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酒理论与应用初探※

2019-01-07万广宋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5期
关键词:灵枢药酒稻米

万广宋,孙 冰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272067)

古代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酿酒技术的成熟.商代社会中贵族饮酒之风已经盛行,酒的品种、制法及用具多样,医疗上已普遍用酒作为药引或溶媒[1].将中药与酒相和而成的酒称为药酒,中医将药酒用于临床历史久远,疗效确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药酒应用溯源

药酒在《黄帝内经》记载中已是医师常用的医疗手段,与汤药治疗有同等地位.《素问·玉版论要》中有:“其见深者,必齐主治……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其中“齐”就是汤剂,“醪酒”就是药酒.《灵枢·夭寿刚柔》用药酒浸泡棉絮、细白布热熨患处治疗寒痹,所用药酒处方为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伤寒杂病论》中用清酒七升,水八升煎煮炙甘草汤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金匮要略》中用红蓝花酒治疗妇人62种风.以上经典著作中关于药酒的记载,说明早在中医体系完善之初,药酒治病不仅应用较广泛,且上升到中医经典理论的高度,成为临床常用治法,对后世医家临床诊治疾病有深远影响,如现代临床常用的史国公酒等.

2 药酒制作

《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论述药酒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用稻米制作药酒是因为稻米的气味最完备,不偏寒不偏热,营养成分最完全[2],服用了以稻米制作的药酒可保“万全”.同样是稻米所酿,古人对药酒的原料及制作方法还有更具体的细则,如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今入药佐使,专以糯米,用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3]类似于现在的黄酒.酿酒地域的选择,如《本草纲目》[4]引用明·汪颖的论述:“入药用东阳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对质地的判断,清·汪昂《本草备要》提出:“醇而无灰,陈久者良.”[5]

除稻米外,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唐·孟诜关于药酒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药酒的制作原料,为扩大药酒功效和治疗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4].孟诜认为:“酒有紫酒、姜酒、桑椹酒、葱豉酒、葡萄酒、蜜酒,及地黄、牛膝、虎骨、牛蒡、大豆、枸杞、通草、仙灵脾、狗肉汁等,皆可和酿作酒,俱各有方.”田育诚等[6]总结古代药酒制作工艺,将其分为浸渍法和药酿法两类.浸渍法即将药物浸泡在酒中,密封一段时间即可,如《备急千金要方》[7]中记载:“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药酒制作完成的标准在当时难以客观制定,常通过记录天数、观察颜色、闻酒之气味确定是否可以饮用.药酿法是将药物经过一定加工,与其他必备原料一起酿制成酒,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菊花酒……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4]

3 药酒功效及主治

药酒其性剽悍,性质温热,善于走窜.《素问·厥论》中“酒气盛而剽悍”,《灵枢·营卫生》中“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都说明酒气味雄厚,性质温热,恰当运用这种剽悍温热的特性,可以散寒温阳,治疗阳气不足、寒邪凝滞之证,尤其是肢体经络病证.《临证指南医案》[8]中记载治疗鲍某“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辨为“宿邪”,宜“缓攻”,用“全蝎、地龙、穿山甲、蜂房、川乌”等通络散寒之品为末,“无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但若饮酒过量,酒蓄体内,容易内生湿热,轻则如《伤寒杂病论》之“酒客”,不喜甘味,服“桂枝汤”可能会导致呕吐,重则“助火邪、资痰湿”[9].《灵枢·经脉》中有:“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原因是酒性善于走窜,鼓动卫气循行.《灵枢·经筋》治疗“卒口僻,以白酒和桂”.正是借助酒能通行走窜经络的特点,引药力直达病位.元·王好古《汤液本草》[10]将这种走窜之性概括为“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足见酒的走窜之力.《临证指南医案》[8]治疗黎某“肢腠麻痹,足膝为甚”,用“当归、枸杞子、生虎骨、油松节”等补肝肾、通经络、散风寒之品,以“火酒、醇酒各半”浸泡7 d服用,气血充,经络通,麻痹自解.

酒的走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疏泄肝胆气机的作用.《灵枢·论勇》在论述人的勇怯性格时指出:“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肝胆疏泄充足,使胆气暂时充沛,怯者亦勇;酒力逐渐消退后,往往“气衰则悔”.利用酒走窜的特性,可促进补益药物充养气血的功效,防止药物太过滋腻,以致产生壅滞.《本草纲目》中地黄酒功可“补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痛,变白发”[4].地黄滋腻属阴,酒温热走窜属阳,阴阳互补,正合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外,古人用药酒驱蚊虫、避邪气、防瘟疫,也多是借鉴其走窜之性.如明·刘文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社酒,喷屋四壁,驱蚊虫.”[11]

4 病案举隅

患者,女,43岁,2018年7月10日就诊.胃痛6个月,反复发作,加重1周,伴有胃脘满闷、血压升高,前来就诊.患者自述胃痛严重时难以忍受,伴有胃脘胀满堵塞.1年前出现崩漏现象,查体显示子宫肌瘤,具体大小不详;平时常测血压,稳定在110/75 mm Hg(1 kPa=7.5 mm Hg),自胃痛胀满反复发作以来,血压逐渐升高,现查为140/100 mm Hg.饮食极不规律,炒菜常重油重盐,口味偏重,平素操劳较多,形体较为瘦弱,易生闷气,大便不甚通畅.苔白腻,舌根部略厚,左脉沉弦,右脉弦滑.辨证:痰浊阻滞、肝脾不和、气滞痰凝而成痞,甚则为痛.治则:泻心消痞止痛,疏肝和胃.一诊:半夏泻心汤加减合良附丸,5剂,并嘱其务必三餐规律,禁食肥甘厚腻之品.二诊:服上方后,疼痛未作,略有胀满,续服5剂,并做药酒以图缓治.药酒方:醋香附10 g,高良姜9 g,乌药9 g,清半夏10 g,陈皮12 g,茯苓30 g,山萸肉9 g,黄连片6 g,丹参15 g,白术30 g,当归10 g,熟地黄45 g,肉桂3 g,麸炒枳实6 g,炙甘草3 g,砂仁15 g(后下),豆蔻15 g,草果仁10 g,3剂.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中块头较大者略微打碎,放入干净的玻璃酒桶中,慢慢倒入5 L黄酒逐渐浸泡,以没过中药约4指余为度.将玻璃酒桶严格密封,放于温暖处静置1周,1周后酒色渐深,打开酒桶上盖闻得药酒气味浓郁时即可饮用.饮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每次约30 m L,每日3~4次,温服,依据个人情况随时调整用量.每次取酒后严格密封玻璃酒桶,防止污染.禁忌:饮药酒期间不能饮用其他酒类,禁用其他药物,饮食忌肥甘厚腻之品.三诊:45 d后,患者体质量增加3 kg,测量血压为110/75 mm Hg,未再发生胃脘疼痛、胀满现象,时有肠鸣音,乃行气化痰药物理气化痰之用.

5 小结

系统整理中医药酒理论并积极发展运用,能丰富中医诊疗手段,改善患者医疗体验,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积极意义.药酒是中医治病常用方法,借助酒温热、走窜的特性增强中药功效,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寒邪凝滞、经络闭塞之证,也可与补益药物同用,增强补益功效,防止滋腻,尤其适用于慢性病虚寒证型.

猜你喜欢

灵枢药酒稻米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药酒你喝对了吗?
药酒,你喝对了吗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藏药骨精药酒治疗骨质增生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