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认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三个维度

2019-01-18王玉鹏

探索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初心

王玉鹏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1]1,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不断涌现。面对诸多阻碍改革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上下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初心、永葆共产党的先锋本色,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2]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强调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坚持,又在党的十九大上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定为大会的主题,为全体党员深化对初心和使命的把握和认同提供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在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想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要深刻认识这个初心理想就需要从理论、情感和文化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为何能凝聚党心、民心。因而,从理论维度、情感维度和文化维度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优秀纯洁的党员品质、落实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迫切需要。

1 理论维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初心理想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的信念和目标,它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梳理清楚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奠基和源泉,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理论认同,这也是新时代指引党心、凝聚民心的理论需要。

1.1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想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其科学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关键在于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根本属性,是其贯彻群众路线的逻辑必然,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然。这决定了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科学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有别于黑格尔的唯心史观的科学性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在清算青年黑格尔的唯心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519,不论是社会形态的更替,还是人民的幸福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人作为基础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是其科学性和现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理论旗帜和凝聚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奠基。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告诫共产党人,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放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切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代表着对立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抛弃。因此,立足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基础。也即,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科学认识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必然是为中国人民谋取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动力观”[4]。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的源动力,“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1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内在前提和现实要求。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殖民侵略的惨重伤痛;面对严峻的形势,不同阶级和立场的有志之士进行了许多救亡图存的努力,却都以失败告终,这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无法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只有中国人民才是拯救中国的关键因素;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并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孕育了中国共产党;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征程,这些努力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和担当。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立场。因此,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乃至取得辉煌成就,是因为它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需要,切合了当时和当前中国之现实需求。不论是实用主义、改良主义亦或民主主义都无法担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只有立足于“人民”的理论才能引导立足于人民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发端于人民群众,同时也将回归并服务于人民群众,如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就内在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所以,矢志不渝地坚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一奠基必定会增强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理想的深刻认知。

1.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的理论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梦想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就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建党近一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绝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空谈理想、盲目实践。不可否认,在复兴之路上中国共产党曾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做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是指一种抽象不变的、早就有着现成结论的社会发展理想状态或阶段实指,而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美好夙愿和目标追求的形象表达,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实践基础”[5],它的现实性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必然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544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认同、追随初心和完成使命的过程,就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不同时期需要用符合其新情况新要求的理论来引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解决了建党、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相关问题。每一个理论武器的形成与具体问题的解决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其初心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全体中华儿女最大的梦想追求,其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仅用既有的单一理论是无法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智慧来源,但不是预测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万能工具;中国共产党在每一阶段凝练、总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专注于解决这一阶段中国面临的具体情况,而不是能够套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模具。因此,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势必要向纵深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初心理想提供源源不竭的理论动力。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最新理论指引

时代孕育思想,理论引导实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志、执政之要、治党之则。面对时代变化、国情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创新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引和推动党初心的坚守和使命的担当。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催生了新时代的伟大思想,身处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要坚守初心、实现使命,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新的理论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最新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上下指明了实现初心使命的实践方向和历史任务。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党为实现初心使命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武器,为其在新时代下实现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要求。

当前,中华民族处于谋求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为党实现历史使命注入了理论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行动指南,富有前沿性、创新性、战略性,而它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7]346。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高度凝练。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实践成就,同时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成就。这一思想既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完成初心和使命的切实写照,也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认同并把握初心和使命的思想根基。这一方面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立论基础和奋斗目标,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新时代下给予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引领,它所展现的强大感召力为党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思想凝聚和理论指引。所以,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作用,自觉用这一强大思想凝聚每一个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2 情感维度:在对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中凝结成强大精神动力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由衷的理想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心系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至死不渝地坚守初心、义无反顾地承担使命,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发端于人民群众之中。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是其实现初心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2.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沧桑苦痛激发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民族情怀

民族的伤痛呼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而生的党必然会有最为强烈的民族情怀和救国救民之情,而心系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人民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也必然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不同人、不同民族、不同政党会有各异的理想和使命,但这些使命是无法凭空捏造的。任何理想和使命都有其产生的根源: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润而进行了对外的殖民扩张,法西斯德国为了彰显日耳曼人的民族优越性而大肆屠杀犹太人,日本帝国主义为成为亚洲霸主而对亚洲各国发动战争等。这些“使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它们脱离了民族情怀。可以说,没有民族整体性情怀而只顾小部分人和团体利益诉求的“使命”是注定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坚守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需要紧扣中华民族的现实关切,分析中华民族所处的时代形势和所面临的时代命题,这样才能切实领悟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本质,形成全面贯通的科学认知,继而激发全党上下对初心和使命的自觉担当,建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科学路径。

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强调过:“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8]158因而,我们要准确掌握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民族”内涵。一方面,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苦难的根源,也激发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追求独立和解放梦想的形成。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企图用洋枪火炮征服中华民族,腐朽的封建主义为了苟延残喘不惜丧权辱国、同帝国主义合作压迫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而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后中华民族仍然没有改变悲惨的现状,其原因在于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了帝国主义进行殖民侵略的又一工具。在长期的压迫和斗争中,中国的工人阶级听到了中华民族的呼唤,并自觉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嘉兴的红船上,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王尽美等建党先烈们无一不是满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可见,在民族苦难中孕育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完整地继承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质。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倡导个人主义的欧洲梦,也不是实现自由主义的美国梦。这一伟大梦想“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是对近代民族抗争运动的总结,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前进方向的摸索”[9]。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特有的“民族”气派和情怀,其与中华民族紧密结合,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品性等各个方面形成的复兴梦想,包含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深厚情感。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民族情怀和救国救民之情,于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产生情感共鸣。

2.2 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情感支撑

“始终心忧广大劳动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是共产党人人格魅力的核心构件。”[11]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生成的主体基础,坚决维护人民利益、与人民保持鱼水之情是党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关键。如果放弃这个基础和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就失去了主体基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1],这指明了与人民群众保持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遵循。从本质来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1,这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因此,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情感支撑。

维系好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就要做到不忘本来。中国共产党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回答了从何而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12]139,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中国人民紧密团结的无产阶级政党。正是因为诞生于人民之中,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民对推翻压迫、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的渴望,才能将人民的向往树立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抗战时期,农民阶级尤其是贫农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13]643。可见,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并成功战胜强大敌人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本源动力。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时代内涵不仅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也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不论是革命问题、建设问题还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核心使命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准确判断、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人民”“人民生活”“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民生福祉”等,深刻阐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切实关怀之情。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要“促进党员主体意识觉醒,使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加强党性修养,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维系好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和使命的内在的要求和规定。总而言之,党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感情支撑,党同人民群众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最真切、最深厚的情感基础。

2.3 对全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理想的情感动力

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同时也使中国不断融入于全球化、融入于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这使得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越来越休戚与共、紧密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哲学家和人民对人类价值和未来世界的深远思考。不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中国都保持着对人类和世界命运发展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1]对于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使命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实现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仅要有中国关怀,还要有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关怀之情。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伟大梦想;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历史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既包含着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也包含着对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又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发展基础上,同时同世界各国、各民族命运相连、和平共赢的过程。因此,在实现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满怀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时刻谨记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一部分,也是鼓舞每位党员坚守初心的情感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有力地说明,不论国力如何,中国都时刻有着对全球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生产实现强劲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挥自身的使命和担当,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和沿线各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向全世界提出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忘追求人类大同这一崇高使命、奋力实现初心的逻辑必然。对人类文明远大前景的追求凝聚了人类发展的价值共识,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久发展的远大谋划,也是以新理念激励和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的情感动力。

3 文化维度: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构建初心理想的坚实文化支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标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色,也是其团结一致、形成强大民族向心力的坚实支点。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构建逻辑来看,中华优秀文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发展中,既是其历史和逻辑的发展起点,同时又为其初心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1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形成和落实于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弘扬中。

3.1 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想的传承弘扬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理想的文化根基

从本质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而作为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共识的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即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形成与实现的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植根于中国大地,是其政党属性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也是中国人民的政党,更是中华民族的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相契与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想必然会坚守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想的传承和弘扬。与此同时,延续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其初心理想与中华优秀文化在核心理念上高度契合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中华优秀文化“民为贵”的民本价值思想不谋而合,中国共产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与中华优秀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相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的传承。这些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追求表明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价值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相通的,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最深厚的文化滋养,注入了鲜活的中华文明的元素,而对具有广泛认同的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的继承则是中国共产党党人初心理想的精神支撑,为党担当起初心和使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想与坚守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有机统一、互相促进的。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包含着完成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复兴任务。“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不仅仅是依仗经济、国防等硬实力,还需要与之匹配的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15]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曾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却没有摒除落后的封建文化,更没有勇气消灭帝国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回归于中国大地,担当起了这一重任,将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传统文化有机整合、提取并凝练为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文化根基和文化共识,激发了中华优秀文化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中国本色的精神支撑和历史共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6]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形成与实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文化推力,奠定了鲜明的中华文明基色。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首先起源于对初心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认同,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理想的文化根基。

3.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现实展开提供了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品,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就必须与中华民族的具体实际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文化这一民族内核相结合的过程,既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角度认识中国的现实状况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内涵,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来指导其初心理想的科学实践。坚守始终不渝的初心、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起点之上。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理想体现于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化创新,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规定,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厚植了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理想融汇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而其中的每一历史阶段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成果。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是空想的愿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赋予了其科学的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实践者和发展创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发扬光大者”[17],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初心使命必然发端和实现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各个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关于道德传承、精神文化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思想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土壤上不断成长壮大的文化养分。对于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构建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则是其主体基础。三者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理想集中体现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人民现实需求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而在这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各种困难挑战和历史考验而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它的本质就是党的初心理想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显现,“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8]。对于被外族压迫、丧权辱国的近代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初心理想是对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渴求,对于当下而言则是对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期望。在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想都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结合中展开,一旦脱离了这个过程,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3 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实现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思想基因,也是一个民族保持其精神特质的文化血脉。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不断提炼、总结、升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绵延发展的灵魂所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9]。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华优秀文化是其初心理想的民族本色。一旦抛弃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想在未来发展中失去关键的文化资源。一方面,中华优秀文化具备的强大生命力给予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相较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并传承至今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华优秀文化受到外来殖民文化的侵略仍保持着生机活力,并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想高度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前景。可见,充满生命力的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在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文化滋养。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文化为新时代下党坚守初心理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下的中国不断地推陈出新,显现出高度适应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需要的强大潜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观等,这些经久不衰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在新时代中也依旧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天下为公、爱国爱民、自强不息、团结相爱、勤俭敬业等中华传统美德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在不同时代都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行举止,在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初心理想的同时,为其初心理想的未来实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新定位。在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下拓展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发展空间,就要努力推进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立足于能够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立足于能够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立足于能够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20]。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是简单地将当代中国社会复刻成大汉王朝或是大唐盛世,而是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形成的前进动力和创新活力。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大力推进初心理想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资源和价值内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之上继承好、运用好、发扬好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精髓赋予中国共产党初心理想的未来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初心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永远的初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不忘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