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及其矫治策略

2019-01-18刘旺旺俞良早

探索 2019年5期
关键词:边界文化

刘旺旺,俞良早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今社会“无处不在、无人不用、无微不至、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客观存在。它在深刻介入人们生活空间的同时,也隐性地形塑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在拥抱网络带来的自由表达、多元快捷等正面文化乐果的同时,“三俗”“恶搞”“黄赌毒”等负面文化恶果也如影随形。网络空间中正负文化共时并存,要求必须正视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因此,如何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守护好文化边界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1.1 网络文化边界是否存在

边界和边界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人们身临其中而不觉然,如国家之间的边界、地区之间的边界,这些是有形的可见存在,而在思想之间、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边界,这些是无形的虚拟存在。

网络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擎,不仅实现了人的自由性的延伸,而且实现了人的创造性的延伸;不仅延展了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延展了人们的文化场域。有场域就有边界,但网络作为科技进步的当代体现,在人类日益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征程中又常常追求的是“无界”。网络科技作为客观存在是“无界的”,而其伴生物——网络文化却是“有界的”。这种“边界的张力”在推动了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困惑。那么,网络文化边界是否存在?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有段话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1]即表明,网络文化虽然具有快捷、互动、自主、虚拟等显著特征,但其绝非是法外之地,而是有边界的。

近年来,针对网络文化边界问题,学者们围绕网络文化边界的表现类型、存在功能、影响因素、变异原因、建构方式等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化自有其自由的边界:是否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切实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是否有助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是否维护了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2]。有学者提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存在着价值边界、利益边界、表达边界,这些边界分别发挥着对外来价值的拒斥功能、对网民思想的整合功能、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功能[3]317-318。由上可见,网络文化有边界是可以肯定的,但边界的特征形貌、内在机理、变异问题、建设理路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1.2 网络文化边界因何存在

网络文化边界之所以能够在当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正在于它自身在现时代表征出了诸多显性或隐性的问题。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边界问题。习近平曾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4]这里即指出了文化领域出现的边界模糊或忽视边界等问题。针对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虚假、谩骂、色情等负面文化,习近平用两个“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来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发展的边界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关注。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化一方面在生存、思维、交往三个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却带来了人主体的自身异化、个性丧失、自律性下降、目的性缺失[5]。也有学者提出:“当‘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三俗文化’充斥着网络文化空间时,人们如果意识不到其局限性或边界性,或因其有价值合理性一面就漠视其负面影响,那便是人类的短视。”[6]实际上,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网络文化边界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网络空间,更会波及到现实社会的文化生态,使得“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被淡化,使得“守法”和“不守法”的界限被模糊,最终造成人们的思想涣散、价值疏离与精神漂移。因此,打造风清气正、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文化空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个日渐凸显且需要高度重视的议题。

质言之,学者们多维度地对网络文化边界问题的探究,并非是对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的否定和回拒,而是对其以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以理性逻辑遮蔽文化信仰的拒斥和批评。他们强调的是网络文化的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守得住边界和底蕴。从目前的研究动态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为分散,或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切入,或从人主体性的视角切入,而从网络文化边界自身的整体性切入的系统性研究较为薄弱。进言之,网络文化边界需要守护是已达成的共识,但学术界对具体如何守护仍有不同的意见,需要进一步开展整体性研究。为此,理解网络文化边界的症候表现,析出其诱发原因,揭示其内在机理,探求其矫治策略,是营造风清气正网络文化空间的基础和前提。

2 网络文化边界症候的表现形态

2.1 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相疏离,呈现“重理轻文”倾向

网络文化从字面解读,分为“网络”和“文化”,前者与人类的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后者与人类的人文精神紧密相连。从哲学层面去叩问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现实境况是正确破解网络文化边界症候的前提。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科技的进步必定带来文化生活的变革。特别是近代以来,四次科技革命巨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但科技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对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的践踏,使得人们不得不回转目光去反思科技进步的限度。用韦伯的论断来概括,即现代文明的演进就是一个世界的祛魅过程。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解释,即资本主义在给人类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同时,造成了人前所未有的“全面异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比,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视始终存在,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呈现一致化、并行化的价值取向;但自从科学取代神话、宗教、哲学而承担起宇宙的解秘功能,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成就,对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有效操纵,已经在神秘化的地方造成了一种转折。”[7]151人们逐步认识到,在科技及其内蕴的思维方式主宰的地方,人类的尊严和精神、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必定会被边缘化,并在现实生活中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网络作为科技进步的衍生物,人们在网络产生之初对其充满着期待,表征出“网络决定一切”的价值倾向。但网络终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载体,人们在创造和利用网络时必然要将自身的文化情感、文化行为或明或暗地赋予其上,由此产生了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发展中,人们常常按照技术理性的一般逻辑,用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计量化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文化,但是这种科技支撑的评价尺度的无度蔓延使得形而上学的终极文化关怀日渐消解。形式与内容错位的有之、数量与质量分离的有之、实用与价值相悖的有之,呈现出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网络投票就是一种明显的例证。网络投票原本是利用科技进步充分表达民意民愿的有利有效方式,但在资本逻辑的支配和幕后黑手的操纵下,无度的转发拉票、随处的点赞送花成为常态,最终沦为一种野性的“文化狂欢”。只有从人类历史价值观演进的高度去透析和审视当代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才会发现这与近代以来价值理性的黯然失色和工具理性的高歌猛进密不可分。因此,在大力提倡“科技强国”和“网络富民”的同时,必须要走出“科技决定论”和“网络万能论”的认识误区;在为网络发展欢呼雀跃的同时,要记得为网络插上文化的翅膀。

2.2 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交织,呈现“喜上厌下”倾向

以移动终端为基础,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建构起来的网络空间,改变乃至重塑了人们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表达方式。作为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网络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被人类社会寄以厚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网络文化对于现实文化的冲击,常被人们作为自由与进步而加以肯定,其所带来的秩序错乱与边界混乱,则往往被轻描淡写地表达为自由与进步的“天然代价”。然而,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相反,现实社会中的资本与权力,正在牢牢掌控着互联网世界,并将互联网变成攫取私利的野蛮丛林。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交织成为当今显著的文化业态,人们的文化活动、文化享受、文化群落、文化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网络语境中,人们的物理空间和思想空间都发生了巨变,其深度和广度也超越了往日的时空边界。相较于现实文化,网络文化体现着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人们的文化选择、文化判断、文化行为、文化消费等有着深刻影响。

人的本质力量在网络时代得到进一步彰显,人有可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189。相对于现实文化的整体性、持续性、真实性,网络文化呈现出碎片化、便捷化和虚拟化的特征。人们在网络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文化的自由选择。网络文化的永恒魅力正在于它通过花样不断翻新的言语、日益更新的形象、五彩纷呈的色块、时尚愉快的旋律,加之日益方便快捷的现代技术,吸引了人们精神空虚的文化消费,愉悦了人们枯燥无味的机械生活。因此,现代生活中,人们网上聊天多了,面对面交流少了;看网络剧的多了,看电视剧的少了;看电子书的多了,看纸质书的少了。在网络文化空间,经纶世务者,可以忘却营生之累、鸢飞戾天者,可以放下矜伐之心。虽然网络文化中有虚有实,但所承载的思想与情感、价值和意义,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些在现实文化中难以表达的、难以叙说的、难以上演的,却在网络空间中野蛮生长、肆意传播。现实生活中的怨气在网络世界中得到慰藉,现实社会的不忿在虚拟社会中得以消解。网络文化选择和表达的充分自由,加之其隐匿性的特点,成为人们发泄和表达文化情感、文化情绪、文化情趣的最佳选择地。

2.3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纠缠,呈现“淡雅浓俗”倾向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不仅要有精妙绝伦的高雅文化,更要有趣味横生的通俗文化。前者是引领时代和民族发展的旗帜,后者是满足广大人民文化渴求的必需。事实上,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不是完全对立的,也并非水火不容,真正的文化经典往往能够做到雅俗兼得、和谐相融。“实际上,雅之于俗的意义在于,以庙堂之正纠江湖之偏,俗之于雅的意义在于,以江湖之活纠庙堂之僵,最终达到一种‘雅俗兼得’的美好状态。”[9]因此,在文化认知上,不能孤芳自赏,固守高雅文化而视通俗文化为洪水猛兽加以拒之,也不能毫无下线,放低高雅文化的品位去拥抱格调低下的“三俗”文化。文化的边界在网络时代得以大大扩延。网络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平台,其海量、快捷、实时、共享等特点极大提高了文化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方式,成为人们获得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然而,网络一旦成为“三俗”文化的寄生地,就将如“蝴蝶效应”般地影响整个文化生态。当色情、暴力、炒作、戏谑、低俗等元素成了网络文化获取高点击率的“制胜法宝”时,网络空间就会蜕化成“三俗”文化的“温床”。

在如今多元的文化场域中,人们常常将通俗文化完全等同于低俗、恶俗、庸俗、媚俗。为了博得眼球、传播色情文化,为了能上热搜、恶搞低俗文化,为了标新立异、制造虚假文化,使得堆砌着陈腐思想和低级笑料的文化沉渣不断泛起,使得借古讽今、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文化解构暗流涌动,使得无下限娱乐、无底线恶搞、无边界漫漶的文化炒作成为常态。睥睨礼法的行为、戏谑社会的语言、黄色赌毒的弹幕,一再拉低网络文化的格调,都在不断触碰着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道德底线。人们在尽情享受网络文化的“盛宴”中,不知不觉地开始沉溺于虚拟的自我世界之中,逐渐树立起“以自我为中心”“以愉悦为目的”的价值导向,用无深度感代替了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以“快手”直播为例,直播平台虽然设置了作品发布的规章制度,网民自身内心也有着文化律令,但不少网民或为了名利追求、或出于价值张扬、或基于猎奇心态、或寻求文化狂欢仍发布情趣低俗、格调低下的作品。尽管网民可以按照平台给出的十种分类(如违法违规、色情低俗、内容不适合孩子观看、盗用作品等)进行举报,但这种举报及后续反馈是滞后的,并未对“三俗”文化进行前置性管控。因此,必须要明晰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存在,不能让人性的假恶丑披着文化的外衣在网络空间横行。

3 网络文化边界症候的诱发原因

3.1 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实用主义

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中是否存在实用主义有歧见,但实用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普遍存在却是无可争论的客观事实。近代以来的历次科技革命不断强化着市场经济的正当性,使得人们对“实用”一词获得了更为宽泛的理解。人们不再去追问形而上的价值意义,更多地开始拜求形而下的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无国界地走向全球的同时,其内蕴的科技主义和工具理性也随之扩散,从而为实用主义在全球的蔓延提供了新的动力。信息化革命催生了网络文化,它以工具而非实物形态给人们以文化享受和精神满足,因工具性而具有魅力和活力,但也因工具性而表征出对价值和意义形而上追求的严重缺憾,进而使得实用主义在网络文化空间中野蛮生长。按照实用主义的一般逻辑,标准化、定量化、数字化意味着确实可靠、规范合理,但是它的无度蔓延不仅导致了超验价值体系的解体,而且也掏空了人们文化情感的具体内容。感受取代了思考、躯体取代了灵魂、短暂取代了永恒,“在实用理性蔓延之处,到处可见的是无灵魂的躯体、无精神的肉欲和无思想的文本”[10]174。

实用主义在网络文化发展中有两种表现:一是经济实用主义。网络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都以经济利润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帜,实质上却忽略了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边界。另一是价值实用主义。网络文化发展中,有人通过拿来、混合、掺杂等手段,放弃高雅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求,满足人低级趣味和动物性欲望的好奇。有人通过在网络空间寻求刺激、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来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与挫折,满足自身内心的情感价值需要。在实用主义文化观念的笼罩下,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变异、思想曲解、理解错位、消解神圣、格调低俗等时常发生,文化追求的过度虚妄、文化形式的过度包装、文化产品的过度消费,最后演绎成无度的文化狂欢,使得网络文化一再试图跨越已有边界。网络文化表现出数量大质量低、形式多思想弱、内容富意境浑的样态,如果没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没有对边界的守护之意,最终必将导致终极关怀的失落、理想信念的缺失、精神道德的虚空以及意义世界的坍塌。

3.2 资本逻辑操纵下的拜金主义

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把现代科技纳入市场体系,而且把追求增值的资本逻辑也植入人心。资本主义与拜金主义如一对恋生兄弟,资本的逐利本性和扩张逻辑驱使着自身不断聚敛财富,实现资本的增值。拜金主义正是滋生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虽自古有之,但只有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才显现在人们的视野。它的价值导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盲目崇拜金钱;二是行为上以金钱衡量一切;三是价值上认为金钱是最高价值。对此,马克思批评道,过去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可以拿来交换,“甚至象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11]79-80。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虽从经济意义上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巨变进行了肯定,但更从文化意义上对资本主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破坏进行了鞭笞。如何在理性化与世俗化交织的潮流冲击中呵护文化的精神,成为近代以来人们不断思考的话题。

网络的兴起给拜金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新的寄生地,由此滋生了网络文化发展中的拜金主义倾向。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文化拒绝体验的任何限制或边界。它的触角伸及所有体验;没有什么是被禁止的,所有一切都有待开发。”[12]12为了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为了获得关注度,一味践踏道德、法律的底线;为了赚取高流量,一味传播淫秽、色情的信息。因此,缺乏新意、平淡无奇的文化为了能在文化之洋中脱颖而出,不断开辟另类路线,触碰社会伦理底线的有之、恶意造谣传播特点的有之、挑战公众传统审美观念的有之。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地绑架甚至驱使着一些网络文化的生产者走向野蛮生长之路,奉行利益至上、流量之上的价值观。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文化生产者的唯一目的,直接导致网络文化发展价值导向和功能定位的偏离。部分网络文化的生产者和营销者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刻意生产和传播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文化内容,打着人类低级趣味和好奇心理的擦边球,让暴力、色情、淫秽、迷信等内容充斥在网络空间,肆意挤压着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人们长期沉浸在这种无聊空虚、过度娱乐的网络文化垃圾中,必然产生精神空虚和文化危机,最终丧失对高尚精神的追求和道德责任的担当。

3.3 审美泛化演绎下的享乐主义

文化审美古已有之,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政治经济的流变、文明程度的提高,其主体、对象、意识、体验、标准、行为等也在不断变化。在网络文化构建的场域中,由于网络数字化、扁平化、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的特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日渐消失。文化审美的边界不断扩延,开放包容、自由平等、互通共享成为现代审美意识的核心理念。在此意义上,网络技术给人类审美文化的提升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每一种技术都有其自身内蕴的文化偏向和价值导向,当沿着这种价值导向发展到极致,其“文化偏向”就会演绎成“文化错向”,最终破坏人类文化的良序发展。现时代,虽然人们对审美泛化的正当性或合理性仍存在意见分歧,但是审美边界的扩延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事实上,无论是从经典的角度出发维护审美的高雅性,还是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审美的大众化,问题核心都在于如何克服审美边界变更中对经典的解构、对市场的谄媚、对文化的消释、对精神的怠懈。

审美文化边界的扩容在资本逻辑的左右下,借助网络空间,存在着明显的泛娱乐化倾向。谈及娱乐,人们常将其追溯至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论”伦理学,把“伊壁鸠鲁主义”看作是“享乐主义”的同义词。事实上,伊壁鸠鲁所追求的“快乐”是指精神上的安宁和肉体上的淡泊,而不是声色犬马的放荡,快乐的根本在于心灵的宁静。但这种与善相连的“快乐主义”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蜕变成“享乐主义”。人们往往抱着“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在猎奇心态和价值抑扬的心理背后,规避了现实文化的规约,开始借助于网络去寻求文化的慰藉和心灵的安抚,而网络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紧紧抓住网民的享乐心态,不断碰触文化的合理边界。惊人眼目的“标题党”、哗众取宠的“发烧友”及翻空出奇的“扒粪族”,都僭越了正常的文化边界,使得优秀的思想在网络中成为娱乐品、崇高的精神在网络中成为不屑品。“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13]4然而,人们只要以自我为中心,拥抱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就会在无形中放弃任何抗争,把无度享乐理解为最合理、最美好的生活态度。

4 网络文化边界症候的矫治策略

“人类的需求,除生物性的需求外,其强度、满足程度乃至特征,总是受先决条件制约的。”[7]5这就提醒人们要守护好人类需求的边界,逾越、践踏、无视边界就会走向反面。网络为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文化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旗帜和思想灵魂,不能在网络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丢掉灵韵,要守护好边界、保得住底蕴。

4.1 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与人类追求的价值理念紧密相连。但科技决不是价值中立的自由存在,而是与人类的文化追求相伴相生。

近代以来,科技与人文一直存在着边界的张力,科技在沿着实证主义轨道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人的情感、灵性和想象的空间却被严重挤压。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进步,而是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评论摩擦生火和蒸汽机的历史作用时指出:“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14]492蒸汽机虽在社会领域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变革,但摩擦生火对人的解放意义更大。因此,科技进步是否在实质性意义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是评价其历史地位的重要评判标准。事实上,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防止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边界践踏,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

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了文化发展的腾跃。面对网络科技的日渐兴盛,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加以拒绝是不可取的,面对网络文化的野蛮生长,用以包容心态听之任之更是有失偏颇的。我们既要学会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进步,又要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的边界,既要发展科学技术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条件,又要努力遏制工具主义的无边蔓延,从而保证人们的文化空间不会因此而被挤压变形。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不能为了追求科技的“高速”飞跃,而不顾人类文化的精气灵魂;更不能为了追求文化的“纯洁”发展,就因噎废食去阻止科技的进步。在网络文化发展中,过分重视科技进步的实用性特征往往会忽视对文化精神的保护,过分强调文化精神则会造成实际生活中的保守倾向。只有在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双向互动、正向前进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4],而不是沦为异化的“工具人”和“单面人”。

4.2 处理好资本扩张与文化守护的关系

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资本固有的本性,它必然驱使资本不断努力去突破一切边界的限制进行逐利扩张,其终极目标在于超越束缚,打破一切羁绊、超越自然,彻底改造自然、超越文化,摆脱一切束缚去追求无限和无界。但资本追求的扩张决非是单纯经济利益的增值化,文化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载体,必然会在思想上进行扩张,将其边界不断推向远方,而网络的兴起给资本的文化扩张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天然的沃土。

习近平指出:“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1]实际上,网络文化发展中的种种不良行为打破了资本与文化的边界、混淆了网上与网下的边界、剥离了网络文化与现实的人的边界,这背后常常是资本利益的驱使。然而,人作为有文化灵性的独特存在,必须清醒认识到网络文化可以无中心,但人的文化情愫必须有中心;网络文化可以居无定所,但人的文化家园必须充满温馨;网络文化可以自由传播,但人的文化情感不能随风逐流。在处理资本扩张与文化守护的关系上:一方面,不能因为资本具有扩张本性,就将其视为“异己”拒之门外,因为当前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要引入资本来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文化产品和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要坚决遏制资本自我增值逻辑主导下的肆意扩张及其对文化本质的消解。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文化要守护本性,就将其视为“至宝”并高高托起,因为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决定了文化必须要顺势而为,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动力、生命力;同时,也要防止“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对网络文化不断前进的干扰和羁绊。面对网络文化的洪流,面对市场经济的巨浪,如果泯灭了文化的追求,失去了文化的定力,如果不向低俗媚俗的垃圾说“不”、不向脱离大众的浮夸说“不”、不向追利逐益的炒作说“不”,文化必将失去灵韵,沦为金钱的奴仆。

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既要让文化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奋力前进,又不能让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既要让网络文化坚持人民中心,又不能让其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针对网络文化在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等环节的资本扩张倾向,人们必须要做到心中有边界、行为有底线,扶持主流网络文化发展、形成积极向上文化能量、强化主流文化价值认同。

4.3 处理好现实规约与文化底线的关系

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表达文化情感、获取文化食粮的范围和渠道,丰富了人们文化交流和文化分享的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摆脱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而在网络空间实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但网络文化来源于现实、折射着现实、影响着现实,是现实生活在网络空间的文化反映。网络文化不是“独立王国”,必然受到现实映射,不是“自由王国”,必须受到现实规约,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守住边界,不能“肆无忌惮”,必须守住底线。习近平指出:“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1]人们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往往把“放纵”与“宽容”等同起来。事实上,这两者具有本质区别,放纵是指对待低级趣味的、消极影响的文化形式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宽容则是为优良文化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以便实质性地促使其发展。

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多元治理,不仅要建立好生产端的规则体系,也要建立好管理端的制度体系,不仅要涵养好用户端的自律意识,也要树立起效果端的评价机制。具体来说:一要有明确化的规范体系。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明规约,实现网络文化边界规范的醒目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要有多元化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监管、平台监管、人民监管、法律监管,实现文化边界监管的全覆盖。三是要有生活化的教育体系。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立体化、开放式教育体系。四是要有常态化的发展体系。实现网络文化边界守护理念、守护方法、守护进程的常态化,不搞一阵风、大呼隆、一刀切。五是要有自律化的人格体系。网络文化边界守护最终要靠人的主体自觉自律来实现。因此,个人道德养成中的“自我教育”、文化实践中的“边界意识”、践行规则下的“契约信守”,对于网络文化边界守护的意义尤为重要。只有从法律、制度、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协同推进,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氛围,才能实现网络文化的良序有道、健康有质的发展。

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守护,决不是关起门来的孤芳自赏,更不是唯我独尊的高傲自大,而是希望人们在拥抱网络、享受文化的同时,能够担负其文化所承担的历史情感、共同记忆、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主流文化的引领,离不开法律法规和技术制度的匡正,更离不开人的道德自律和文明提升。只有人们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顺应时代,又保持底蕴,既容得下多元,又守得住边界,才能让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奇花绽放。

猜你喜欢

边界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守住你的边界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拓展阅读的边界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