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三重维度

2018-12-27于学花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机制理念制度

于学花

摘 要: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主要课程着力点。以“三全” 育人及“课程思政”理念为先导,以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工作合作机制、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为核心,以权威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完善的人才队伍支持制度为保障,是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三个对策维度。

关键词: 同向同行 理念 机制 制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高校在充分发挥思政课这个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落实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使他们同向同行,协作配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所谓“同向”,是指育人方向上的一致性,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所谓“同行”,是指行为上的一致性,即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同向同行”,就是使专业课与思政课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内含“协同育人”的诉求。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但总体而言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念上存在偏差、机制上存在短板、制度上存在缺位。为此,我们必须在理念上纠正偏差,机制上补齐短板,制度上填补空位,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

一、理念校准: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先导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由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已经内含了高校所有人员都是育人主体的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到课程层面上,就是“课程思政”理念,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理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先导和前提,一旦理念出现偏差,实践则难以取得成效。近年来,一些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育人理念出现了偏差。这主要表现为:

1.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缺乏育人意识。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的事,与专业课无关”。某些教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低,对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缺乏了解,单纯地将其解读为意识形态的宣扬、灌输和国家政策宣传、解释。认识上的错位会导致实践中的无视,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对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3]。

2.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互通联动、协同育人的意识。协同育人意识产生的前提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首先都应具备育人意识,否则,协同育人意识就无从谈起。如前所述,虽然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将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变成了单渠道,产生了两种负面效应: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割裂了教书与育人、传道与授业、育智与育德的有机联系,使教学变成“无教育”的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强化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无关”的错误认识。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专业课教师既难以树立育人意识,又难以树立协同育人意识。另一方面,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唱“獨角戏”、单打独斗,使一些思政课教师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的专利”的错觉,仿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无关,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主动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育人合作的意识。

在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育人意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协同育人意识的情况下,要纠正育人理念偏差,树立“三全”育人及“课程”育人的正确育人理念,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取得实效,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既使专业课教师树立并增强育人意识,进而树立协同育人意识,又使思政课教师树立协同育人意识。

二、机制构建: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核心和关键

科学的、正确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对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引领、指导作用,就必须有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实践要取得成效,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正是同向同行育人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就成了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核心和关键。

思政课与专业课之所以能够共同育人、合作育人并形成机制,是因为两类课程具有契合的基础,这表现为:1.中国大学的办学方向和服务对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就办学方向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始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这是我们办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4]就服务对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2.思政课与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个目标就是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思政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战,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思政课与专业课必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在上述两个高度一致基础上构建的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必须符合“三全”育人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机制才可能是有效的运行机制,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构建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工作合作机制。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改革举措,它不只是两类课程之间的事,还涉及与两类课程相关的人员(主要是教师)、组织(两类课程所属单位以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对于高校而言,要善于进行工作机制创新,通过构建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彻底改变高校专业课和思政课之间“单打独斗”的现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各学科、全视野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1)注重规划引领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中的协同作用。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各专业学院,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在两类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统一起来。(2)重视课程建设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中的协同作用。培养出一批具有校内典型示范效应的跨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的名牌专业课程,同时给予相应的配套资源支持。(3)强化专业课与思政课两类课程之间常态化的育人合作。既包括课程教学设计层面的合作、课程教学过程层面的合作、课程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层面的合作,又包括课程实践教学层面的合作。通过构建常态化的课程合作机制,加强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彼此交流合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仅渗透到课堂教学而且渗透到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各个环节中,进而提升育人内涵、拓展育人渠道。

2.构建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具有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征,因此,既要强调管理又要注重激励。构建导向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以评促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1)要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育人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保证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真正落实于包括网络教学在内的所有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2)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把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及实施状况作为考核评估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与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教学工作三大评估体系相对接。这里要特别注意评价标准、指标赋值与权重的科学化与合理化。(3)要重视激励导向。对实施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有显著成效的学院和相关部门进行表彰并推广其经验。对教师而言,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中应增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业绩规定,对思想政治教育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

三、制度安排: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除了要体现科学、正确的理念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如此才能有效运行。在众多制度安排中,领导体制与人才制度至关重要。

1.构建自上而下、权威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其中各种要素、主体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如果缺乏一个权威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各要素、各主体之间将无法很好地密切配合、协调合作,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集校级层面、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各专业学院于一体的多层级领导管理体制,同时保证不同管理层级和不同管理主体之间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各负其责、协同育人。在这个体制中,权威的领导是核心。是否具有权威性,是能否确保这个领导管理体制具有高效性、协同机制具有有效性的关键。这种领导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高校党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党委书记应承担起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及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必须担负起政治领导责任[6]。因此,为确保管理体制的高效性、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必须由一位校级分管领导亲自担负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如此才能确保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2.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支持制度。高校具有丰富的育人人才资源,其中,教师是主力军,是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为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及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人才队伍支持。如何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

(1)要充分利用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平台的资源聚集整合功能,将校内各类教师资源加以聚集整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师在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及运行中的骨干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整合各类专业课教师资源,并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合作,共同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强化对新进青年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培养。这是确保高校育人人才“后继有人”、育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青年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为制度上的固定化、方法上的融入化。

(3)利用外部育人资源助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善于“请进来”,把符合条件的校外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请进校园,让他们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2][4][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燕连福,温海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7(4).

[6]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12):22.

猜你喜欢

机制理念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