APP下载

《音乐写作与改编》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2019-01-19禹晓

艺术评鉴 2019年24期
关键词:织体音乐学声部

禹晓

摘要:音乐写作与改编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然而该门课程目前尚没有一本科学系统的教材,本课题以音乐学音乐写作与改编课程为例,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结合本地区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关键词:音乐写作与改编   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12-03

一、研究背景

我国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我国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同时也表明近阶段我国的教育方向开始关注实践教学、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材建设管理方面,要求加快完善本区域特色教材的开发、遴选与更新,鼓励开发适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校本课程与教材。

二、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针对音乐写作与改编课程的专业教材尚属空缺,不同专业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及所选取的教材也各不相同。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旨在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该课程将传统作曲理论专业的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复调》《配器法》整合为一门新课程。其目的在于加强四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降低学习的难度,注重实践及可操作性。然而使用传统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

该课程的开设是在音乐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在经过两年多音乐学习后,基础良莠不齐,接受程度快慢也不尽相同。另外我校学生入学的专业成绩起点较低,并且大多数学生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不强。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甚至不能正确记谱和演唱简单的旋律,和声、乐理、视唱等课程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授课的进度和效果。其次学生不太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校本教材的建设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音乐学的传统教学中,所选取的乐曲不能紧跟时代,内容过于单一陈旧,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教材的编写并没有很好的联系学生实际需求,实用性不够,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知道学习该课程与其他学科及今后就业有何联系和必要性。他们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无用”,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失

一般音乐学专业在开设音乐写作与改编课程的同时,也开设和声、曲式分析等相关课程,尽管在难易程度上有所区别,但不可避免的是大量的教學内容重复,笔者认为既然是一门新的课程,就应该体现它的独特性和针对性。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相应的课时,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音乐写作与改编课程应该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课程本身来讲,学生应该初步掌握单声部旋律写作与改编的基础上再进行多声部的练习。另外,合唱曲的创编在传统教材中没有涉及到。

(三)就业的不适用性

教学成果的优劣最终是要放在实践环节中去检验的,学习效果也与就业关系密切。多数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就是为了就业,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将从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职业,然而当前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传统教材在内容及系统性上不能适应当前就业需求。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

音乐写作与改编教材的开发是实现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综合型音乐人才的必经途径,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以及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开发好的校本教材要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结合本地区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较强的实用性是应用型高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与所学知识是否“有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该教材的开发也要专业角度出发,每一项改编与练习都能解决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学习目明确了,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要求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选编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教材难度要适中,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音乐的分析方面,不但选取经典的专业音乐,也可以适当的选取当下优秀的流行音乐;而在音乐的写作与改编上,弱化理论讲解,而将写作与改编模式化,每种形式音乐的改编都有一些经典的模版,一般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

3.就业导向原则

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音乐教育及其相关的岗位,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诉求和定位。教材内容要与社会实际及职业生活相联系,根据岗位来合理安排和调整内容,切实为学生将来的顺利就业做好准备。比如根据就业需求,在音乐写作与改编校本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增加合唱的改编等内容。

4.本土性原则

校本教材就是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周边环境为依托,来开发能够服务当地本土性教材。比如在创编歌曲环节可以结合当地音乐文化来设计内容,既增强了学生探求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又顺应了对当地的音乐文化发展的需求。

(二)校本教材的具体设计

1.校本教材的开发的总体目标要以教育部《教学大纲》为依据,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要以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校本教材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形式的音乐创编技能,形成音乐教育相关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在内容选择上除了选用部分经典音乐作品作为学生分析和模仿写作的对象,同时补充近现代音乐家创作的优秀作品,包括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电影配乐等。另外积极渗透当地有特征的音乐文化,争取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3.在内容设计上实践为基础,以音乐创编流程为主线,以单元模块为框架,每个单元模块又分为若干主题,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练习目标(见下文)。每个单元模块完成后都有两课时的作品展演课,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排练成真实的音乐作品,不具备排练条件的用音乐软件制作出来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一单元学习单声部音乐写作与改编:本单元围绕主题来发展旋律,避免无联系的材料堆砌,也要避免主题的单调重复,学习主题(动机)呈示—淡化(展开)—收尾的写作模式。主要主题有“主题句写作”“主题的发展手法”“单乐段音乐写作”“两段体写作”“音乐的引子、间奏和尾声”以及“三段体写作”等内容。

第二单元学习二声部音乐写作:主要练习运用对比或模仿的方式为一个既定旋律写作一个副旋律,节奏对位是练习的主要方面。主要写作主题有“为既定旋律配写对比二声部”“为既定旋律配写模仿二声部”以及“为一段音乐配写副旋律”等。

第三单元是合唱曲创编:主要掌握合唱四声部的不同特点,以及常见的织体写作模式。包括“合唱曲常见形式与声部特征”“同节奏合唱式织体写作”“主旋律加长音伴唱式织体写作”“主旋律加节奏型的织体写作”“合唱中的复调织体”“合唱织体的整体布局”等。

第四单元是小型乐队合奏曲写作:主要了解常见乐器的音色及性能,掌握常见的织体编配模式。具体包括“小型乐队常见形式与乐器特征”“旋律乐器的选择”“小乐队中的伴奏声部写作”“打击乐及色彩性乐器的运用”“增加副旋律丰富音乐”“音色与织体的整体布局”等实践环节。

四、校本教材的实施

艺术创作的起点是审美,所以整个教材的教学基本模式是“欣赏—分析—模仿写作”,每个主题练习都是先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而后教师领着学生分析,使学生先学会如何去欣赏作品,然后是模仿写作。每个单元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学生按照具体写作模式创编音乐,教学成效随堂量化,完善过程评价机制。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与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果,需要将各种资料及教学实践经验整理探讨,在校本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高职院校开发校本教材的原則和策略[J].内江科技,2007,(01).

[2]许世华,曹军,谭会恒.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03).

[3]邓纯考.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4]丁增光,秦俊.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2012,(02).

猜你喜欢

织体音乐学声部
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