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流动人口子女良好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9-01-11

好家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不良习惯流动人口

文 曹 慧

一、幼儿园流动人口子女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一)生活空间的不良影响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将“人”视为普通生命体而言,其初始状态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后天学习。尤其是3~6岁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又缺乏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在其生活经历中如果没有人及时纠正错误,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控制能力。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城乡经济水平差距日益缩小,但农村社会在现代化程度上仍和城市有一定差距,如卫生基础设施较差,乡村中极少设置垃圾站、垃圾桶,幼儿很容易养成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在从农村生活空间转入城市生活空间之后,这一不良习惯也保留下来。

(二)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从整体分析,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要优于农村人口,家长文化知识水平也普遍高于农村,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意识,在家庭环境中可以发挥良好习惯的监督、培养和强化作用。而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家庭收入,他们常忙于生计而无暇照顾子女,更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自身素质较低、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棍棒底下出人才”的层次,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甚至会充当“反面教材”,导致幼儿性格暴躁、满口脏话等。

(三)幼教认知不良影响

不少流动人口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对幼儿教育工作没有科学的认识,不愿意主动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仅当幼儿园是幼儿的“托管所”,日常只关注幼儿学习成绩如何,尽可能满足其物质要求,在心灵交流、亲子意愿等方面的教育较为薄弱,幼儿容易产生被忽视、被遗忘的情感,不利于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幼儿园流动人口子女良好习惯培养有效策略

幼儿园流动人口子女良好习惯培养应遵循客观规律,树立差异化教育思维,科学理性地看待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人口子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标准。要多鼓励、多引导、多照顾,循序渐进地扭转幼儿身上的不良习惯。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种有效性策略:

(一)“渗透式”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基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形式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全方位渗透,既能够有效地保障幼儿园教育工作持续开展,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可谓一举两得。具体实践中,幼儿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际问题,如幼儿存在随地吐痰、不爱洗澡、衣着邋遢等不良卫生习惯,可将“卫生好习惯”的相关内容融入儿歌、游戏、表演等方面,针对不良习惯形成较高的辨识度,帮助幼儿自觉认识到不足,而非“直言不讳”地点出,以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二)“榜样式”策略

幼儿园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子女混合并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树立好习惯“榜样”来帮助其他幼儿纠正不良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树立榜样的同时不可以树立“反面教材”,而要加强鼓励,让其他幼儿多向榜样学习。对于一些主动改进不良习惯的流动人口子女,可给予一些奖励,如授予“进步之星”的称号,以激励他们做得更好。“榜样式”策略是基于幼儿同等地位展开的,包括教师树立的“虚拟角色”(如幼儿教材中的角色),能够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家园式”策略

基于“家园共育”理念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幼儿教育的复杂性不是家庭、幼儿园任何一方可以胜任的,必须要双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实践和补充,能够进一步扩展教育效果的空间效应,这也是“家园共育”模式的基本逻辑。在现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要面向流动人口子女,还要面向流动人口家长,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优势,形成碎片化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扭转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使之成为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

总体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强化以及多方面的共同支持,幼儿园流动人口子女在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要规避不良习惯的变化和传播,这对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循序渐进、耐心细致的工作之外,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让更多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本文提出三种有效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不良习惯流动人口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国外老年人生活空间概念、理论模型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年年有鱼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