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8-12-27张健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培养模式

张健

摘 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战略目标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转型是否成功,检验标准在于其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应用型高校应适应当前形势,以分层分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分层分类 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14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大战略部署,启动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和学校选择若干二级学院或专业(群)先行试点的改革工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人才类型输出的根本,可以说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决定了高校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实现向应用型转型的战略目标,首先就要搞清楚自己的学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改变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前提下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二、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是就实践效果看并不理想。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将分层分类的概念过于简单化,甚至将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等同于按成绩将学生分班教学。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提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应该远远地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随着学生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大,未来领域的部分又会演变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领域,创造未来发展区也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留下了极大的活动空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通过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教学的非同步化等方式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来。”因此,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能力、特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教育教学过程提出不同的要求。

“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提出:分层分类的基本理念是涉及不同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兴趣、爱好、特长等,它对于不同学生的独特个性是全方位覆盖的,如果仅仅以学生考试分数高低、上课是否守纪律进行分班教学,其实仅仅涵盖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其他大部分能力,这样所谓的分层分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合理有效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1.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基础阶段人才培养的目的的差别在于基础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的人才输出是直接和社会需求对接的,这就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更看重的是社会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近几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对于人才的定义因需求不同而变得丰富多样。用人单位对于大众化普遍性教育的需求逐渐减少,对于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的需求却日益增加。许多行业开始需要毕业就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对于员工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些高校在高喊转型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仍然按部就班地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这让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一方面是许多行业和岗位急缺人才却招不到人,这事实上是对人才培养资源的极大浪费,难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前我们注重的是专业是否对口问题,现在的就业环境中,我们应该转变思想,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是否对口的问题。

2.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随着高校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针对精英群体的高校教育理念已不再适应目前的实际形势。针对大学生的个体情况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个体差异显著,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层面上。这些差异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大学的认识和求学目的不同,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相较而言,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更复杂、更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注定了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样是多样化的,有的是为了考研究生,有的是为了尽快就业,有的则是希望在校获取创业能力等。这就决定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必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符合目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分层分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相关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都在快速发展,并且呈现日益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这注定了社会对于具备多元性知识和综合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复合型人才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将相关专业相结合,改变以往单一专业“一培到底”的模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模式,培养出思维立体化、知识多样化、能力复合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更多的是指不同专业交叉授课,为学生提供跨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这种培養模式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些跨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来说,还远远不够。相关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培养,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收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思维模式,并在高年级进行跨专业实践,从而将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和思维模式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跨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能力、学习精力、学习兴趣都让其远不满足某一专业的单一学习,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传统的培养方式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能力和潜质,只有相关专业的联合培养才能够让其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产教融合培养实践性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曾在过去某一阶段导致大量企业用人荒的同时有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甚至还一度引发了社会对于高校教育的怀疑,并出现了“大学无用论”等言论,这些都说明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经历这一时期后,我国高校经历了三个改革阶段:加强实习阶段、校企合作阶段、阐教融合阶段。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下开始了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同时其实践性人才培养已经正式进入了产教融合阶段。

产教融合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教学在生产的实际环境中进行,同时教学能够促进实际生产,生产和教学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目前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产教共研、产教共建、人才共育、项目牵引等形式,通过这些方式,企业能够进入高校,同时高校也能够进入社会,让教育和社会实践真正融为一体,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教育使命的最终体现,是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根本体现。

高校学生中,除了适合进行专业联合培养的“学霸级”学生之外,还有一部分同学理论学习能力相对不强,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若让其整天坐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逐渐磨灭其学习积极性,其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其实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这部分学生更加适合采用阐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其在生产实境中领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利用其实践能力为生产创造价值。

3.双创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双创模式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劳动力结构转型、就业结构转变、网络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些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在高校中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由于家庭环境、受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踏进高校之门开始就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这部分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在校期间就能够创造生产价值。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学校如何为自己的创业创造条件,为创业提供发展思路和理论指导才是实现高校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其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上面,让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能力,尽早为社会创造价值,让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

四、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要应用分层分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传统培养模式中,通常一个专业只有一个培养方案,但是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中,为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应该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这就意味着在一个专业中可能会出现两个甚至三个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实现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根本。

2.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师资队伍要求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生产实践经历的双师双能性师资队伍,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论、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需求。

3.综合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客观评价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根本依据。要保证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和有效,必须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客观、科学的综合性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

4.有效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除了利用综合性教学评价体系对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分析之外,还需要对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一些文献中,简单地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个概念进行阐述,事实上,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仅仅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部分。完整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教学、科研、服务三个方面,涉及高校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因此一套有效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正确、有效的根本保障。

5.政策性支持

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不仅涉及教师、学生、服务部门,还涉及学生的管理、社会企业、部门、各类行政单位。有效的政策支持是该人才培养方案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点之一,没有有效的政策支持,一切方案都将是空谈,因此,无论是学院层面、学校层面,还是相关的市、省层面,都应该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德高.分层分类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7).

[2]徐士芳,李祥春.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7(11).

[3]马俊,范金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7).

[4]马书英,刘晓宁.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测绘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5]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

[6]成国民.影响初创企業成长性因素的现状调查[J].中国商贸,2011(9).

[7]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8]瞿振元.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的新步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9]邬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 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