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所致温和气单胞菌血流感染一例

2019-01-04游雅婷刘代顺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椎旁单胞菌死亡率

刘 刚 游雅婷 刘代顺

温和气单胞菌是气单胞菌属中的一种,隶属于弧菌科,兼性厌氧,为革兰阴性菌[1]。经胃肠道感染是气单胞菌人感染最常见的途径,其次为伤口感染及血流感染,相对少见,其余部位感染较为罕见[2],而这些罕见部位的感染,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会给临床上的诊治带来困难。本文所报道的病例为针灸导致椎旁组织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原发灶细菌反复入血导致血流感染。本文对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对此类罕见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工作中对此类罕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3岁,退休职工,因“发热2周”于2016年5月21日收入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发病前6年发现肾功能异常,4年前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并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透析频率为3次/周。入院前2周,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最高达38.9 ℃,伴全身酸痛,多在午后及夜间出现,口服退热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发热与透析无相关性,无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2 d后患者全身酸痛症状较前加重,于当地医院门诊行针灸理疗无明显好转,遂转入住院治疗。予以维持透析及“哌拉西林他唑巴”抗感染治疗,患者仍反复发热,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后腰部疼痛,且发生1次高热抽搐伴意识障碍,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8 ℃,脉搏7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69 mmHg, SPO294%。贫血貌,神清,对答切题,查体合作,翻身困难(因腰部及右髋部疼痛)。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哮鸣音。心率7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余查体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3.87×109/L,NEUT 85.9%,血红蛋白99 g/L,血小板148×109/L;降钙素原4.8 ng/ml;C反应蛋白78.5 mg/L;肾功能:尿素16.63 mmol/L,肌肝899.9 μmol/L;肝功能:白蛋白31.9 g/L,肝酶谱正常;肺螺旋CT平扫:双肺纹理增粗,右下肺可疑少许感染,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可能;全腹CT平扫:双肾体积缩小,双肾多发囊肿,双肾多发结石;肝囊肿。虽未发现明确感染源,但患者血象、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感染指标均明显升高,且反复高热,故考虑感染性发热,除常见细菌外,不除外结核或者其它特殊细菌感染,使用“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5 d,患者体温无下降趋势,且腰部及右髋部疼痛持续加重。入院第6天血液细菌培养提示“温和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耐药,“氨曲南、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敏感;髋关节MRI:右侧髂骨局部异常信号影,炎症?将抗感染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莫西沙星”,但患者仍反复发热,考虑血流感染,且患者长期透析,不除外革兰阳性菌感染,故之后2周先后换用或加用“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感染治疗,但患者发热及腰部、右髋部疼痛症状仍反复,感染指标未见下降,多次血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发热原因仍不明确。进一步完善PET/CT提示腰4、5椎体软组织感染可能,而此时患者病情再次加重,发热体温超过38 ℃时意识呈谵妄状态,体温下降后意识恢复,且出现了严重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重度凝血功能障碍,伴全身剥脱性皮炎,考虑噬血细胞综合征或药物(塞来昔布?)所致骨髓抑制及皮炎,立即停用抗疑药物,治疗上给予大剂量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输注血小板、冷沉淀、洗涤红细胞及加强支持治疗等措施。

患者经上述治疗6 d后,患者后腰部疼痛无明显缓解,仍反复发热,但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正常,凝血功能基本正常,一般情况有所好转。于2016年6月28日在CT引导下行椎旁组织穿刺活检术,术中抽出脓液约30 ml,予以反复冲洗、抽吸处理,穿刺液送细菌培养。3 d后结果回示为“温和气单胞菌”,根据药敏结果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患者未再出现发热,一般情况逐渐好转,抗感染治疗持续8周。最终诊断:①椎旁脓肿;②血流感染(温和气单胞菌);③全血细胞减少;④凝血功能障碍;⑤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肾性贫血、 肾性高血压;⑥剥脱性皮炎(药物性?)。

随访:出院3月后,患者逐渐恢复活动能力, 随访3年(至2019年06月)患者仍持续透析,一般情况良好,生活状态已恢复如前。

讨 论

一、气单胞菌属概述

气单胞菌在水中普遍存在,据报道,它占饮用水中细菌检出率的1%~27%,气单胞菌也在土壤、鱼类、宠物、鸟类中广泛存在,但目前尚未发现其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人类气单胞菌属感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见于急性胃肠炎、肝胆管感染、肺炎、脓胸、脑膜炎、脓毒性关节炎、骨髓炎、心内膜炎、血流感染、烧伤和伤口感染[3-4]。

二、气单胞菌相关感染

胃肠道感染是气单胞菌人感染最常见的途径。气单胞菌可能会导致腹膜炎,结肠炎和胆管炎。其导致胃肠道的气单胞菌最常见的种属是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它们占气单胞菌胃肠道感染的85%。气单胞菌性胃肠炎通常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腹泻、水样腹泻、痢疾样黏液伴血性腹泻和慢性腹泻[2]。

与气单胞菌相关的第二种常见的感染类型是伤口感染。气单胞菌伤口感染通常出现在健康的成人,发生在水生环境或土壤中的穿透性或磨损性损伤。气单胞菌伤口感染更常来源于淡水资源,其感染类型包括:蜂窝织炎、肌坏死、坏疽性脓疱病、转移性肌炎、骨髓炎、坏疽,其感染形式可以为脓疱、溃疡或脓肿[2],且气单胞菌软组织感染和菌血症的死亡率很高,在28%~73%之间[5]。本例患者感染部位位于椎旁组织,为密闭的无菌环境,且患者本人明确描述该部位曾行针灸术,术后症状加重,穿刺液细菌培养及血液细菌培养均为同一细菌,因此考虑其感染与针灸相关。

据报道,气单胞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主要与易感疾病及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肝炎、肝硬化、胆道疾病、胰腺疾病或恶性肿瘤引起的免疫抑制有关,其死亡率极高[6]。Tsai等[7]研究报道,气单胞菌菌血症患者中,约有40%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而35.6%患者在菌血症发病后14 d内死亡;Tang等[8]回顾性研究91例气单胞菌菌血症患者发现,原发性菌血症占比为17.6%,最常见的继发感染源是腹膜炎(29.7%),其次是胆道感染(19.8%)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3.2%),肺炎(9.9%),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5%)和泌尿生殖道感染(4.4%)。所有气单胞菌菌血症患者的ICU入住率,急性呼吸衰竭和死亡率分别为33.3%,28.6%和23.1%;Wang等[9]分析31例温和气单胞菌菌血症发现,其最常见的相关疾病是肝硬化(42.4%)和肿瘤(30.3%),其死亡率为39.4%,低血压、肾功能受损和肝硬化等因素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而在国内共有4篇文献报道了20例温和气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其中19例患有白血病,1例患有肝硬化,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因感染死亡,另1例患者转归情况不详,死亡率约为40%[10-13]。

本例患者为温和气单胞菌椎旁软组织感染,且病因可能与针灸相关,检索文献后发现目前国内外尚无类似病例报告,但也发现了一些罕见且有意思的气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病例报道[14-18]。

由以上可见,气单胞菌软组织感染及血流感染死亡率极高,且大部分患者均因病情急剧恶化在短期内发生脓毒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例也同时存在软组织及血流感染,其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未进展至脓毒性休克,考虑与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且均能覆盖目标菌,且在病情进展时及时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增强被动免疫相关;然而该患者发病至明确诊断却耗时1月余,分析其原因如下:①患者整个病程中,仅入院时1次血液细菌培养阳性,且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不佳,怀疑存在混合感染,多次调整抗感染方案,病情仍反复;②该患者椎旁软组织病原菌考虑通过针灸途径外源性侵入,疾病初期并未形成脓肿,导致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及早发现感染源;③免疫功能低下、特殊病原菌血流感染、原发病灶未及时清除等因素导致抗感染疗程显著延长。

气单胞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发生人类相关感染较为常见的类型为胃肠道感染、伤口感染和血流感染,其引起的软组织感染及血流感染死亡率极高。本病例为椎旁组织温和气单胞菌脓肿导致的血流感染,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总结此类病例诊治经验如下:①一旦怀疑血流感染,及早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②抗感染治疗前务必行病原学检查,尤其注意血液细菌检查;③积极寻找感染源,一旦明确感染部位及感染细菌,需立即将感染部位切开引流,并反复冲洗,彻底清除感染灶,并根据药敏结果及抗生素的PK/PD原则选择最佳抗感染方案;④此类患者能量消耗极大,所以良好的营养支持治疗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⑤许多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本病例涉及感染科、呼吸内科、肾内科、骨科、血液科、介入科、皮肤科、临床药学科等多个学科),所以,以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joi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DT)为导向的综合治疗将是此类患者未来的诊疗模式。

猜你喜欢

椎旁单胞菌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感染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住院患者气单胞菌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