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十大法院新闻

2019-01-10王涵

民主与法制 2019年1期
关键词:最高人民法院庭审人民法院

本社记者 王涵

2018年对法院系统来说,是丰收的一年。

基本解决执行难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到法官员额制改革,从大力纠正冤错案,到司法责任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人民法院组织法在经历五年的精雕细琢后终于“面世”,指导性案例制度迎来“官宣”;上海金融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三家专门法院相继挂牌成立,敲响了第一声法槌;严查套路贷,下发相关通知,让老百姓拍手称赞。

盘点2018年十大法院新闻事件,是为了通过这样的梳理来展示过去一年法院各项工作的成果,展示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和重大成效。

①“基本解决执行难”迎来决胜年

2018年是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之年。

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时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网络查控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推进联合惩戒体系建设,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有效破解财产变现难题。强化执行管理,确保执行权依法规范高效运行。规范适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破解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管理难题。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执行工作长远发展。切实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现代化执行“铁军”。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公正高效执行。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行制度、机制和模式。

三年来,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实现了执行模式的重大变革,执行质效有了较大提升,执行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016年至2018年9月,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884万件,执结1693.8万件(含终本案件),执行到位金额4.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20%和76%。据全国法院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信息网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872601例,限制乘坐飞机17344143人次,限制乘坐火车5463779人次,网络拍卖总量271021件,开展“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系列直播活动36场。

②司法改革继续深入

2018年,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领域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到法官员额制改革,从大力纠正冤错案到司法责任制……法院机关在改革中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向前不断推进,改革释放的“红利”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安全感。

2018年7月24日,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讲话中强调,要统筹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仅要认真落实改革主体责任,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还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动构建权责统一、规范有序的司法权运行体系;要进一步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坚持诉讼以审判为中心、审判以庭审为中心、庭审以证据为中心;要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加快构建符合司法规律和人民法院实际的内设机构体系;要积极配合司法机构改革,加强与其他政法单位改革过程中的沟通衔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围绕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图为周强回答询问。 中国新闻图片网供图

2018年以来,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法院组织体系和司法人事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省以下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司法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民法院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大力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加强阳光便民司法机制建设,加快智慧法院转型升级,司法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

③三家专门法院挂牌举世瞩目

这一年,有三家“特殊”法院成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在我国,受理特定范围案件的审判机关被称为专门人民法院,除了设立较早的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农垦法院、石油法院等之外,近年来,我国又设立了一些新型法院和法庭,不断深化司法实践。

2018年8月21日,备受瞩目的全国第一家负责金融审判业务的专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挂牌。这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一小步,也是金融法制改革的一大步。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是中国金融法院的先驱,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进入法律专业化的新时代。仅第一个工作日就立案20件,受理案件标的总额超过10亿元。

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一周年之际,9月9日,全国第二个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

想要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不再需要当事人上班时间拿着纸质材料到法院去办理,只需要上网登录电子诉讼平台,在网上完成自助立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打官司,将实现“网上案件网上审”。一起案件的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等诉讼环节,都能通过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全程网上办理,实现便民诉讼,节约司法资源。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诉讼平台不仅能自动生成简易案件的法律文书,异地远程开庭审案,而且24小时“不打烊”,当事人可随时登录平台递交材料、查询案件诉讼进展甚至联系法官。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

19天后,全国第三家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正式挂牌成立。广州互联网法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司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广州互联网法院智慧审理平台,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当事人提供极简化诉讼服务体验。智慧审理平台参考微信、QQ等常用软件操作习惯,当事人无需培训,上手即会操作。当事人依托该平台可以实现“六个一键”,即“一键立案、一键调解、一键调证、一键审理、一键守护、一键送达”,当事人的诉讼服务体验将得到极大提升。

两家互联网法院相继挂牌成立,是司法机关对互联网时代下纠纷解决需求和社会治理需求的有力回应。不仅增加了互联网法院的新鲜血液,更有助于互联网法院的发展成熟。

④人民法院组织法五年精雕修订出台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五年修订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自2013年人民法院组织法修订纳入立法规划,经过了五年的精雕细琢。本次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订是一次全面、大幅度的修改,不仅条文数量从原有40条增加到59条,而且在体系框架上作了较大调整。完善了人民法院工作原则。健全了人民法院组织体系,完善了最高人民法院职能。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表示,这次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是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了一个较大的补充和修改,由过去的一条三款扩充到现在的四条十款。从第三十六条到第三十九条,分别规定了审判委员会的组成、职能、议事规则、启动程序、决定效力、责任承担以及公开机制等内容。

人民法院组织法是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运行机制等内容的重要法律,是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总章程。人民法院组织法自1979年颁布施行近40年来,在1983年、1986年、2006年作了三次局部修改,对规范审判工作、促进法院建设、保障法院依法行使审判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⑤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2018年,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就是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

人民法院在履行审判职能、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呢?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表示,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一盏“信号灯”,为人民法院如何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引。人民法院将努力找准审判执行工作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举措的工作结合点,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将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落地、落实、落细,服务和保障好民营经济发展。

⑥再出新规防范套路贷

2018年,多地频频爆出的“套路贷”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地方出现的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债务不能及时清偿、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等事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冲击,相关纠纷案件大量增加。

2018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通知》,主要针对民间借贷案件中涉嫌通过“虚增债务”“伪造证据”“恶意制造违约”“收取高额费用”等方式非法侵占财物的“套路贷”诈骗等新型犯罪问题,提出了审理思路。

《通知》包括10个方面: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做好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立案受理工作、依法惩治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刑事犯罪、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加大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调解力度、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注意防范制裁虚假诉讼、妥善适用有关司法措施、积极促进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纠纷防范和解决机制以及加强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指导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比较全面的规范性文件。

此外,《通知》要求人民法院要严格区分民间借贷行为与诈骗等犯罪行为,切实提高对“套路贷”诈骗等犯罪行为的警觉。同时,要依法严守法定利率红线。对于各种以“利息”“服务费”“中介费”“延期费”等方式突破或变相突破法定利率红线的,应当依法不予支持。发现交易平台等以“创新”为名行高利贷之实的,应当及时采取发送司法建议函等有效方式,坚决予以遏制。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应刑事打击“套路贷”,既是思路更是号角,形成了法律震慑。

⑦指导性案例制度迎来“官宣”

指导性案例,在我国庭审工作中一直具有特殊地位,对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有现实意义。过去,最高法院只发布过相关规定文件,2018年指导性案例制度终于迎来“官宣”。

新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布指导性案例。”人民法院组织法首次确立了指导性案例制度,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必将有利于推动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完善。

新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对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此次人民法院组织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曾在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布指导性案例,供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参考。”在审议中,对此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在组织法明确规定,指导性案例供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参照,如果仅规定为“参考”,不利于此项制度功能的发挥,且在我国法律规章中基本上使用“参照”一词。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删除了“供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参考”的表述。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法院、专门法院的监督和指导方式除审理上诉、抗诉等案件进行个案审判监督、制定发布司法解释进行法律适用指导外,还有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介于个案审判监督与法律适用指导之间的类案指导。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20批106个指导性案例,在规范法官自由裁量行为、统一法律适用、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⑧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突破200万场

>>市民路过上海金融法院 中国新闻图片网供图

截至目前,全国各级法院依托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案件庭审超过200万场,网站总访问量超过130亿次。单日最高庭审直播超过1.3万场,单场庭审最高观看量达3363万人次。仅用两年时间,庭审直播量从7.7万场增长到200万场。

作为全国四级法院统一的庭审公开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自开通以来,不断优化完善平台功能,加强直播规范化建设,以庭审视频直播为主,进一步丰富公开形式,加大庭审公开覆盖面,提升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庭审直播工作常态化,各种案件类型、各种审判程序的案件普遍实现互联网直播,极大便利了人民群众旁听、了解庭审,充分保障了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审判管理工作,倒逼法官严格依法规范履职,不断提升庭审驾驭能力和审判业务水平。

全国法院努力践行最高人民法院推进庭审公开的工作要求,将庭审直播常态化。互联网庭审直播的普及不断推动案件审理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提高了案件的服判息诉率,减少了纠纷处理时间。除视频直播主渠道外,中国庭审公开网还增加了图文直播功能,审理法院通过图片、文字、短视频等方式呈现庭审,既丰富了庭审公开的形式,也扩大了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热点案件的庭审公开覆盖面,以不同形式,积极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公众需求。

⑨北京法院组建审判团队1839个

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办案团队,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层级、业务特点,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新型办案团队。在全国法院第21次工作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要加快建设符合实际的新型办案团队,实现人力资源与审判工作高度配合,最大限度释放工作潜能。

8月16日,北京法院通报,北京市各级法院在各审判执行业务领域组建起审判团队1839个,实现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安凤德表示,打造新型审判团队,目的在于落实司法责任制,真正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保法官心中有责、心中明责、主动担责。同时,通过推动从“一审一书”的传统模式向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三类人员灵活搭配的团队模式转变,增加法官助理,让法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坐堂问案、拍板定案,发挥“1+1>2”的合力效应,审判权运行更加公正高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北京高院公布20个“模范审判团队”和50个“先进审判团队”名单,获评的70个审判团队中,从审级看,有高院团队4个、中院团队15个、基层法院团队51个;从专业类别看,有立案速裁团队6个、刑事团队9个、民事团队18个、商事团队10个、行政团队8个、知产团队7个、执行团队10个、未审团队两个;从团队特色看,囊括了高效型、专家型、孵化器型、大要案型、院庭长型等多种团队类型,全面覆盖三级法院各个审判领域和审判类型。

⑩三名法官被追授“全国优秀法官”

2018年,最高法院追授刘嗣寰、赵江辉、何齐等三名法官“全国优秀法官”称号。他们都曾兢兢业业地奋战在法院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审判执行一线,都曾多次被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赵江辉,生前任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2016年,被选派到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乡驻村帮扶,并担任经堂村第一书记,直至2017年11月19日因病去世。丰宁经堂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赵江辉带着队员拿着笔记本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村情民意,把脉致贫原因,核实贫困信息。他带领村民们建大棚、为村里装路灯,直至躺在病床上,都心系着村里的事。这位优秀的法官最终将生命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刘嗣寰则是一个典型的“拼命三郎”型法官,退休前的最后一年,他还给自己定下了结案99件的目标,可没料到,才结了89件,他就倒了下去。

何齐生前是四川省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对每一个案子认真负责,让每一个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他毕生的追求。他突发疾病倒在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牵挂着案件,还督促同事办好案……

他们都是法院系统优秀的法官代表,他们和千千万万法官一样,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公正司法、为民司法。

回望2018,我们欣喜地看到,法院工作成果丰硕。2019年将会有哪些亮点和重点?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最高人民法院庭审人民法院
沧州市运河区人民法院以党建促队建、促审判
高邑县人民法院 7天成功调解17个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庭审优质化的标准
专利间接侵权的比较与适用——兼评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安平县人民法院: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
以仲裁的视角看人民法院“审执分离”的体制改革
自动到案后仅在庭审时如实供述能否认定自首
行政公益诉讼庭审应对的探索
对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民事审判功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