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瓷中连珠纹在隋唐前后变化的起源探析

2019-01-17孙立新

陶瓷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波斯空心纹饰

孙立新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1 引言

1.1 定义

联珠纹,也叫连珠纹,圈带纹。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纹饰。连珠纹是有一连串的球形或者圆珠形连续排列而成的几何图形,一般呈圆弧形或一字形排列,圆珠里有的“珠”为实心圆,有的为空心圆,还有的是同心圆。

1.2 连珠纹的起源探讨

在中西方的艺术文明中,连珠纹是独立存在于互不关联的两种文化中。在中国连珠纹出现虽早,马厂时期出土的文物就有连珠纹图样,但并未形成自觉连续的传统,相反在公元前的西方钱币上,就出现了以联珠围绕人头像的做法,并且相沿不绝。在波斯的安息时代,这一图案得到了延续,发展到萨珊王朝成熟时期,钱币、丝绸甚至上银器上都有连珠纹。这也导致了大多数人认为,联珠纹是萨珊王朝时期传入中国。因为联珠纹在萨珊王朝时期甚至应用在丝绸编织物上,宫殿建筑的浮雕上。但事实上,连珠纹在中国由来已久,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马厂型中就出现了典型的连珠纹。新石器彩陶文化中呈一度持续出现了连珠纹。联珠纹是青铜器中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连珠纹最早出现在夏代晚期爵和斝的腹部。到商代早期时,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并作为主纹出现。同时,联珠纹在瓦当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存在,汉代多个瓦当都有连珠纹图饰。

1.2.1 丝绸之路前连珠纹在中国的起源探讨

在赵丰①先生研究文献中就记载,在新疆青铜时期、早期铁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的彩陶上经常可以发现连珠纹。而且不只是在彩陶中,在这些地区的的金银器皿、青铜器、岩画上也经常发现连珠纹样图饰。叶喆先生②的《中国陶瓷史》中最早的圆圈纹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田自秉先生③,将连珠纹定义“为有许多小圆点连续排列而成的一个大圆圈,并在大圆圈内加饰其他纹样”。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和半坡类型。在最初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经常发现排列组合的的圆点,这对于连珠纹的起源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图1,内壁上远点串起来的大圆圈,与我们所说的连珠纹很像,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算是连珠纹。但并不排除中国的连珠纹起源,是从这些圆点图案中中汲取的灵感而成。因为图案是在内衬,所以一般会容易被忽视,但这些连在一起的圆圈纹饰,把连珠纹的形态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此笔者认为可以确定连珠纹在中国就是很早就已经出现,它应该起源于中国,后期连珠纹的产生很有可能就是从这里汲取灵感,或者直接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成,只是早期的连珠纹在中国并没有实际意义,更不用说政治宗教意味。这种排列组合只是一种装饰作用。所以连珠纹的后期发展停滞。而且早起连珠纹只出现在陶瓷、瓦当作为装饰,像丝绸织物并没有发现。直到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丝绸之路流进中国的萨珊文化,再一次让连珠纹得到重视。

1.2.2 丝绸之路后连珠纹的起源探讨

最初联珠纹在中国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然而在波斯它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并与宗教相关,所以因为这种意义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形式。在波斯连珠纹最早是在王室浮雕和银币上发现,于是银币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之前,连珠纹在中国只是一种装饰图案,并无实际意义。而在波斯的萨珊时期,因为袄教被视为波斯的国教,所以联珠纹从图样到主题都具有宗教信仰意义。在袄教星相学里,连珠纹外饰的连珠圈象征日月星辰的天,而排列成联珠圈的小圆珠具有宗教圣光的意味,里面作为装饰的马、野猪头这些图案在波斯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和神话意味,分别代表波斯日神和军神的化身以及其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和荣耀。

因此,波斯的联珠纹图饰传入中国后,联珠纹就被赋予了宗教寓意。

2 丝绸之路后中国联珠纹的变化

前面说的,联珠纹在中国长期存在,丝绸之路通行之前,我们就有联珠纹了。此前连珠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用来划分区域,是空心的圆圈连接而成的图案,作为划分不同区域的“带”,所以在彩陶装饰中,联珠纹没有什么变化,基本就是在每个图案的外轮廓用空心的珠子连接划分区域,无实际意义。直到5世纪开始,波斯的实心联珠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但这一时期在陶瓷纹饰中,还是作为器形排列的边饰。至隋代后,联珠纹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也是仿造萨珊,将图案大量应用于织物上,联珠纹变成了连珠圈纹,所围图案大多注入了波斯宗教神话的寓意。“珠”的图案发生了最大的变化,由之前的空心珠变成了实心珠,具体的联珠圈变化我在下一部分作较详细的论述。

3 隋唐时期陶瓷联珠纹圈的变化

联珠纹图案变化一般包括联珠圈、辅图案和织造工艺三个方面,由于笔者主要学习陶瓷相关知识,所以因能力有限仅从联珠圈变化来作论述,前面提到首先最大的变化就是联珠圈的“珠”从空心变为了实心。第一,给联珠纹增添了宗教意味,其二实心的联珠纹具有饱满圆滑之美,也有团圆之意。

联珠圈的变化探究主要设计珠子的直径、类型、骨架形式以及布局方面这几部分。这部分的变化主要在唐锦上展示的比较多,所以我也将以织物作为载体探究。资料显示中国最早发现的联珠纹织物实物是出土于6世纪50年代阿斯塔纳墓穴④中的联珠纹对孔雀文锦。据文献记载,此件联珠纹织锦产于公元558年,也就是南朝时期,这一时期连珠圈从珠子的直径到圈纹的直径都是相对较小的,联珠圈的类型也属于最基本的单层联珠圈的样式,布局形式是连缀型四方连续。到了北朝,连珠圈大小与类型与前朝相似,但同时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绍伯墓出现了复合联珠圈,就是在联珠圈外围一层其他装饰物。赵丰[将以联珠纹为主的装饰通过变化形成新的骨架类型,分为规矩型,龟甲型,对波形,套环形,簇四型,簇二型,窼型等。到了隋朝时期,出现了菱格,方格和套环骨架结构,此时的连珠纹珠子和圈纹直径的大小比南北朝时期要稍微大一些,珠圈形状几乎都已圆形为主。此外,连珠圈装饰物出现了花纹饰,带有“回”字纹的联珠圈也开始出现。发展到了唐朝(公元618-907年),饰有“回”字纹和饰有小花装饰的联珠圈得到了全盛发展,联珠圈从珠圈和珠身的直径都相对变大了,导致之前圆形珠圈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变成椭圆形。结构布局上,在之前四方连续的基础上形成了二方连续式。其次联珠圈的组合形式也变化的很丰富,联珠圈与不同纹饰组合形成了双层联珠圈,联珠圈和卷草结合以及与花蕾纹样组合的新形式。8世纪中叶之后,参考文献联珠纹被盛行的卷草纹取代。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加深各国的交流,联珠纹在中国的发展中,汲取了自己本身的传统装饰内涵,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联珠纹。当然联珠纹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无实际意义的空心联珠纹,通过吸纳融合变成了样式种类繁多的重要纹饰,至今对新疆地区依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联珠纹从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就作为陶器的装饰文案,并在后期一直延续发展。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把波斯的连珠纹饰带入中国,萨珊袄教的图案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把连珠纹发展的更加丰富圆满,从无实意到寓意吉祥,从空心联珠圈到实心双层联珠圈,加“回”字和小花纹饰。越往后发展,越带有中国自己的文化底蕴。不仅将波斯文化转为中国传统文化,还根据中国民族文化特点加以融合,在新疆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对我们研究隋唐后期陶瓷连珠纹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材料。

猜你喜欢

波斯空心纹饰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地球是空心的吗?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雕漆纹饰的修复
空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