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语文”理念下小语课堂体验性教学方法探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

2019-01-12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白蚬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体验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白蚬中心小学 潘 胜

一、“慢语文”与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关系

目前有关体验性教学的含义众说纷纭。例如,有人认为:“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教学价值、教学方法和基于经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种说法显然是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体验性教学方法的:从宏观上将体验性教学方法看作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念;从中间的角度来看,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指导着教师的实践教学形式;从微观上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够使教师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的策略与方法。还有人认为,体验性教学方法蕴含着生命意义,其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育的主体。

而“慢语文”理念所提倡的是改变原有传统的课堂节奏和教育教学方式,将整个课堂的核心转移到学生的反应水平,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技能。并且这里的“慢”不仅仅指速度,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心态,让学生从小就能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细嚼慢咽”的文学魅力。原来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安排的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往往出现语速较快、省略问答环节等情况,但是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又不得不加大课业量,课上就变成了“满堂灌”式的理论教育和内容展示课程,而课下则安排大量的抄写句子、阅读训练来弥补学生课上的缺陷。

为了能够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将“慢语文”和体验性教学方法相结合,减慢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增加学生课堂体验时间,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要提高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实际体验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对语文知识魅力的体验,充分实现素质培养从青少年抓起的教育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方法力求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给学生自学的力量和自由想象的空间,改变原来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并将教学模式向学生转移,让学生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学习节奏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的体验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就积极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教师为导向帮助学生在探索语文魅力的世界里不断超越自己,增强自身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体验性教学方法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的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体验性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新鲜的元素运用到写作之中,展现出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独特作品。

小学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主动体验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主导课堂转换为引导课堂,学生则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体验并主动协调教师的教学进度,积极回答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换个角度来说,体验性教学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改之前的传统方式,也就是积极推行“慢语文”理念的融入。“慢语文”意味着简化课堂内容,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节奏上有所减缓,更要求学生在心态上随着教师教学内容放慢,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从而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该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脱离课本,从课本束缚的知识范围内解放儿童应有的天性,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方法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能够良好进行并产生较好的效果是需要双方主体积极配合的,也就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尤为重要。在进行体验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通过设定特殊的情境结构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与教师更好地合作,以激发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和对文学的热爱。以较好的互动形式、良好的课堂氛围打破原来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符合当代新型的教育理念。在体验性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兴趣爱好,使得教师的优越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在互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亮点而为学生的成长制定专属计划,也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从小培养学生纸质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的精彩。

新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是对教育的热爱,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形成了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师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体验到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慢语文”理念的重要一步,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体制的施行规划,而且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三)有利于加强教育理论实践性

一方面,将体验性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方式积极讲授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的情境模式,能够带领学生积极体验参与该方法,力求以新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理解课堂内容。除此之外,体验性教学方式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做好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语言的分析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慢语文”与体验性教学的良好结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妥善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调动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小学语文课堂高质量发展。语文这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中的一节必修课,更是人生发展的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读写能力。“慢语文”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运用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达到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学校积极提升学生文学理论,提高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基础和关键。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加上“慢语文”理念中将课堂速度和学习心态放慢的特点,使得原有传统语文课堂形式更加完美,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释放学生的本性,使得学生将自由天真的情感运用到学习之中。

三、“慢语文”体验性教学基本方向

(一)加强小学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小学教育内容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关键。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数是以生字词的读写为基础,教师往往让学生对生字词、好词好句进行大量抄写和背诵,以至于能够应对考试以及机械化的掌握。本文内容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基础,如四年级上册的《望洞庭》一诗的教学,首先向学生介绍整首诗的写作角度。从月光下的夜晚,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比喻,在月光之夜看洞庭湖的生动。当看到这一场景时学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古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看到这一精美绝伦的“工艺精品”会有什么感受呢?诗人看到的美景跃然纸上,在带给读者莫大艺术感受的同时又想要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和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诗人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共同体验洞庭湖的魅力。

在“慢语文”与体验性教学方式的指引下,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是向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生字词的方向展开,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并大声朗读课文。而原有传统课堂往往为了节约时间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将这部分内容削减甚至直接略过,这样一来就容易使诗歌本身因缺乏探索难以让学生学习和理解。小学作为基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加强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增加书本以外知识的获取量。如《望洞庭》一诗,就要将诗人刘禹锡的个人资料以及履历进行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此篇诗歌在讲解时也应该将诗中所描写的地点洞庭湖加以介绍,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绵延八百里、水天相接、气象万千之宏伟景象。在“慢语文”理念指引下,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的同时观看插图,从中体验洞庭湖整体的壮观景象,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洞庭湖美景的看法并进行歌颂。全班研讨交流找出诗歌中比喻句的恰当运用,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什么时间能够在月光照映下看到湖面迷迷蒙蒙的景象,充分理解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感。

(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的萌芽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加强小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学素养。“慢语文”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是说简单地规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放慢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放得越慢越好,而是要合理把握住“慢语文”理念中的“慢”的程度。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慢”更多的是将原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想象和品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积极思考能力的提高。我们以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示儿》一文为例,这首诗是著名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前所写,既是一首绝笔诗又是诗人留下的遗嘱。这篇诗歌放在六年级的课本中进行教学,也是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技巧,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进一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以《示儿》为例,很多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是从哪方面体现出来的?甚至在你的理解中它是不是遗嘱呢?若是遗嘱,为什么作者年过八十最后叮嘱自己儿孙的遗言也只有一件事呢?这一类似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考答案,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其中“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之意,也就说明这首诗是作者临终前的绝笔,也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向儿孙交代后事。但“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句又表现出诗人所想要交代的后事中也只有一件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诗文的理解,那么相信学生将会想出更为贴切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从中发现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不足之处,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文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之前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了紧跟课堂进度就急于解决问题的状况,可以说传统教学成了自问自答,学生回答的时间被省略掉,教师没能通过课堂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没有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但体验性教学方式就把握住了这一点,通过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并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和学生自主思考的作用,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的。

(三)加大学生知识深度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将书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简单讲述,将大量的时间和功夫都用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拓宽知识层面、加深知识了解度上下足功夫。“慢语文”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需要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这不仅要把教学速度放慢,更要求教师在课本知识层面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阶段能够储备更多的课外知识,为之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如教师在讲解《望洞庭》一诗时,可以在课文本身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以延伸,使得整体的课堂效果得以提升。我们可以在最后设置一个拓展环节,从《洞庭湖》联想到《题君山》。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自古以来,君山的起源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许多美丽的传说已经传播开来。教师可以将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将两首诗对比阅读,分别找出其中的精妙之处,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更容易掌握诗中的重点之处,可以让学生对实现高效的课堂印象深刻。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学习内容,使学生掌握了通过使用古诗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诗歌。美丽神秘的传说容易唤起学生的幻想,加之精彩生动的朗读构成了一个完美教学内容的延伸,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了高效率的教学目标。

将“慢语文”理念与体验性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找到了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那个点,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确保了课堂氛围的和谐,在课堂中发挥了有效作用。“慢”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形式,运用教学环节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能力,保障学生能够有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表达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更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符合客观实际的理念。将“慢语文”理念与体验性教学方法相结合并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当中,既符合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特点又与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相呼应。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在传授好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有重点有条理地拓宽知识领域,并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课程进度而削减了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岁月里犹如赶路一般,只顾着早日到达终点却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教师也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没有体验到应有的快乐和价值,这样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化教学过程,让学习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乐趣,让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猜你喜欢

体验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分析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