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树基精神 坚守儿童本位
——成都三幼百年幼教路

2019-01-09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曾琴邓盛婷

学前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幼稚园学园教材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曾琴 邓盛婷

在成都,一所幼儿园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中,用百年绵延不断的时光,书写着中国学前教育人办园的“历史”和“精彩”。著名诗人流沙河在《锦城1947》中这样回忆她:“黑漆双扇大门住宅对面,一家著名的幼稚园,加拿大人创办于1914年,原属基督教会。门上有金字匾,英文为Canadian Center Kindergarten,中文为树基儿童学园。园内花木楼台十分精致,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令人歆羡。周末,门前一排漂亮的私包车接娃娃,偶见有汽车来接的。儿童来自富贵人家,自不必说。这家幼稚园今为成都第三幼儿园。”百年沧桑,风云涤荡,如今的成都第三幼儿园,地址不变,初心不改,依然生机勃勃,孜孜以求躬耕于学前教育,早已成为成都著名的幼儿园,是四川学前教育的一面旗帜。

西学中用,为幼稚园培根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批打着实现“中华归主”梦想的传教士,抱着敲开中国内陆大门的想法来到成都。在四川的传教士,大多从传教、教育和医药三个方面展开活动。传教士们认为:“幼稚园以至大学……皆应为社会之中心点,以养成基督教信徒、教育家、慈善家为目的。”“欲造民主国国民根基,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兴办包括幼稚园在内的学校。

1914年,加拿大美道会(即现今中华基督教会四川分会女会)、美美会及美浸礼会三个教会组织在成都联合开办协和女子师范学校(Union Normal School for Women),下设私立成都树基幼儿园。起初只是作为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生参观、见习、试教之地,同时招收4~6周岁的儿童。树基儿童学园开办之初是一所典型的教会幼稚园。幼稚园的房舍建筑为西洋式,活动室墙上挂着耶酥或圣母玛利亚的像。幼稚园的教师主要是传教士,教学内容和方式带有西方文化特色,在教室内祈祷、听讲圣经、学说外语、行外国礼、学外国习惯、讲宗教故事、唱宗教歌曲、做外国游戏、玩外国玩具,幼稚园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便举行茶话会,赠送礼品、演宗教剧、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1943年,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停办,全校扩充为2岁至12岁的儿童教育机关,包括树基小学、树基幼儿园及树基婴儿园,为综合学校,更名为“树基儿童学园”。

树基儿童学园第一任园长蒋良玉女士,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卢江大学,获教育学士学位。后赴加拿大和美国留学,先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学前儿童教育学院,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研究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蒋良玉193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系当时全国知名学前教育专家、英文教授。有《论中国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组织领导》等论文、教材和译著发表。蒋良玉在办园过程中,充分实践树基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树人之基础,树民族之基础。她用严格的管理,严谨的治学,为当时的儿童撑开了一片健康生长的天地。据历史档案记载:“私立成都树基幼儿园设立之初,仅有三四十人之多,故混合成为一班进行教育,纯系半日制。随着儿童人数逐渐增多,按其身心年龄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教学,各组均有专人负责。而且除半日制外尚设有全日制,使离校较远的儿童有所安顿,以为家长分忧代劳,故备有午餐,亦可以寄餐。为促进幼儿身体之健康,校内备有床铺,可以让儿童休息。不仅为幼稚园儿童所设,婴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儿童均给于共享之机会。”

为了图存救亡,怀着“欲救中国,先救儿童”的心愿,蒋良玉多次向她的好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请教,她身体力行,办起了平儿园,使幼稚园向普通平民开放。她特别注重幼儿教育的“中国化”,在选编教材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一些中国的民间儿歌、故事等,灌输民族文化,把学园办出了特色。另一方面,蒋良玉重视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在工作上严格要求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在她聘请的教师中,解放后许多都成为教育界著名人士。

从1921年到1949年间,树基幼儿园的几任园长带领教师在办园的过程中,躬行践履他们的幼儿教育思想、展现幼儿教育才智、示范幼儿教育追求。树基学园试行以年龄、智力为分级标准,教学内容有:故事、音乐、游戏、自然和社会、识字和计算、工作、餐点、静息、家庭联络工作等。在课程实施上,分两步按月和周制订活动计划。每周围绕一个中心取材,唱歌、谈话、图画、手工等都围绕中心进行教学,同时还进行识字和数数教学。进行了幼稚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实验研究,开始研究中国儿童之心理、家庭教育和幼稚园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课题,不断探索和总结切合中华民族特性、切合中国国情、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游戏与活动,自编园本教材,逐渐抛弃了幼稚园的“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主张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在树基儿童学园,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先驱卢乐山先生完成了她在燕京大学教育硕士论文,她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学前教育硕士。卢乐山受燕京大学“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忠”精神影响,对自己提出 “学习不忘服务,治学不离实践”的要求。她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幼教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懂得一般的学前教育理论,掌握一般的学前教育方法,也不能只凭喜欢孩子的那股子热情,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孩子,针对孩子的特点开展教育。1945年,在她担任树基儿童学园主任及园长期间,带领教师研究儿童的特点、研究儿童的需要,为儿童编写了《儿童舞蹈》《幼稚园春夏秋冬四季教材》《幼稚园音律活动》等书。卢乐山奠定了研究是树基儿童学园的特质,研究又铸造了树基教育的品质。

生活启蒙,为园本活动塑形

新中国成立以后,树基儿童学园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接管,后命名为成都市第三幼儿园。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积极学习和引进苏联教育经验,推行教育改革,成都市第三幼儿园承担了验证、使用苏联幼稚园工作指南和教材的任务,并为全国幼教同行就如何使用苏联幼稚园工作指南和教材进行观摩教学、示范表演。作为成都市学前教育教研基地,幼儿园以“优化儿童一日生活结构”为目标,在游戏、语言、音乐等多个领域,进行专业研究,实践“从儿童生活中来,到儿童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大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原儿童真实生活,让儿童真切地体验生活。

蔡邦琼老师是这一时期第三幼儿园教师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她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幼儿园教师,1958年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四川省代表。蔡老师刻苦钻研汉语拼音的发音特点,在日常工作中细致观察儿童的发音规律,探寻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通过大量的记录、分析、试验,不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了一套训练儿童正确发音的会话语句材料。

20世纪60年代幼儿自我服务活动

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在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经验的过程中出现的结合我国幼儿实际情况不够、生搬硬套的情况,三幼在实践、推广四川省幼教大纲和教材的任务时,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儿童;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生活教育;既强调集体,又重视个体;既强调幼儿教育的计划性,又注重幼儿教育的灵活性;既强调幼儿教育大纲和教材的统一性,又注重幼儿教育大纲和教材的特殊性、地方性。同时,三幼的教师们还根据幼儿教育实际,创编出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教材,以及一系列儿童现实生活中有的、想象力能及的、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材”,走上了自编教材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游戏引领,与幼儿天性契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三幼,在关注幼儿生活,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的思想基础上,全园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三全思想”,克服重上课、重知识传授、重个别尖子的小学化倾向的“三重倾向”,以“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为目标,在连续多任园长的潜心治学中,三幼在前期研究幼儿生活化活动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游戏,重新构建“幼儿创造性游戏”与“单元教学活动”为一体的三幼“一日生活游戏化活动体系”。

三幼在多任园长的带领下集思广益,调动全员教职工以及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开辟了苗圃、小树林、花园、竹园、果园、户外大型沙池等区域,还自己设计制造出多种户外大型器具及小型体育游戏玩具,利用自然资源研究开发出多功能的结构游戏材料——箱体隔区材料系列、板式结构材料系列、竹制材料系列、大型组合结构材料系列、废旧材料系列,体现出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可变性和安全性等要求。同时,三幼还用有限的资金布置了专用幻灯室,购买了大量成套的结构游戏材料、水上玩具,设置了专门的动物饲养区等等。这些环境条件的创设,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玩学三幼”的教育思想。

以特级教师李俊秀为代表的三幼教师,从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研究入手,构建起了“一日生活游戏化活动体系”,形成了三幼的游戏特色,成为成都市、四川省幼教界的焦点。老师们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及社会力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让儿童深入实际地在参观、谈话、体验活动中去丰富感性经验和生活知识经验,以儿童的视角深入挖掘出许多经典的主题游戏项目:孩子们自发地玩出了精彩的“火车游戏”“南极考察游戏”“海盗船游戏”“圆明园的修建游戏”等。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更加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结构,三幼“突破以往孤立地看待游戏活动、片面研究游戏的状况”,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将游戏纳入幼儿园一日活动加以研究,开创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融大创游、大带小、社会与认知为一体的“花会活动”,融趣味游戏与亲子同乐为一体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融节日教育与儿童自主展示为一体的“节日系列活动周”,融外出体育与教育为一体的“外出系列活动”等,并进而提出“四大游戏系列”,即“创造性游戏”“活动性游戏”“教学游戏”“生活游戏”,让儿童真切地在游戏中体验生活,自主地成长。在反复实践中,三幼提炼出“培养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孩子”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园本课程——“系统性游戏课程”,成为成都市、四川省学前教育的游戏教研基地。

2001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三幼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重新审视幼儿园中的传统游戏活动,坚持从观察、解读儿童的“游戏反应”与“游戏表现”入手去发现儿童,提出了“幼儿游戏还是游戏幼儿”的追问,在“寻找失落的游戏”系列教改过程中,坚持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发”“自主”,构建大创游活动样式,并进一步在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实现“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教育关系,对幼儿园的活动样式进行了创新。三幼教育改革研究成果《幼儿园自发游戏活动的实践创新》获首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政府一等奖。

从1914年到2018年,成都三幼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众多的幼儿园中,位于中国西部的“树基”以及现在的成都三幼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三幼人”对儿童的热爱,对幼教事业的赤诚,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的“树基精神”,使得成都三幼百年绵亘、赓续不歇。为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渴望和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成都市鼓励名园探索集团办学,成都三幼勇担社会责任,于2001年开成都学前教育之先河,开启了将优质园、普惠园办到老百姓家门口的集团办学之路,成为家长信任的幼教集团,先后有7所园完成扶薄后脱离集团实现独立发展。如今,百年老园吐新枝,三幼集团一园四区的办学格局,在新的时代谱写着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幼稚园学园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宠物学园
宠物学园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