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鉴别诊断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价值

2019-01-05寇筱囡孙丽李剑华曹艳菲贾凌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性肺炎肺栓塞二聚体

寇筱囡 孙丽 李剑华 曹艳菲 贾凌筱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裂解产物, 其水平升高往往提示机体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1]。正常人体内D-二聚体为少量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的产物。而在静脉血栓栓塞症和非静脉血栓栓塞症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肿瘤、感染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中D-二聚体均可升高[2]。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社区获得性肺炎均为心肺功能受累, 症状及体征相似。本研究分析了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D-二聚体特点,旨在及早明确诊断, 精准实施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急性肺栓塞作为A组, 同期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B组, 3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C组。A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59.2±13.2)岁;根据肺栓塞严重指数简化版评分标准评为低危7例, 中危20例, 高危3例;合并基础病变包括高血压6例, 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9例。B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0.3±11.7)岁;根据全球冠状动脉事件登记评分标准评为低危10例, 中危17例, 高危3例;合并基础病变包括高血压9例, 糖尿病5例, 高脂血症10例。C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58.6±14.4)岁;根据CURB-65评分标准评为低危7例, 中危21例, 高危2例;合并基础病变包括高血压7例, 糖尿病4例, 高脂血症6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危急程度及基础病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三组患者静脉血液标本。D-二聚体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试剂盒由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塑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400146号。分析仪为日本Sysmex CA1500血凝分析仪, 仪器自动稀释倍数为8倍, 如超过此上限则进行人工手动稀释。整个过程在采血后4 h内完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多组比较采用方差检验,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258.5±417.7)μg/L,B 组为 (868.4±150.3)μg/L, C 组为 (422.3±78.6)μg/L。三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29.98,P<0.05);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56、42.20,P<0.05);B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5)。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是因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综合征。因该病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症状不典型, 可无症状及体征, 也可发生心源性休克, 早期难以诊断, 故是临床误诊率较高的心肺疾病之一[3]。D-二聚体作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和非静脉血栓栓塞症重要敏感指标之一, 常作为基础指标用以肺动脉栓塞的鉴别诊断。赵灿等[4]研究发现,采用年龄校正后的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可提高>50岁肺栓塞患者的诊断特异性。施燕[5]采用Wells与改良Genva评分联合D-二聚体联合诊断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生肺栓塞排除率。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后者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是纤维蛋白。因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裂解产物, 故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越重, 发生心肌梗死风险就越大。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 h即开始升高, 比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更早。朱宁君等[6]研究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者, 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冠脉双支病变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支病变, 这提示血浆D-二聚体不但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有关, 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苑广洋等[7]研究发现,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 D-二聚体可与超敏C反应蛋白预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胡铂等[8]研究发现,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复流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复流患者, 这提示了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于D-二聚体水平相关。社区获得性肺炎又称院外获得性肺炎, 是指院外环境下, 因感染病原体而产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 该病发病率为4.7%~11.6%, 死亡率为7%, 而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死亡率可达29%。社区获得性肺炎除与炎症反应相关外, 还与体内凝血机制及纤溶系统有关, 这是因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一方面因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刺激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亢奋, 另一方面, 炎症浸润肺组织可引起血液在血管内淤滞, 促进肺泡内纤维蛋白及酶促讲解产物的聚集, 进而激发D-二聚体的升高[9]。多个研究发现研究发现, D-二聚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258.5±417.7)μg/L, B 组为 (868.4±150.3)μg/L, C 组为 (422.3±78.6)μg/L。三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29.98,P<0.05);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56、42.20,P<0.05);B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5)。其原因可能为, 急性肺栓塞常为静脉血栓, 栓塞面积大, 引发的肺部血液凝滞更严重, 故D-二聚体升高最为显著。急性心肌梗死是动脉血栓, 故D-二聚体仍升高显著, 但由于栓塞面积及对血液影响较肺栓塞要小, 故D-二聚体水平低于急性肺栓塞患者。与上述二者相比,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炎性刺激引发的凝血机制及纤溶系统改变, 因D-二聚体反应敏感, 故也可显示异常, 但并无实质血栓, 所以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 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 可用于这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性肺炎肺栓塞二聚体
肺栓塞及预防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警惕隐形杀手“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