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氏止眩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1-09袁士良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4期
关键词:梅尼埃前庭供血

陈 兰 袁士良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4400)

眩晕是急诊内科常见疾病。眩晕患者常突然发病,自觉头晕,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视物不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旋转不定,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或伴有汗出、恶心、呕吐、耳鸣,甚则昏倒等症状[1]。眩晕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精神疾患相关性眩晕,全身疾病导致的眩晕,原因不明性眩晕[2]。《丹溪心法·头眩》就提出了著名的痰水致眩学说,强调无痰不作眩。《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袁士良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医50载,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袁老在长期的临证中发现痰瘀互结型眩晕日益增多,由此创立袁氏止眩汤,本研究主要探讨袁氏止眩汤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在江阴市中医院急诊内科诊治的眩晕患者60例,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神经病学》(第7版)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第7版),眩晕痰瘀互结型:头晕,自身或视物旋转,或伴头重、恶心、呕吐痰涎、耳鸣,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脉滑弦。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3~82岁,平均(50.18±6.39)岁;病程1 h~24年,平均(10.26±1.75)年;轻度11例,中度13例,重度6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7例,梅尼埃病3例,前庭神经炎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精神心理性眩晕2例,不明原因4例。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3~83岁,平均(50.43±6.56)岁;病程1 h~23年,平均(10.17±1.25)年;轻度10例,中度13例,重度7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例,梅尼埃病4例,前庭神经炎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例,精神心理性眩晕3例,不明原因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予甲璜酸倍他司汀,6毫克/次,每天3次,饭后口服(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制造)。观察组联合服用袁氏止眩汤:姜半夏10 g,茯苓15 g,炒白术10 g,天麻10 g,陈皮6 g,枳壳6 g,姜竹茹10 g,川芎6 g,丹参15 g,生甘草5 g。水煎成400 mL早晚分服,每天l剂。

1.3 观察指标:治疗有效率的评判标准:①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眩晕和并发症状均全部消失;②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眩晕和并发症状明显改善,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③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眩晕和并发症状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④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眩晕和并发症状均无明显改变。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血脂(TC、LDL、TG)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组间对比用t检验,以P<0.05表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00% (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治疗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对比治疗后的血脂水平,观察组的血脂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s)

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n TC(mmol/L)LDL(mmol/L) TG(mmol/L)对照组 30 治疗前 6.79±1.05 3.54±0.27 1.95±0.46治疗后 5.92±0.83# 3.05±0.23# 1.70±0.35#观察组 30 治疗前 6.82±1.04 3.55±0.33 1.94±0.53治疗后 4.86±0.62 #* 2.79±0.14#* 1.42±0.24#*

3 讨 论

眩晕可见于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眼部疾病,也可见于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药物反应、重度贫血、精神心理性疾病等。急诊医师接诊眩晕患者时要行如下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眼动,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力与肌张力,平衡功能。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作出综合判断,避免漏诊误诊。

急诊内科适合本研究的眩晕多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精神心理性眩晕,不明原因眩晕。良性位置性眩晕常与患者头部转动有关,可结合手法复位。梅尼埃病常伴耳胀、耳鸣、听力下降,多单耳发病,西医予镇静、利尿。前庭神经炎,多有剧烈眼球震颤,眩晕重,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西医予激素联合康复训练。脊髓颈段、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小脑都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也就是常说的后循环区域,虽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包括颈性眩晕)诊断使用渐少,但由后循环缺血代之是错误的,后循环缺血仅指后循环TIA或梗死。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因:血管硬化狭窄,血管痉挛,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微血栓形成。西医治疗主要是调控血压、调脂、控制血糖,戒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天麻素、倍他司汀、银杏叶制剂可改善症状,必要时抗血小板,尽早磁共振检查,有后循环梗死可能。精神心理性眩晕以镇静、抗焦虑为主。不明原因眩晕以随访观察对症治疗为主。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物,功效:扩张脑血管、心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耳蜗及前庭血流量,消除内耳淋巴水肿;抑制血浆凝固,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降低动脉压[3]。

眩晕病因主要是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实证应平肝潜阳,化痰行瘀,清肝泻火;虚证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随着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痰瘀互结型眩晕日益增多。瘀血以及痰浊不但是眩晕的致病原因,还是眩晕的病理产物,往往相兼为患。痰瘀交阻,上蒙清窍,气血不畅,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引发眩晕。亢氏[4]从痰瘀立论辨治120例眩晕,方选温胆汤加减。乐北治[5]将眩晕分为:痰瘀交阻型,气滞血瘀型,风阳上扰型。袁氏止眩汤组成:姜半夏10 g,茯苓15 g,炒白术10 g,天麻10 g,陈皮6 g,枳壳6 g,姜竹茹10 g,川芎6 g,丹参15 g,生甘草5 g。姜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枳壳行气化痰,竹茹化痰止呕,天麻化痰息风止眩,川芎、丹参共奏行气活血化瘀之效,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健脾化痰,行气活血,通窍止眩。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袁氏止眩汤对于眩晕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推广。不过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偏小,缺乏动物实验研究等不足,但是就目前临床使用来看,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梅尼埃前庭供血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梅尼埃病患者不良心理状况分析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被忽视的“前庭觉”
5问梅尼埃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梅尼埃病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差异性研究
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