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廿怀德 自然成长
——中华第一园的百年传承

2019-01-09福建省厦门市日光幼儿园王晓虹张佳佳

学前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幼稚园鼓浪屿日光

□ 福建省厦门市日光幼儿园 王晓虹 张佳佳

鼓浪屿,这座昔日孤寂的小岛,在清末开始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中,曾煊赫一时,创造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摇篮”。日光幼儿园的前身私立怀德幼稚园,创立于1898年,较我国国人自办幼稚园——湖北幼稚园(1903年)还要早5年,因此,日光幼儿园也有着“中华第一园”的美誉。鼓浪屿上走出的杰出人物:林巧稚、马约翰、殷承宗、许斐平等,都曾在这里启蒙受教。

从“怜儿班”到“日光幼儿园”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鼓浪屿,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成为教会东来传教的“桥头堡”。清朝末年,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牧师韦玉振到鼓浪屿传教时,他的夫人韦爱莉随同前来。这位名叫韦爱莉的牧师娘,也许是出于同情怜悯之心,也许是传教发展教徒之用,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家庭幼稚园,教几个教友的孩子,同时收容几个孤儿,当时称作“怜儿班”,这就成为怀德幼稚园的前身。清宣统二年(1910年),幼儿园由英国长老会接办,清宣统三年(1911年)命名为怀德幼稚园。1932年6月,怀德幼稚园获得教育部门的批准立案,并定名为厦门鼓浪屿私立怀德幼稚园。1938年5月13日日军攻陷厦门,鼓浪屿因是公共租界,成为难民疏散区,学童人数骤增,当时怀德幼稚园的学童人数达到数百人之多,全园学童共分为20多组,其规模之大足可称为全国之冠。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鼓浪屿被日寇占领,怀德幼稚园的教会代理人撤离,幼稚园被日本人接管并被改名为鼓浪屿幼稚园。日本人重新聘请园长、教师,并根据其需要重新安排幼稚园的教育、生活以及幼儿活动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国公会又派其代理人接管幼稚园并恢复其私立怀德幼稚园的原名,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1951年,人民政府接办私立怀德幼稚园,并改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人民政府接办后,幼儿园实行“向工农开门”“为工农服务”的制度改革。当年,有60名军烈属及工农子女全免、半免学费入园。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遵照毛主席“好好的保育儿童”的指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打破常规,改变办园形式,千方百计为生产服务,办起本市第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帮助家长解决无暇照顾幼儿的困难,保证了家长安心生产和休息。幼儿园还根据家长的工作时间,延长幼儿在园时间,由8小时延长到10至12小时。又根据生产需求,创办季节性与临时性的幼儿班,坚决做到幼儿随缺随补,随到随收,方便家长。1957年幼儿园改名为厦门日光幼儿园,1958年,开展“红色巧姐妹”活动,组织老师学习理发、缝纫、唱歌、拼音、绘画、制造玩具、烹调等技能,使教养员成为“五员”——教养员、炊事员、保育员、缝纫员、清洁员,“六会”——唱、画、煮、缝、教学、照顾幼儿生活的多面手,真正做到既是老师又是妈妈,“让幼儿在园里生活得比家里好”。“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称“反帝幼儿园”,不久停办。1974年复办,改为鼓浪屿人民小学附设幼儿园。1976年,独立建制,复名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幼儿园。

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

私立怀德幼稚园的创办正值欧美国家普遍开办幼稚园的时期,由于德国儿童教育家福禄培尔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学说对英国幼稚园教育很有影响,故由英国教会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所采用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就以两者的理论为基础,特别重视游戏、音乐、自然和感官训练,福氏的“恩物”、蒙氏的教玩具,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幼稚园里的教具大部分是从英国运来的,这在当时是领先于全国的。同时幼稚园还重视儿童的自由成长,强调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通过让儿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来充分发展儿童的感官认知。上世纪20年代,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一度强调以儿童兴趣为中心的教育。可以说,怀德幼稚园在当时的课程是很西化的。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随着教会教育权的回收与我国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私立怀德幼稚园的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课程基本符合了《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的内容,幼稚园的课程包括了言语、国文、常识、计算、唱歌、游戏、图画、手工等。其中,国文和计算是《标准》中所没有的课程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会性质的幼稚园,私立怀德幼稚园很重视国文及汉字等中国化和本土化的课程内容,至今幼儿园仍保存有一张“1930年幼稚园第四级甲组新授汉字课”的照片,在照片中,儿童端正地坐在课桌前在石板上书写汉字,教师在一旁指导。黑板上写着“大鸦大,小鸦小”的汉字,这样的场景要放到现在可能会被认为是“幼儿园小学化”的例证了。除此之外,当时怀德幼稚园还采用世界书局编写的《幼稚园读本》教材,该书配有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充满童趣的插画,颇具幼童读物的特色。“排排坐,吃果果。哥哥吃大果,弟弟吃小果。大果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小果数一数,一二三四五。”这样的课文既包含了识字的成分,又蕴藏了基本的常识和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怀德幼稚园中国化的重要表现。私立怀德幼稚园就是这样一所中西合璧、中西教育思想并行不悖并完美融合的乐园。1938年曾在此就读的学生羽堪回忆道:“怀德幼稚园的教学同样很本土化,学校里就连教唱的歌曲、童谣等也都是厦门话,虽说是外国人办的学校,但并没有强制或要求学童们接受本土语言以外的双语教学之类的超前教育,我们当时连句byebye都不会讲,放了学向老师和小朋友全都是用厦门话道一声‘再会’。”

事实上,若考虑到怀德幼稚园所处的鼓浪屿华洋杂处、中西融合的大背景,就很好理解这样的场景了,曾在鼓浪屿上生活的林语堂不就放言“两脚踏中西文化”嘛!鼓浪屿上一边是具有绅士之风的洋人,一边又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华侨,在这里既有西方重游戏活动的教育思想,也有国人重识字与礼仪的传统观念,这两种思想同时影响着怀德幼稚园当时的课程。

虽然是教会幼稚园,但怀德幼稚园并没有远离现实,而是根据鼓岛的实际来设置课程范围,这种扎根本土、顺和自然的理念已经融入到了幼儿园发展的“血液”中,并影响到今天日光幼儿园的发展,“融入自然”“顺其自然”“自然成长”成为日光幼儿园课程理念的最高概括。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曾批判当时的幼稚园多是“幼稚监狱”“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幼稚园的生活,几乎都是室内的生活,邻近即有田园即有街市而不领幼稚生到外边去看看。呆板地天天叫他在一间小房子内生活”。日光幼儿园因其独具特色的地理优势,自创办以来都一直奉行着陈鹤琴先生主张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理念,充分利用鼓浪屿的自然、社区教育资源,建构幼儿园独特的课程体系。

幼儿园在历史发展中逐渐确立了“让儿童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成长”的园本课程核心理念。该理念包括四个层面:其一,自然、社会环境资源是活教材,这是建构园本课程之基础;其二,教育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依其自然本性进行教育,这是贯彻园本课程之主轴;其三,儿童学习的环境是自然的,让儿童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活动、游戏、学习、体验,这是实施园本课程的主要方式;其四,教学方法是自然的,让幼儿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学习、发展,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具体落实在幼儿园的课程与发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充分发掘、利用鼓浪屿上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鼓浪屿上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阳光、海浪、沙滩、岩石是其他幼儿园所不具备的,更为独特的是这座小岛上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得这里成为一座天然的安全小岛,可供“放养”儿童。上世纪80年代,幼儿园常利用岛上古迹和自然风光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按幼儿年龄特点,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常带幼儿“找春天”“找秋天”,引导其观察潮起潮落,发展思维和语言。充分利用海岛有利条件,组织幼儿进行“三浴”(空气浴、日光浴、海水浴)活动,增强了儿童的体质,引起国内外关注。1980年10月,《中国妇女》外文版以《A Seaside Kindergarten》(一所海滨幼儿园)为题,用多种文字向世界介绍日光幼儿园的“三浴”经验。

其次,利用鼓浪屿“钢琴之岛”的有利条件,充分开展美育活动。鼓浪屿上钢琴的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使得鼓浪屿有了“音乐之岛”和“钢琴之岛”的美誉。鼓浪屿这座小岛氤氲着音乐的气息,成长于斯的人们自然少不了音乐的熏陶,使得这里音乐人才辈出。中国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许斐平,小提琴家许斐生,大提琴家郑海等幼年时都在日光幼儿园受过启蒙教育。此外,音乐这种美育形式不仅影响着人的审美,更影响着人的情操与心灵。就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日光幼儿园一直较为重视音乐在人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在幼儿园的课程体系里,音乐占有重要的位置。曾在我园就读,后来成为园艺学家的李来荣在回忆中这样写道:“不久,我就被老师教的游戏与歌曲吸引住了……我们唱歌是用厦门话唱,歌词是老师编的,都是教育小孩子有良好习惯的,如‘早上起来铺床铺,洗脸洗手洗衣服……’。曲子采用现成的欧美古典名曲,唱起来很好听。我记得一首用《铃儿响叮当》的曲子谱的歌,歌词是‘如要去厦门,还是去更远,不得不要划小船,不然不能去’。我们唱的时候,老师就用钢琴伴奏。鼓浪屿是‘钢琴之乡’,许多人家都有钢琴,小学幼儿园也有,老师都弹得一手好钢琴,我们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直到现在,幼儿园每周都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唱歌、绘画、钢琴、小提琴兴趣小组,因材施教,培养美感。

20世纪60年代幼儿在操场上跳集体舞

最后,遵从儿童天性,让幼儿成为学习和游戏的真正主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言:“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现代儿童教育观将游戏视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也成为幼儿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儿童游戏在现实场景中又容易发生异化,注重游戏的形式而忽视游戏给儿童带来的体验。幼儿园向来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让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李来荣从乡下来到鼓浪屿,初进幼稚园,感觉被纪律约束着很不习惯,但不久就被幼稚园老师教的游戏所吸引了:“老师教我们做‘摸瞎子’游戏,由一个孩子用手帕将眼蒙住,其他的孩子绕着他一面打圈子,一面唱着歌,蒙眼人手中拿一手杖,当他用手杖着地时,我们就停下来,让他摸一个同学,并猜出名字来。猜对,算赢;猜不对,他还得再蒙一次。这种游戏我从来没做过,很新鲜。我们还玩‘捉迷藏’。我跑得很快,玩捉迷藏我很少输,小朋友们不敢小看我了……”儿童在游戏中收获了自信与快乐。

“追寻快乐的童年”正是日光幼儿园一直追求的教育价值,羽堪也回忆道:“在幼稚园里,我们每天都在听故事、做体操、运动、玩游戏、画画、唱歌、做手工,像折纸、剪贴、捏泥土,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快乐度过的。”延续着怀德幼稚园良好的游戏传统,新时期日光幼儿园进一步开展了自主性游戏的研究,自主性游戏的实践研究经历了“不敢放”——“大胆放”——“放任”——“放手与引导相结合”的历程,总结出了“放手让儿童确定主题”“放手让儿童规划游戏”“放手先让幼儿去解决问题”的实践原则。

“让儿童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成长”的课程理念,是鼓浪屿独特自然优势与日光幼儿园深厚历史底蕴所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幼儿园的传统与特色。幼儿园将充分利用鼓浪屿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资源,从120年的园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坚持游戏性、自然化的园本课程建构原则,将日光幼儿园打造成为一所“扎根鼓浪屿,融汇中西方”的经典儿童乐园。■

猜你喜欢

幼稚园鼓浪屿日光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鼓浪屿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治进展
晒书日光香
调节日光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