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医生克力木

2019-01-03张楠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治区微创外科

张楠

在众多荣誉面前,他淡定而从容,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名普通的维吾尔族医生,是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克力木医生”才是各族患者对我最亲切的称谓和最美好的赞誉。

他是由国家实施特殊培养的新疆少数民族专家,行医25年,从踌躇满志的“天之骄子”耕耘至受人尊敬的“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他始终牢记使命,努力钻研,虚心向前辈和同行学习,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他以维吾尔人特有的坚毅与执着,制定并完成着自己的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将微创外科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广泛推广,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填补了自治区与国内外的多项空白,为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他如翱翔在天山上的雄鹰,在微创的世界里搏击长空,打造出一个具有新疆特色的微创外科,竟使得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医院的微创外科医生络绎不绝地前往新疆“取经”。

做这所好医院里的好医生

30年前,正在上高中的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陪着患有胆结石、被病痛折磨多日的母亲来到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就医,当看到医生们用高超的医术为母亲解除了病痛时,这名维吾尔少年立即对医生这个职业肃然起敬,并暗暗萌生了一个念头:将来一定要学医,成为这家医院的一名好医生,为天下所有的母亲解除病痛!

1979年,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新疆知名的医学学府——石河子医学院。带着美好的愿望和明确的目标,克力木顺利地考入了石河子医学院医疗系,但入学第一年,他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从小学到高中,克力木一直是在用母语维吾尔语学习,上大学后语言关成为了困扰他的最大难题。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克力木在课堂上时常有听不懂、难以理解的问题,为此,他没少下功夫,多写,苦练,勤问,不仅经常在下课后请教老师,还主动拜汉族同学为师,请他们帮助辅导,图书馆更是他课余时间经常光顾的地方,甚至在寒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了,他却一个人留在学校里刻苦学习。用了不到1年时间,克力木就攻克了语言关的壁垒。

1981年7月,结束了期末考试的克力木仍然打算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就在此时,他突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母亲病危!当克力木急切地赶回乌鲁木齐时,母亲却已停止了呼吸。在母亲病重的这段日子里,家人怕影响他的学习,一直瞒着克力木。学医的克力木没能挽留住母亲的生命,没能在母亲临终前见到最后一面,说最后一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愧疚与遗憾。

即便如此,克力木也只仅仅在家停留了5天。带着无比的悲痛,他返回学校继续发奋学习。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克力木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是学校里的体育部部长。

6年苦读,梦想成真!1985年9月,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经过层层选拔和自治区卫生厅的严格考核,最终被分配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成为了当年学校里唯一被分配至该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终于成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克力木既兴奋又激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但从不满足已有成绩的他又默默为自己定下了新的奋斗目标——成为这所好医院里的好医生!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对于刚踏入医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道路何其漫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被分到医院普外科的克力木虚心地向上级医师与科室专家学习、求教,苦练基本功,写病历、问病史,拉钩、打结、缝合,给病人换药、引流、排脓这些看似简单而烦琐的工作他做起来是那样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慢慢地,这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引起了科室领导的关注。

作为重点培养前的考验,细心的科室主任有意识地将最苦、最累、最麻烦的工作交给克力木,并“故意”将夜班巡诊与管理危重病人的任务分配给克力木。对于一个新手来说,管理危重病人的工作是何等的艰巨,无论白天黑夜,克力木都不敢有丝毫放松,24小时吃住在病房里,时刻密切观察着病人的病情。工作第二年,已结婚成家的克力木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将妻子和孩子托付给岳母照看,一个星期才去看望她们一次。

为了成为一名好医生,克力木拿出了“拼命三郎”的精神,向老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为尽快掌握复杂病情的处置方法,尽快提高业务能力与水平,他索性以科室和图书馆为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实践,临床诊断、寻找病因、分析病例、手术技巧,他仔细揣摩,用心探索,如饥似渴地向老师们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为了在手术台上万无一失的精准操作,克力木几乎天天都要买回来一大兜葡萄,用手术刀和剥离器剥葡萄皮,成为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由于勤奋、敬业、严谨、好学,克力木的技术水平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并迅速成为了科室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只要有赴内地学习进修的机会,科室领导就一定会优先安排他前往,参与手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手术的难度越做越大,很多患者都知道了普外科有一名优秀的年轻医生——克力木。

上世纪90年代初,腹腔镜技术以其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痛苦轻、疤痕小、住院时间短、治愈率高等特点,迅速成为世界各国外科医学发展的新潮流。1992年,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全国同步,由普外科王自立与王宗伯两位教授率先在疆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腔镜手术。1992年,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第一次接触到了微创手术,就被这种全新的手术方式所深深吸引,在专家们的精心培养与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到1997年,克力木已能独立并熟练地运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同年,自治区人民医院腹腔镜手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克力木也成为了科室里腹腔镜技术最好的年轻医师,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机会从来都是青睐那些早已做好了准备的人们。也就在这一年,克力木以优异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成绩,由自治区人民医院推荐,再经自治区卫生厅、人事厅的层层筛选和严格考核,列入了新疆少数民族特殊培养人才名单,前往北京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二、第三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两年的重点培养。

打造有新疆特色的微创外科

提及国家对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培养,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赴北京学习的两年中,他的生活费、路费、住宿费、培训费全都由国家承担,带教的导师也都是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邵永孚、冷希圣、张桐林那样的“大牌”教授竟然会手把手、一对一地对克木进行指导,带着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实施多种复杂手术……克力木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医学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力度,从来只顾攀登不问高的克力木克服饮食、生活环境等种种不适,忘我地投入到了医学最前沿的研究与探索中,尽最大的努力多管病人,多上手术,白天查房、做手术,深夜整理临床数据、查阅资料,主动向导师请缨参与腹腔镜下胰腺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脾脏切除等十几项课题的研究。在导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克力木独立撰写的两篇论文很快便发表在国内的医学核心学术期刊上。两年的“特殊”培养,克力木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跨越式的提升,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尖端新技术,更学会了不断掌握前沿科技的学习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特培”为他今后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克力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特培学习返回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敞开怀抱热情地迎接这位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从工作安排、科研条件、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等各方面为他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受到医院器重的克力木立即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他带回的肝硬化不切脾分流术等十几项新课题与新技术在当年就填补了新疆医学界的多项空白,还代表医院普外科成功申请到了自治区卫生厅青年科研课题基金。2001年,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担任了普外一科副主任;2002年,医院专门成立了以克力木为主任的微创外科,这一年,克力木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克力木开始制订并实施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新疆的常见病、多发病与地方病,为新疆各族群众造福。第一个目标,克力木瞄向了肝包虫。

肝包虫是严重困扰新疆各族农牧民群众的常见高发寄生虫病,新疆广大农牧区是该病肆虐的重灾区。作为医院微创外科学术带头人的克力木发现传统的肝包虫手术创伤大,缝合面长,疼痛感强、伤口恢复慢且易感染,而包虫病患者大多来自农牧区的贫困家庭,长时间的住院、陪护,使用抗感染药物与回家后的疗养恢复势必会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微创手术却能使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一周内就可以出院,不仅节省了患者住院、陪护等大量费用,更能使患者减轻痛苦、迅速痊愈,短时间内恢复劳动能力。

认准了目标,克力木以他独有的坚毅和执着开始了科研攻关。多少个夜晚,他埋首于一堆堆的资料与文献中,多少次,他反复地在动物的肝脏上做着实验……

半年之后,克力木采取微创腔镜技术,成功为一名9岁患儿实施了“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切除术”。根据当时医学科技查新报告,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肝包虫,在国内尚属首例!而成功为年仅9岁的患儿切除“肝左后叶包虫内囊”,在国外亦无相关报道!克力木的一次手术,就填补了国内外的2项空白,一时间,《健康报》、新华社、新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纷纷争相报道。

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就,克力木却显得那样的淡定与从容,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仅仅是开始。自从痴迷于腔镜外科的微创世界后,克力木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如何将腔镜手术的治疗范围扩展到更广、更新的领域,让广大的患者享受到最新医学科技的成果。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已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克力木领衔的微创外科成功将腹腔镜手术治疗包虫的范围扩展到肝包虫、肺包虫、脾脏包虫、盆腔包虫等20多个项目。

精益求精把医术当艺术

2008年,全国第五届微创外科年会在新疆召开。我国著名微创外科专家、北京301医院田文教授长时间驻足在会场的一个大屏幕旁,看着大屏幕上滚动播出的一段“腔镜下食道裂孔疝修补术”的手术演示录像,田教授禁不住向工作人员问道:“这是哪一位国外专家的手术录像?”“这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克力木教授的手术录像。”工作人员回答道。“不可能,我见过多少此类手术,目前中国的专家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田教授实在无法相信,如此精准、娴熟、恰似行云流水般的手术操作竟会出自一名新疆专家之手!

当证实了手术录像确实出自克力木之手后,田教授不禁由衷地赞叹道:“了不起啊,这简直就是艺术!”离会时,田教授还专门带走了这段录像的拷贝。

把工作当乐趣,把医术当艺术,是克力木从医以来的一贯追求。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新疆是食道裂孔疝疾病的高发地区,为了使广大患者在微创手术下轻松摆脱病痛,克力木以钻研艺术的苦心孤诣来钻研医术,十余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使他在操作腔镜器械时如此敏捷、精确,他实施手术时的双手,堪比钢琴家在键盘上飞舞的十指,让很多医生都把观看克力木的手术当作一种艺术享受。

在数不清的手术中,克力木总是像一个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从事医术的研究和实践。他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精心设计最佳手术方案,追求尽善尽美,不留遗憾。也正是如此,克力木在每一次“创作”中都能汲取更多的灵感与经验,他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硬是将“腔镜下食道裂孔疝修补术”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截至2010年初,克力木已完成“腔镜下食道裂孔疝修补术”170余例,被公认为我国完成此类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疗效最好的微创外科医生之一。

从医20余载,克力木探索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先后完成了新疆首例无张力疝修补术,主持了《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疝在新疆的应用与推广》的研究课题;参加了《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全国手术指南》的编写,在“手术后防治引流的适应症和拔出引流管的合理时机”创新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腹腔镜下肝肾囊肿开窗去顶无水酒精灌洗肝肾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领衔《腹腔镜下肝肾囊肿开窗去顶无水酒精灌洗术》课题,在我国实施了第一台此项手术,规范了手术方法并完成了该项目的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的研究;完成无张力疝修补手术1 000余例,推广手术500余例;《腹腔镜治疗囊型包虫病》的研究填补了国际上的空白;平片四角悬吊式布片固定法、置放负压引流的时间与拔出指针、应用PDS可吸收缝线固定补片、多点纱垫减张缝合4种腹壁疝手术创新再次填补了国际空白……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大医院的微创外科医生纷纷来到新疆,专程找克力木“取经”。自治区人民医院腔镜外科逐渐成为全国微创外科的培训基地。2005年申请自治区普外微创研究所成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应用——牧区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课题,获院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完成卫生厅青年科学基金科研课题一项,新疆少数民族特培基金课题2项。

2007年,全国唯一一家省级普外微创研究所终于在新疆成立了,克力木任研究所所长。2009年2月,在新疆举办的微创外科国际沙龙上,来自德国的霍福林教授在听完克力木的专题讲座后,大声地对与会者说道:“有鉴于克力木教授取得的成绩,我决定回国后要做两件事,一是把德国的医生派过来,二是把德国的病人介绍来。”

搭建学术交流与推广的平台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克力木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疝学会委员、中华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全国委员,获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一等奖、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面对众多的褒奖,克力木只是淡淡地说:“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在同行们的眼中,克力木是一个毫无保留的人。他讲学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的乡村牧区,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欧美各国,总是积极主动地、迫切地将自己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无私地传授给国内外同行。近十年来,他以新疆人所独有的宽广胸怀和一名优秀医学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将自己几十年实践总结出的丰富临床经验和苦心钻研的学术成果以及精湛的微创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着,交流着。

为了能使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推广和应用,克力木经常到全疆各地的偏远县市开展学术讲座,进行现场手术演示和广泛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对此,有些人不能理解,认为他应该有所保留才对。

而克力木却说:“医学专家要有宽广的胸怀。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老前辈和北京的老专家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了我,才使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他们所传授给我的知识,就是为微创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在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超越前人的历史。医学科技是日新月异的,现在的专家将来必定会被后人远远地超越,我有义务和责任将这一优秀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掌握最先进的微创技术并且尽早超越我,这样,微创技术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而这样做,更是在回馈国家和人民对我的培养。”

在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的倡导和主持下,自治区人民医院截至目前已主办了6届新疆微创外科学术会议,培训了2000余名基层医生。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医院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疆为学员进行讲座,为广大微创外科医务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切磋的平台,更为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的微创外科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今,克力木搭建的学术交流与推广的平台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工作也越做越多,他先后有3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言。

现在,学术活动再紧张、再忙碌,克力木也没有离开过他热爱的手术台。如果有两三天没有做手术,克力木就会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在同事们的眼中,克力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永远不知道疲倦,永远不畏惧困难,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一直在不断地超越着自我。

猜你喜欢

自治区微创外科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自治区方志办、自治区档案馆工作座谈会召开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