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2019-01-17李晓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9期
关键词:皮化生浅表性萎缩性

李晓霞

550000贵州省第三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慢性胃部疾病之一,疾病诱发因素包括饮食、遗传因素、胆汁反流、年龄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分为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2 种。非化生性主要是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体减少;化生性萎缩是胃固有腺被肠上皮化生腺体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慢性萎缩性病变属于癌前病变,所以,及早诊断、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早期预防、治疗胃癌中具有显著作用[1]。临床上,主要以胃镜下临床表现为依据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单纯性萎缩临床表现包括白相、皲裂消失、黏膜、皲裂扁平等。萎缩伴增生大部分临床表现以结节状或者黏膜颗粒状为主。基于此,本次试验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11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 例,男35 例,女25 例;年龄37~73岁,平均(53.64±2.38)岁。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具备完整临床资料;②意识清楚,具备正常沟通、理解能力;③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异常及心理障碍;②存在肾脏、肝脏及心脏器官功能不全;③缺乏完整临床资料;④因个人因素拒绝或中途选择退出;⑤合并胃十二指肠肿瘤、消化性溃疡及胃癌。

方法:⑴胃镜检查方法:调定图像,对系统颜色进行收集,由专业医生开展内镜检查,并选取4 块黏膜异常区活检块,并实施病理学检查。胃镜下表现:①红白相间,白色占比较大,血管透见,即A;②存在花斑,即B;③存在溃疡、隆起,即C;④伴有扁平隆起,即D;⑤存在颗粒样、粗糙不平变化,即E。⑵病理学检查:通过10%中性甲醛对胃黏膜活检块进行固定,后用石蜡制片,通过HE 和Giemasa 进行染色,交由专业人员实施诊断。

观察指标:分析胃镜下及病理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1.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检查结果: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分别有51例、3例和6例;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17 例;对比病理及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4.31%(43/51)。

病理、胃镜检查诊断表现:胃镜下表现A 类31 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分别有23 例、9 例、2 例和1 例;胃镜下表现B 类28 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分别有26 例、1 例、4 例和4 例;胃镜检查下表现C 类17 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分别有13例、1例、4例和3 例;胃镜下表现D 类27 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分别有23例、4例、5例和8 例;胃镜下表现E 类20 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分别有14 例、4例、9例和5例。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发病率高等特点,临床特征包括黏膜肌层厚度增加、胃黏膜腺体及上皮萎缩、肠腺化生及胃黏膜变薄等,是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症状有消瘦、腹部隐痛、贫血、食欲不振、胀满和嗳气等,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是常见胃癌前病变[2]。慢性萎缩性胃炎极易向胃癌转变,临床分型有很多,包括胃黏膜表现、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表现、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表现等,最终向胃癌转变。有关资料显示,年龄影响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发生,年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风险呈正相关,年龄越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越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存在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向胃癌转变,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早诊断、发现尤为重要,特别是及早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助于胃癌风险发生率降低。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胃镜检查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新方法。临床诊断期间,利用胃镜可进一步观察胃黏膜表现,以此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率提高[3]。本试验结果分析,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分别有51 例、3 例和6 例;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43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17 例;对比病理及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4.31%(43/51)。经过胃镜检查提示,部分患者黏膜皲裂症状消失,而且血管黏膜以结节状和颗粒状呈现。由上述内容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有很多,若只采用一种诊断方式进行检查,极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4]。胃镜检查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检查医生操作过程中,由于气体注入量较多,则会诱发胃窦扩张,临床表现主要是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的黏膜;②检查人员取活检块过程中,活检块的数量、大小、部位及深度等均会对病理检查结果造成影响;③每位检查人员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④活检块索取过程中,合并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5]。本次试验中,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有很多,其可能存在单一或者诸多表现,可见胃镜检查无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彻底排除。所以,诊断过程中,应合理联合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方式,以此确保良好的诊断效果。

总而言之,胃镜与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胃镜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再加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显著、特异性临床病症,极易产生漏诊、误诊现象。不同时期,胃镜下胃黏膜皱裂表现差异显著,胃镜系统自身清晰度及分辨率存在一定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医生诊断,对可靠性造成影响。所以诊断过程中,应联合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以此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猜你喜欢

皮化生浅表性萎缩性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价值分析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