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与培养

2018-12-27雷春华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

雷春华

摘 要: 本文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分析该能力的培养方法,对跨文化交际者的能力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体现与培养 发展

引言

任何人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交流,都应该具备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为保证交际有效性、得体性与合适性而具备的交际能力。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招之即来、一蹴而就,它需要跨文化交际主体从各个方面出发进行有意识的长期培养。多年来,我国学子前往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学与技术,报效祖国。然而,这些年轻的学子涉世未深,他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对西方人的交际方式感到诧异,不利于他们身心状态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熟的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他们迫切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本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培养措施予以讨论,探索如何提高我国学子的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而言,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能力、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情感态度、沟通技巧、交际形象和实践体验等七个方面。

一、外语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基本工具,外语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要求。交际者只有熟练掌握了一至两门国际通用的外语,才能与其他国家的人士进行正常交流。然而,外语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及学习者长期训练。同时,外语本身是一套包含口语与书面语的复杂符号系统,它借助“输入”与“输出”传递信息。因此,外语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听、说、读、写等微技能角度全面训练,长年累月地坚持。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逐步掌握熟练的外语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相对弱于读写能力,因而,外语能力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听说方面。另外,我国学生应把握外语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流畅性表现为语言的流利度,流利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快速抒发意义,避免交际中断,给听话者造成上佳的听觉感受;准确性则体现在语音、语法和拼写等方面的标准性与正确性上。如果说话者的外语表达正确,就不会引起歧义和他人的误会,有利于正常交流。

前往西方留学的学子应该熟练掌握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主流西方语言,这是他们与欧美学校的导师、同学交流学习的前提。同时,我国留学生应把握汉语和西方语言在社会语用上的差异,懂得如何发出合适的请求、拒绝、赞扬与邀请。

二、跨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际者必须了解自身文化与对话者文化之间的差异,明白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言行风格是什么。这些知识是减少跨文化休克的基础。这样,交际者在遭遇与自己迥异的言行习惯时,便能利用这些文化知识调整话语,适应对方的言行,减少文化上的诧异。为积累跨文化知识,交际者应该一方面通过相应的课程培训,系统地了解国内外社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交际者应利用日常点滴时间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了解外国文化,并与自身的文化做比较。

对于前往西方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有必要在留学前通过外语课程和平时的积累充分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及西方人的交际风格,辨别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迥异的言行习惯,以中西方知识为基础,促进自身的跨文化适应。

三、跨文化意识

如果交际者没有跨文化的交际意识,而是下意识地依据原来的文化习惯与其他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那么难以形成有效达意的交际话语(俞玮奇,2012)。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对差异化的交际风格和行为习惯保持高度敏感性,密切观察对方的言行表现。首先,交际者应不断地在显意识或潜意识中“提取”跨文化知识,做出合适的交际反馈。虽然跨文化的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跨文化的交际意识,但它是形成跨文化意识的知识基础和来源。其次,跨文化交际者在平时交际中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交际风格,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

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中国留学生在西方国家学习、生活和交流的时候,更应该形成对西方社会文化的敏感性。比如,中国学生的学习文化以输入为主,注重书面文字和阅读理解,但西方人的学习文化以输出为主,注重口语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学生应在西方课堂的学习中强化对两种学习文化的关注意识,对西方教师布置的口语任务予以积极的反馈,以赢得较好的学习评价。又如,中国学生提倡集体观念,西方人张杨个性(祝吉芳,2010)。因此,中国学生在面对西方人话语中强势的个人风格时,一方面应坚持自身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应体谅对方的个人风格,避免交际矛盾与冲突。

四、情感與态度

情感与态度是决定跨文化交际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交际者对自己的文化具有天然的好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者面对异质文化,必然形成诧异、不适乃至反感的情绪,这些都属于负面的情感态度。比如,当一位来自“弱势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与一位来自“强势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进行交流时,极易产生过卑或过亢的情绪。这样的情感态度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僵局。因此,交际者应该正确看待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有意识地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适应其他文化及其交际方式。值得指出的是,在正面情感的诸要素中,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情感态度因素,是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适应、相互理解的必要方式。在文化移情中,交际者既应做到民族本土文化的立场,又须在自身文化和异质文化之间寻找相互调适与动态平衡的机制和张力,减少偏见,在交际中坚持原则性、条件性和灵活性(高永晨,2003)。综上而言,为了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跨文化交际者应该在积极评价本国文化的同时,对外国文化予以一定的包容心,并主动对自己的文化休克心理予以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面的情感态度。

中国留学生的年纪总体较轻,当一些人面对西方暂时强势的科技文明和强势地位时,容易产生失落、挫折等情绪。鉴于此,我国学子交际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识到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内容的差异,而没有高、低之分。同时,我国学子应以自身的中国文化背景而自豪,在尊重他人文化的同时,积极宣传自己的文化,让他人理解并喜爱自己的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移情的过程,在认知他人文化的同时,也帮助别人认识自己的文化,促进双向理解,有助于减少自己的文化休克,有利于情感态度向正面发展。

五、沟通技巧

跨文化交际双方如果不能在交际中进行合乎情景、顺乎人情的沟通,那么交际必然失败。因此,交际者应该具备适用于跨文化交际,包括回避、转述、求助及手势和表情在内的各种策略(谢文玉,2012)。比如,交际者在交流伊始应该采取合适的问候方式,以营造和善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交际者应把握好时间、场合、交际者身份、场合正式性等因素,不断调整策略,以维持交际的顺畅进行;又如,在交际双方遇见尴尬話题时,可采取回避的技巧;再如,遇到复杂概念时,可更换表达方式来转述;当出现理解困难时,应采取主动询问、请求重复等求助方式,而不能点头装懂。这些策略都有助于沟通,利于交际的顺畅进行。值得重视的是,交际者在利用口头语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使用手势和表情来辅助表达,增进对方的理解。最后,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者应注意避免对方的文化禁忌。如果交际者随意提及对方忌讳的话题或实物,刻意张扬与对方不一样观点,必然导致交际的冷场。

为避免与西方人交际时的失败,我国留学生应依据情况减少西方人所不乐见的交际风格,同时根据条件采纳一些为西方人所喜爱的言行方式。这合乎西方社会情景,也顺乎人情,容易为对方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生在国内较多使用婉转表达的交谈方式,然而在西方的学习课堂上,这样的策略会导致西方教师和同学的误解,认为中国学生的话语不够直接,显得较为被动。因此,我国学生应该主动问候,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间接,并增加询问、请求的频次。同时,如果外语表达能力不足,留学生就可以借助副语言或非口头语言来辅助表达,增进理解,消除误会。

六、交际形象

良好的交际者形象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主要体现在友善、热情、健谈、开朗等方面。具备良好形象的交际者能为他人所欢迎,并在交际场合中占据主动地位,其观点与行为也易为他人接受与认同。不同的是,如果交际者表现出冷漠、寡言少语的风格和利己主义心态,则容易被认为不够良好,这必然导致交际者在交际圈中的孤立,难以获得发言权,也不会为他人所接受。另外,交际者在树立良好交际形象时,应该放下架子,主动称赞他人,并谦虚对待他人对自己的夸赞。最后,在争论问题的时候,交际参与者须以一个问题分析者、探讨者的形象出现,保证辩论的平稳进行。在争论过程中,参与者应本着理解他人的态度,求同存异,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而非宣泄个人情绪。

在西方求学的过程中,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应该主动打破话语的沉默,表现出为他人所欢迎的风尚、面貌,另一方面应发扬国人的利他主义传统,为人谦虚而谨慎,帮助他人,结识更多朋友,以建立受人欢迎的良好交际者姿态。

七、实践经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应纸上谈兵,而需要跨文化交际者不断积累实践的经验。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不断反思交际行为,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磨炼脾性,不断改进交际风格与言行方式。同时,交际者应在交际实践中扩大交际圈范围,了解不同人群的交际风格、观点倾向、风尚习俗等,以便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有针对性的交际方式。笔者认为,实践经验的积累既要借助自然的交流场合,又要交际者有意识地抓住跨文化交流机会,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只有把自然状态下与显意识中的实践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交际者才能积累到有价值、有意义的跨文化交际经验。

我国留学生在国外除了与本国同学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之外,还应多多寻找机会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扩大交际圈范围,增加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群接触的机会,不断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而不应总是把社交活动限制在原有的朋友圈中。同时,在西方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应尤其关注西方人群的不同组成,如不同性别、职业、种族等,以便入乡随俗,根据这些人群的特点调整交际话语和方式,积累丰富的交流经验。

结语

上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与培养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交际主体对异质文化的适应过程,这要求交际者把握跨文化能力的各个发展阶段。跨文化交际伊始,主体对国外文化不够了解,较为陌生,处于“防守”阶段。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交际主体对外国社会文化有所了解,与国外人士有一定的接触,处于能力“发展”阶段。之后,交际者与国外人士有了广泛交流,对异质文化的了解较为深入,此时,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了阶段性的“成熟”阶段。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将这样的能力不断推向成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应该按阶段逐步实施和推进,而且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引导。交际者在相关理论模式的指导下积累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把各能力素质协调起来,有计划、成系统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避免碎片化的低效行为。因此,笔者建议跨文化交际者参阅和学习一些有价值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构框架,并利用这些模式引导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与潜力,“有理有据”地提高交际能力。最后,有志的交际者们可以把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经验进行理论化总结,对跨文化能力模式进行“反哺”和修订,以利于广大的跨文化交际群体。

参考文献: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29-32.

[2]谢文玉.浅谈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30-33.

[3]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4]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和效能感[J].世界汉语教学,2012,26(4):551-559.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