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初析

2019-01-05汪无尽杨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百日咳获得性流感病毒

汪无尽 杨勇

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属于新生儿常见疾病, 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 虽然其死亡率大大降低, 但在住院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位居首位;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其病原种类及耐药性也在不断变迁。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规律, 对指导临床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及蔓延极为重要。本文对新生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谱及病毒病原学流行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普通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084例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儿,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在2013年重新修订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诊断标准[1], 排除医院获得性肺炎(指患儿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 而于入院48 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其中, 男612例,女472例;出生天数最短2 d, 最长104 d, 平均出生天数(18.74±29.72)d;孕周最小28周, 最 大41+4周, 平均孕周(38.59±1.74)周;出生体重最轻885 g, 最重4640 g, 平均出生体重(3224.30±490.07)g。

1.2 方法 呼吸道病毒7项是查鼻咽拭子, 用呼吸道病毒抗原试剂盒, 采用免疫荧光法, 检出常见的7项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A, 流感病毒B, 副流感病毒1、2、3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腺病毒。抽取患儿静脉血3 ml, 离心后取血清分别查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G(IgG)、IgM和肺炎衣原体IgM抗体, 分别采用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肺炎支原体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和肺炎衣原体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另取咽拭子进行培养, 抽取2 ml静脉血到血培养瓶中并进行血培养;临床怀疑百日咳或咳嗽时间长的取鼻咽拭子, 用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试剂盒[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病原学检出情况, 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情况。

2 结果

2.1 病原学结果 1084例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因学检出阳性者364例, 其中1例血培养提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与临床不符, 考虑污染)弃去。病原学总阳性检出率为33.5%(363/1084);病毒检出率为29.9%(324/1084), 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者264例, 占81.5%, 副流感病毒1阳性者4例、占1.2%, 副流感病毒2阳性者2例、占0.6%, 副流感病毒3阳性者34例、占10.5%,流感病毒A阳性者18例、占5.6%, 腺病毒阳性者1例、占0.3%,巨细胞病毒阳性者1例、占0.3%, 未检出流感病毒B;非典型病原体检出率为2.2%(24/1084), 其中肺炎衣原体阳性者18例、占75.0%, 肺炎支原体阳性者6例、占25.0%;百日咳杆菌检出率为1.1%(12/1084), 细菌检出率为0.3%(3/1084)。见表1。

2.2 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情况 2016~2017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率最高在夏季(44.7%), 其次是秋季(24.2%)。见表2。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率最高为8月,其次为9月。见图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细菌引起的新生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非常低, 非典型病原体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也不低, 百日咳在新生儿中也不少见, 病毒感染是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为新生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侵袭所导致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不断增多, 就目前而言, 普遍认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多发于早产儿、低体重儿之中, 且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但在本文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并不高, 可能跟早产儿出生后早期基本在医院住院, 待出院后获得社区性呼吸道感染时, 往往已不在新生儿期有关,故未列入本研究。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季节性因湿度、温度等因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据报道约旦<2岁的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高峰在冬季的1、2月份[2], 中国香港地区为3~6月份[3], 中国台湾地区为春、秋季[4]。而我国北方地区为冬、春季, 南方则为夏、秋季[5]。本组资料显示深圳地区2017年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集中在炎热的8月, 其次是9月, 与我国南方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流行规律相似, 但与地理位置接近的中国香港地区儿童的流行规律不同,可能与两地人口密度、居住环境不同等有关。

以往研究认为, 获得性母体百日咳抗体IgG对新生儿有保护作用, 临床警惕性放松。但近年来, 全球百日咳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尤其在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并由过去的儿童-儿童传播模式变成成人/青少年-新生儿/儿童为主的传播模式[6]。本研究发现, 新生儿百日咳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往往遇到采取积极对症治疗后, 患儿咳嗽3~5 d仍不见好转, 有些甚至鸡鸣样咳嗽, 遂对此类患儿鼻咽拭子进行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 2年检出12例百日咳患儿, 百日咳杆菌检出率为1.1%。本文只是针对性地检测百日咳, 而不是所有呼吸道感染进行检测, 如果对全部患儿进行检测, 百日咳发病率可能会更高。

新生儿百日咳临床表现不典型, 极易造成漏诊、误诊。有研究报道, 新生儿百日咳有如下临床特点:①传染源隐匿;②阵发性咳嗽为主, 少有鸡鸣样回声;③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不能完全排除新生儿百日咳[7]。也有报道显示, 新生儿百日咳初期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上呼吸道感染, 继而逐渐发展为痉挛性咳嗽, 伴有呼吸困难, 肺炎比例高[8]。总之,新生儿百日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临床如遇到上述情况要考虑到百日咳, 必要时进行百日咳检查来确诊, 才能够更好地针对病因采取积极治疗。

综上所述, 新生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常见, 治疗上少用抗生素, 告知患儿家属, 重在预防, 应尽量减少与呼吸道感染患儿接触。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①本文主要收集本单位的患儿, 未进行多中心研究;②未比较社区获得性感染与院内感染病例的不同;③本文属于回顾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百日咳获得性流感病毒
类百日咳综合征与百日咳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肺功能比较分析
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NL R表达对比分析
获得性低磷骨软化症两例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发生ICU 获得性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小心百日咳
流感病毒为何肆虐冬春
新研究有助于开发流感广谱疫苗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为何要如此重视H7N9型禽流感
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