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战役总前委诞生记

2019-01-10

世纪风采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华野前委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五人总前委:从左至右依次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

1948年9月24日凌晨,当“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即将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成为现实的时候,在济南前线视察战场的华野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在指挥所里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他在济南战役前就曾深思熟虑过的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华野)全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至扬州北援,则我军于两淮作战结束后,即举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粟裕发出“即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的第二天,即9月25日,中原野战军(以下简称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和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等皆表示支持粟裕的建议,赞同在济南攻克后,乘胜进行淮海战役。同时表示,中野将采取分散歼敌的方针,争取在江汉地区歼敌一部,以吸住西边敌军,配合华野在东边的作战。中野的这一想法和随之而做出的行动,为后来两大野战军会师淮海,并肩作战,奠定了基础。

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1948年5月下旬,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派往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野第一副司令员,其在华野的职务保留,由粟裕全权代理。

同日晚,中央军委、毛泽东答复:“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同时指出:“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将回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9月28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一次指示华野:“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这两大指示,确定了淮海战役初战目标,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

10月11日,毛泽东亲自写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用电报发给华野、中野、华东局和中原局,再次强调:“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粟裕当时从华野角度提出的淮海战役的作战意图,顾名思义,其范围仅仅局限在两淮、海州、连云港一带,实际上还只限于华东战场。尽管毛泽东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所规划的淮海战役,其规模要比半月前粟裕的设想大一些,但它的范围仍然在鲁南、苏北之间,还不是从华东到中原的伟大决战。这就是为史家所称的“小淮海”。但作为一次改变中国历史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毕竟在隆隆炮声中诞生了,而且被毛泽东、中央军委敏锐地捉住而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随着形势的发展,粟裕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他想到,华野第一个作战围歼黄百韬兵团于新安镇、运河一线,那末邱(清泉)、李(弥)兵团必定大举东援,若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集中兵力于徐海战场,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蒋军主力,是完全有可能的。粟裕于是于10月31日报告毛泽东、中央军委,建议由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陈军长”即陈毅,这是华野老人对他的尊称,华野的前身是新四军,而陈毅曾是新四军军长。此时,担任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的陈毅,正和中野政治委员邓小平在外线指挥作战。

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这一建议,于次日(11月1日)即致电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并且强调,中野在徐州以南的行动“由陈邓临机决定”。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开始。一天之后,即11月7日晚上,粟裕与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彻夜分析全国战略态势,估计敌人可能采取的方针,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他们认为,很有必要把他们的判断和建议立即报告中央军委并陈(毅)、邓(小平)和华东局、中原局。于是,粟裕亲自执笔起草了电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完稿时已是旭日临窗。他和张震郑重签名,注明发报时间为:齐辰(8日7时到9时)。

11月9日深夜,终于盼来中央军委复电: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

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军委

佳亥

这份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已完全采纳粟裕和张震的建议,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

11月9日深夜,毛泽东又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粟裕等,提出关于围歼黄百韬兵团及今后作战部署的意见。

毛泽东指出:“黄百韬五个军十个师巳被我全部包围,没有跑掉……刘峙受冯部叛变之震动极大……将刚到蒙城的孙元良调回宿县(估计本日可到)……在此种形势下,只要你们歼灭黄百韬、孙元良两兵团,占领宿县及徐蚌段铁路,徐州就处于被我包围中,就可以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李,夺取徐州……”

毛泽东这个电示,不仅指出了歼灭黄百韬的问题,而且还预计了战役进程,把歼灭徐州之敌纳入了计划,从战役设想时的声东击西,变成了击东又击西。并且毛泽东对战役的胜利充满信心,在同一天,当华野将黄百韬兵团铁桶似地包围在徐州以东、新安镇以西的碾庄圩并对其予以痛歼时,毛泽东在发给林彪等并告东北局和各中央局、各前委的电报中,信心百倍地提出了: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即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位于临涣镇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

在华北解放区的平山县,有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驻在这里。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只有十来个人,住在西柏坡岭前,紧挨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住室。周恩来当年曾风趣地说过:“我们这里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司令部,却在指挥世界上少有的大仗。”是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在这里指挥解放区军民跟国民党、蒋介石展开的一场关于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在毛泽东的住室外边,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轿车的原主人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王耀武,是华野打下济南后送给毛泽东的,车上装着防弹玻璃,可毛泽东一次都未坐过。他还是老习惯,在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数十小时之后,骑上他的那匹老青马,策马在村外驰奔一阵,借以活动身体、休息脑子和呼吸清新的空气。

自淮海战役开战以来,毛泽东已经多天没正式休息了!他临窗站着,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李银桥想到主席从中午到现在还未吃饭,便小声喊:“主席,该吃饭了!”毛泽东扭过头来,将烟蒂一甩道:“吃饭吃饭,没见我在想事情吗?”

此刻为1948年11月16日清晨,毛泽东正在批阅两份文件,一份是《淮海战役战情通报》,一份是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周恩来为中央起草的致刘陈邓粟谭及中央华东局、中央中原局的电报稿子。刘陈邓粟谭,即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战情通报》写的是:

(一)从11月11日向黄百韬兵团阵地发动攻击以来,已全歼其所属六十三军,重创其四十军、一○○军。余二十五军、六十四军尚有战斗能力。

(二)11月13日,邱清泉兵团及李弥兵团东出为黄兵团解围以来,连遭我军猛烈阻击。他们在空军、坦克、重炮配合下,每日前进至4至6公里,我军发扬夜战特长,晚间组织反冲击可夺回阵地2至3公里。从敌人冲锋出发地距黄兵团的碾庄圩为40公里。10天内援敌难达碾庄圩。

毛泽东阅后旁批:黄百韬愈早歼灭愈主动。

(三)陈毅、邓小平使用中野陈赓纵队等佯攻徐州,刘峙因徐州守敌空虚,急将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由津浦路调至徐州。陈、邓再使中野三、九两纵队乘机于11月15日占领宿县,歼敌两万,活捉津浦护路中将司令官张绩武,控制了津浦路,隔断了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由蚌埠增援徐州,也消除了徐州敌人向淮河以南逃窜的可能性。

位于小李家村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毛泽东阅后旁批:此着甚好。

接着毛泽东又在周恩来起草的致刘陈邓粟谭的电报稿子上作了下列批示: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在现在地区作战3至5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到80万人左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以上请恩来与朱德、少奇、弼时、剑英商议后电告刘陈邓粟谭并中原局、华东局。

经中央书记处几位书记并叶剑英共同研究,一致同意毛泽东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及其参加人选的意见。周恩来根据讨论的意见,立即起草了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及中原局、华东局的电报,呈上请毛泽东签发。毛泽东阅后签上:毛泽东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毫无疑义,淮海战役五人总前委的组成,是毛泽东从粟裕的“淮海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的建议演变而成的。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声令下,指挥淮海大战的中枢神经——总前委指挥部,便悄然地安在了安徽临涣镇。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作战,总前委移驻临涣以东的小李家村。这是一个仅有4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总前委常委工作室设在村内一户逃亡的大地主院子里,作战室设在堂屋,室内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军用地图。在旁边的一个内外套间里,刘伯承住里间,邓小平、陈毅两人合住在外间。

小李家村掩映在一片葱郁的柏树环绕中,远远看去,柏树林里黑压压的,风声抚过,森然呜咽着,给人一种荒寂苍凉的感觉。这里离宿县和正在东进的黄维兵团均不足30公里,处于徐宿铁路、徐阜公路之间,是国民党南京统帅部“南北对进,打通徐蚌,三路大军会合”的预定地点,尽管侦察飞机每天都在它头上呼啸而过,可就是不在这里稍作盘旋。把中枢机关定在这里,这正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胆略、智慧的过人之处。

时值中原大地最寒冷的季节,滴水成冰,北风肆虐。总前委三位常委和普通战士一样,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邓小平当时刚过不惑之年,身强力壮,精神饱满。他每天晚上都洗冷水澡。那么冷的天,人们都焐在被窝里不愿出来到户外,可他却敢用凉水浇头浇身。邓小平对刘伯承、陈毅说:“两位司令员同志,我比你们小几岁,身体也比你们好一些,具体工作让我多做些,夜间值班我也多值一些。”

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和期望,他经常说:“要把千军万马置于党中央视线之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不顾战争环境的凶殓,不顾疲劳,总是经常下到部队调查,把部队的真实情况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告。

11月25日,中共中央发来贺电: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此重要成就,深堪庆贺。”当贺电传到总前委时,门外鞭炮连天,一片欢腾,而室内的邓小平却严肃如常,他正在亲自执笔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报告。

设立跨两个大战区的总前委机构,在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历史上是首创。淮海战役为什么要成立总前委?这是南线战略决战的需要。

在粟裕1948年10月31日向中央军委建议,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之前,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基本上是在各自划分的战区“各自为战”,相互间只是配合作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及华野领导人粟裕、谭震林跟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及中野领导人刘伯承、陈毅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在令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时,对战役的设想也仅是:华野、中野互相配合,分别进行淮海、徐蚌两个区域的作战;中野的作战目标是牵制徐州以西的敌军,以配合华野在徐州以东大量歼灭敌军。

战役发起后,战争形势就显示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国民党蒋介石拟定了徐蚌会战计划,不仅徐蚌附近的敌军纷纷向徐蚌靠拢,而且还从华中“剿总”调部队增援徐蚌战场,并将从东北战场撤出的部队也投入到徐蚌战场,摆出了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

为击破国民党军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毛泽东及时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

隔断徐蚌,必须攻占宿县。宿县,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的枢纽,也是徐州“剿总”通向京沪的门户,国民党徐州“剿总”在这里存有大量武器、弹药、被服和装备等军用物资,是他们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陇海铁路被华野切断以后,津浦铁路徐蚌段即成为徐州“剿总”同南京统帅部之间陆上的唯一通道。中野若攻占宿县,那就切断了徐蚌线,就能置徐州刘峙集团于粮弹两缺、欲退无路的绝境。

淮海战役打响前,刘峙只安排第二十五军一四八师及交通警察第十六总队和第二总队第三大队驻防宿县。淮海战役打响前夕,刘峙意识到了宿县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想加强宿县的防守力量,在刘汝明第八兵团由开封、商丘撤至蚌埠途经徐州时,刘峙面告刘汝明,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下一个师占领宿县,接替第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宿县防务,俾该师归建,以便加强第七兵团的力量。刘汝明答应遵办,但后来却变了卦,他途经宿县时未置一兵一卒。刘汝明部移驻蚌埠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蚌埠指挥所主任李延年,以“剿总”蚌埠指挥所主任的名义,令第八兵团派出部队,“在宿县一带至固镇之间布防守备,阻止解放军南进,确保蚌埠之安全,以利尔后进出徐州,策应主力兵团之作战”。然而,刘汝明认为自己也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与李延年职位相同,对李延年的命令拒不执行。因此,直至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军驻防宿县的兵力依然如故,仍然是战斗力较弱的第一四八师。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经过要图

在华野积极准备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毛泽东令陈毅、邓小平率中野一、三、四、九纵东出徐蚌线,举行徐蚌线作战,以牵制徐西敌军,从战略上配合华野的徐东作战。然而,当陈毅、邓小平率中野主力于1948年11月5日进至商丘东南地区时,由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改编的第八兵团主力正撤离商丘向蚌埠开进。

淮海战役战场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陈毅、邓小平建议举行汴(开封)徐(州)段作战,寻歼敌刘汝明第八兵团,以吸引敌邱清泉第二兵团西援,配合华野围歼黄百韬。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陈毅、邓小平即指挥中野主力于7日开始发起攻击。尽管敌第八兵团主力已先于中野向蚌埠方向撤退,但中野还是追歼了该敌第一八一师5000余人,并生俘第八兵团副司令官兼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

11月9日,基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电,提出“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占领徐州”,并要求:“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由此可见,毛泽东一俟确定了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就把攻占宿县提到中野的当务之急。

11月10日,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你们主力是否已达宿县附近,并开始向宿县攻击。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同日,毛泽东又致电陈毅、邓小平:“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一天之内,毛泽东连发两电,而且用词皆是“至要至盼”,足见毛泽东对宿县战略地位的重视程度。当然,毛泽东急于攻占宿县,还是由于刘峙急调孙元良回防宿县,并且孙元良兵团有可能先于中野部队到宿县。于是他把攻占宿县与歼灭孙元良兵团的任务同时交给中野领导人。

是日,刘伯承从中野内线作战区域豫西火速赶到淮北临涣集与陈毅、邓小平会合。在之前,他已将蒋军张淦、黄维兵团拖住在桐柏山区,他一看到粟裕发起淮海战役的电报,就连声称好,马上向毛泽东提出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的设想。攻克郑州、拖住张淦、黄维,都是刘伯承策应粟裕的杰作。现在,他星夜赶回黄泛区,就是为参与指挥淮海大战。

刘伯承赶到临涣集的当天,立即同陈毅、邓小平研究贯彻毛泽东的电报,从速攻取宿县,截断徐蚌间敌人联系的问题,并于当天将作战部署电报毛泽东。毛泽东于11日晨4时复电指出:“你们真(即11日)夜到宿县附近时,将要遇到的敌人是孙元良的一个兵团部、两个军部及三个师,望你们努力争取歼灭此敌,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全歼徐敌。”

11日,中野司令员刘伯承下达了徐蚌作战命令:三纵和九纵一部攻取宿县;四纵和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沿津浦线宿县、徐州段向东向北攻击,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黄百韬;九纵及豫皖苏独立旅沿津浦线固镇、蚌埠段向南推进,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援;一纵为预备队。

12日,中野及华野参战部队开始行动,孙元良兵团望风而逃,三纵和九纵一部乘势包围宿县县城。

中野围攻宿县的举动,震动了徐州和蚌埠的国民党军。但是,徐州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正奉命增援黄百韬兵团,无法倾力南下;而位于蚌埠和固镇地区的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兵力较弱,唯恐陷入中野重围,畏缩不前,致宿县之敌陷入孤立。中野扫清宿县外援之敌后,于15日下午发起总攻,当夜全歼守敌1.3万余人,攻占宿县,并占领了固镇,控制200里铁路线及沿线两侧地区。

中野攻占宿县,截断了徐州国民党军的退路,完成了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毛泽东对中野攻占宿县特别高兴,于20日专电祝贺,称赞攻占宿县是一个伟大胜利,并对其战略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于中野攻占宿县,国民党的报纸评论说:“共军这个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唯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为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东翼共军。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的北进。”可见,国民党有关人士也充分看到了中野攻占宿县的战略意义。

中野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后,中原、华东两大战场即连成一片,这就使中野在淮海战役中的地位由战略上配合华野作战,发展为从战役上协同华野作战,即两大野战军在战役上组成一个整体,使淮海战役从“小淮海”进而发展成“大淮海”了。它不仅在兵力上、指挥关系上发展到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必须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而且在地域范围方面,也已拓宽到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止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此时,国民党徐蚌战区的军队已被解放军分割成四大块:徐州以东已陷入华野重围的黄百韬第七兵团;李延年、刘汝明的蚌埠集团;从华中调来增援的黄维第十二兵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的徐州集团。对敌军这“四大块”,先取哪个,后围哪个,堵截哪个,暂留哪个,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整体规划,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各自为战,想到哪儿打就到哪儿打。这也就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指挥两大野战军步调一致的协同作战。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设立的基础和实际要求。

对于深谙中外古今兵法的毛泽东来说,是非常重视作战的统一指挥的。他认为,军事指挥机构必须有核心,特别是几个兵团协同作战,完成同一个作战任务时,这个核心就更加显得必不可少。

淮海战场的形势是异常严峻的。总前委成立时,尽管黄百韬被包围,但并未被歼灭,且前三天的攻击战,华野打得异常艰苦,伤亡很大,却进展不快,毛泽东预期在11月15日左右歼灭黄百韬兵团的计划未能实现。并且,蒋介石又不断增兵,从葫芦岛撤退的王伯勋三十九军和阙汉骞五十四军共6个师将增援徐蚌战场。根据敌情的严重性,毛泽东设想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在现地区将进行3至5个月的作战,才能完成歼敌任务,不仅战争规模大,而且战役时间长。人民解放军包括俘虏在内,将有80万左右的人吃饭。

后勤保障问题迫切而严峻地提到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面前。毛泽东要求“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战争的严峻性和持久性使毛泽东认识到,必须成立一个全局性的指挥领导机构来统筹一切,以解决粮食在内的后勤保障问题,使后勤工作跟上战争的进程,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应运而生了。

总前委一经诞生,震惊中外的“大淮海”也就拉开了战幕。在总前委的统帅下,华野16个纵队,中野7个纵队,还有各地方部队,共60多万人马,加上543万支前民工,在纵横七百余里的淮海战场上,按照战役的总方针和总的作战计划,协同作战,分别向各自的预定作战目标发起攻势。真是人如潮水马如龙,浩浩荡荡,声威震天。

1948年12月12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即将结束,黄维兵团全歼在望,杜聿明集团也陷入了天罗地网,插翅难逃。

当天,中共中央军委给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成员发来指示电。指示电大意为:估计黄维数日内可全歼,邱(清泉)、李(弥)则尚须较多时间才能全歼。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在邱(清泉)、李(弥)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给中央。如粟、谭不能分身到总前委开会,则请伯承至粟谭指挥所,与粟、谭见一面,了解华野情况,征询粟谭意见,即来中央。希望伯承能于12月20日至12月25日间到达中央会谈。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踊跃支前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胸怀全局,高瞻远瞩,正酝酿着下一篇宏文的腹稿。这篇腹稿总题目,是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解放军如何乘胜前进,发展革命形势,进军江南,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在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后的第四天,即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中野全歼,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了。这时,在北面的陈官庄地区,华野正在压缩包围圈,粟裕、谭震林都在全力指挥作战。因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了不让粟裕、谭震林离开指挥位置,决定将总前委会议放在华野指挥部驻地蔡凹村召开。

蔡凹在萧(县)永(城)公路南,距萧县县城约二十华里,在总前委驻地小李家村的东北方向,相距一百多华里。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将第二阶段结束后的工作作了安排后,第二天晚上,便驱车前往蔡凹村华野前线指挥部同粟裕会合。粟裕与刘伯承自在江西中央苏区分别后,已有十几年没有见面了。在这十几年中,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接近全国胜利的大好形势,在与国民党进行最后决战并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刻,战地会面,心情格外兴奋、激动。

12月17日早上,谭震林也由山东兵团驻地赶来,总前委五位成员第一次共聚一堂,商讨战事。这次会议,是淮海战役中总前委举行的唯一的一次全会,为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一帧极为珍贵的历史镜头。

会前,华野前委已向中央军委发出一份申请中央军委准予犒劳部队每人猪肉半斤、香烟5包的报告。总前委会议间,中央回电说:“淮海战役已进行月余,前线将士浴血歼敌,辛苦备至。华野前委所提及应照准。兹有军委决定,凡我华东、中原参战部队前线人员,一律慰劳每人猪肉1斤,香烟5包,凡不抽烟者,得以其他等价物品代替。此项款物,由华东、中原两军区按所属范围分担。”与会者看了电文,都很高兴,深感党中央对前线部队的关怀和爱护。

总前委会议于12月17日整整开了一天。鉴于杜聿明集团歼灭在即,未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议主要是研究了淮海战役结束后的渡江作战建议与部队整编方案。

当天晚上,刘伯承、陈毅带着总前委五位领导人研究的渡江作战建议和部队整编方案,驱车北上,前往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邓小平回到小李家村,谭震林回到山东兵团驻地,粟裕仍留在蔡凹村,指挥华野部队进行战场休整和部署防止杜聿明集团突围的措施。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在总前委统帅下,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缴获坦克215辆,火炮4000多门,飞机6架,汽车1700辆,以及大批弹药,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力争华北,坚守中原,经营华南”的防御计划,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使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中心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兵锋之下。当蒋介石收到杜聿明集团全军覆灭的电讯新闻时,痛苦不已道:“完了!一切全完了!半壁江山完了!”

淮海战役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1月21日,蒋介石即宣告“引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此陷入了土崩瓦解的状态。

猜你喜欢

华野前委淮海战役
粟裕五计定胜局
粟裕五次策划始成孟良崮战役
陈毅、毛泽东与古田会议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瑶岗:见证指挥渡江战役的那些日子
吴蜀界碑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支前运动的考察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