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合唱艺术的社会功能及其当代价值

2018-12-27孙颖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合唱社会功能

孙颖

摘 要: 合唱艺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具有独特性,不同时期合唱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高度契合,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我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合唱艺术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合唱 社会功能 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合唱艺术是近代自西方传入的一种音乐形式,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极为迅速。作为一种群体参与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演出场所及参与人员不受限制,而且合唱作品题材内容多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这就使得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并因其源于社会生活的特性而衍生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在发展进程中,合唱对我国音乐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音乐的民族特性、文化特质在影响合唱艺术,使其表现出独特性的社会功能。我国合唱艺术的社会功能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我国合唱艺术的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从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看其社会功能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系列讲话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与其他文艺形式一样,合唱艺术在我国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与时代进步相契合,从而表现出自身的社会功能的时代特征。

合唱艺术是由西方传入的一种多声部音乐的形式,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主调音乐,虽起步较晚,但成长得非常迅速。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可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西方合唱传入我国,当时我国合唱作品的创作多以别国曲调进行填词改编而成,直到李叔同按照多声部技法创作了三部合唱《春游》,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合唱作品的诞生,并由此引领我国合唱走上了民族化的自身启蒙之路。在这一时期,参与合唱的主体并不是很多,以中小学生为主。在这一时期,一些进步人士为了改变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改良我国社会,纷纷效法西洋,把进步的民主思想介绍到我国,同时把合唱这一在欧洲已经发展1000多年的音乐形式引入我国。合唱艺术一进入我国,就因其简便易行而深受民众喜爱,快速融入我国民族文化中。这时期我国的合唱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但是在音乐风格上仍然带有西方音乐的特征。

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这一阶段,合唱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形式,用声音唤醒民众,团结和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在战争年代,这些融合了革命激情的合唱作品,在增强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奠定了我国合唱的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群众”成为这种艺术形式的主要参与者。事实上,“群众”一词,在我国是与政治现实高度耦合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群众合唱”,是指由普通大眾参与的一种业余合唱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的。抗战时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部分合唱作品都是针对“群众”这一群体进行创作的。在那些艰苦岁月里,在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生死存亡的关头,合唱成为号召全民抗战的有力的宣传手段,起到鼓舞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音乐本身就是容易引起精神共鸣的传播媒介,这种全民高歌的形式鼓舞战火中顽强拼搏的中华儿女。因此,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合唱作为一种精神传播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正是曾经的那一段历史,奠定了之后“群众”在各类合唱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直到现在,合唱艺术发展迅速,各类合唱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舞台上,并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与之前严肃的革命题材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合唱作品在题材方面更加多元化,其中有一些是为迎合祖国发展建设需要而创作的作品,但不乏创作技法与艺术性都极高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合唱的社会功能作用更加广泛和深入,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人民生活中既起到了政治导向作用,又为认识、教育、审美娱乐提供了一条宽广的途径。现如今,合唱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随处可见,暂且不论参与演出的形式与演唱水平如何,仅就这种活动形式而言,合唱涉及的群体是广泛的。从社区、地方单位到高校、专业团体,尤其在各项庆典活动时,这种艺术形式都以一种全民参与的形式出现。有人说这样的合唱只是单纯的政治宣传,艺术性不够,有人说这是面向全民传递信息、普及高雅艺术的一个绝佳途径,是双赢的,是应该值得推崇的。无论怎样,合唱艺术正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发展、成长着。在我国,这种外来艺术文化已经入乡随俗,融入了许多我国特色,一方面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群体和国情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合唱这种接地气的艺术活动形式,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合唱艺术社会功能的独特性

合唱属于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音乐又属于艺术的范畴。作为艺术,不同的理论家对其所产生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的见解和归纳,现在普遍认同的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类。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的张彦远就已经看到了艺术的这三种社会功能,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艺术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2],可以“鉴戒贤愚,怡悦惰性”[2]。从中不难看出艺术的这三种社会功能。笔者将以这三个功能为基础,结合前文提到的在我国合唱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对我国合唱的社会功能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政治功能与作用

合唱艺术的情感抒发超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正因如此,它在政治导向与宣传中产生的效应是快速、直接而有力的。出于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都融入“红色”,可谓“根正苗红”。因此,在中国提起合唱的社会功能性作用时,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它的政治作用。事实上,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合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淡化其政治色彩,呈现出百花齐发的态势,将它的功能性伸展到更广泛的领域,然而我们不能仅立足于今天及未来它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而忽略、否定它曾经为历史做出的贡献(更何况它现在依然行使着这一功能与作用)。最初,中国合唱是在“启蒙与救亡”的社会责任中发展起来的,政治和教化单一成为它的时代特点,这是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根本需求。那一时期的许多合唱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均是在全民族的救亡声中应运而生的,这些凝聚了爱国力量的合唱作品,用充满激情的旋律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用饱含热血的歌词将民心凝聚起来,这样的歌声直抵人心、发人深省,即使到了今天,当我们再次演唱这些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血脉贲张的力量。

走过战争岁月,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我国,大量的合唱作品都表现着政治激昂的崇高风格,例如《走进新时代》、《在灿烂的阳光下》、《春天的故事》、《党啊,亲爱的妈妈》、《江山》等,仅从歌曲名称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政治意义。这些歌曲朗朗上口,深受大众喜爱,其原因除了旋律动听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类作品更容易引起民族情感的共鸣,无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这类作品带来的群众效应起到团结民心、振兴中华的作用。

近来有些声音反对这种“政治色彩”的歌曲,提倡学习西方纯艺术的专业音乐,笔者认为这是偏激的。首先,这一提议没有考虑到我国合唱群体的特殊性。作为合唱主要参与者的“人民群众”,他们对这样一类的歌曲是有感于心的,情感上的共鸣是合唱这一音乐形式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讲话》中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里提出的文艺的唯一源泉,既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又指出了社会生活中人民和阶层的广泛性,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要立足于国情之上的,因此,“人民群众”这一群体的地位可见一斑。其次,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没有认识到我国合唱发展艺术的现状。与西方成熟的多声音乐体系不同,我国合唱艺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要迅速地将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是不现实的,从老少咸宜一下子变成阳春白雪,只能让合唱艺术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因此,我们要正视和肯定合唱艺术的政治功能,并将其更好地运用,这与追求合唱的艺术性并不冲突,这些参与合唱的群众经过长期的良性发展,久而久之,必然会成为专业合唱团体的后备军。

(二)教育功能与作用

音乐的教育功能是指运用音乐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修养起到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合唱活动可以培养良好品质、开发潜在智力、陶冶培养情感。在我国《乐记》曾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这一记载体现出音乐在精神层面对人们起到的教化作用。在西方,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的德国教育家马丁·路德明确表明:“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它使人变得更柔和、更温良、更端庄和更智慧……”[3]合唱的音响效应会通过音乐对审美主体在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修身、修心”,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合唱作为音乐教育与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对学生的素质、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审美娱乐的功能与作用

除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功用以外,合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审美、娱乐功能。通过合唱形成的客观美感,使人们身心愉悦,进而提高人民的审美能力与趣味,形成一种审美主体精神世界中的美。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娱乐文化鱼龙混杂,尤其是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简单而便捷。面对如此庞大的精神饕餮大餐,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迅速地分辨出哪些是营养盛宴哪些是糟粕垃圾,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在促进国家社会的进步这一方面,这种能力的培养都能够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现在我国中小学强调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提倡“以美启知,以美怡情、以美促能”,这对于那些曾经没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已经步入社会的群体,合唱就以它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成为培养审美情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合唱活动不受演出场所、人数的限制,它可以在高雅的音乐厅,也可以在嘈杂的广场、喧哗的街道上,人数可以是十几人,也可以是成百上千,正是由于它的参与性广,又接地气,使得它在传递音乐、培养审美情趣的诸多手段中最直接、方便、快捷。

合唱能够激发人的情绪,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受与感动,从而作用于人的情感。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的,它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的,但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其中,合唱以一种整体和谐气氛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或心弦激荡或愉悦舒畅。就近期许多合唱作品来看,艺术性逐渐增强,政治色彩淡化,风格种类繁多,既有像《牧歌》、《青春舞曲》、《兰花花》这样带有民族、地域风格特色的作品,有《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这一类根据我国传统器乐曲改变的作品,又有像《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这样用严肃合唱形式阐述极具话题性的现代主题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带给人们美的体验,让人心神愉悦,同时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偏爱,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近年来,合唱艺术以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批热爱合唱艺术的年轻人,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相对固定的合唱团体,例如“彩虹合唱团”“翼乐团”“燃点人声乐团”等,他们的演出形式和风格带给了人们全新的体验,受到了大众的热烈追捧。在组成的团员中,既有专门系统学习过音乐的专业人员,又有纯粹的合唱热爱者,这些新生的合唱团体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将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引领到一个新高度,通过他们的演出,既发挥合唱艺术的娱乐功能,又大大提高合唱艺术的审美价值。

三、合唱艺术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合唱艺术社会功能的时代性,决定了其必须把反映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这是合唱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1]。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合唱因其普及性、便利性及群众基础强大,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优势。

(一)合唱能促进社会和谐

合唱艺术追求的是“和谐”的声音,这恰恰体现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事实上,一首合唱作品的实现过程,就犹如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进程的缩影,首先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完美的演绎一首作品,然后在同一指挥的引领下,全体团员高唱着同样的旋律,以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呼吸、同样的速度和力度,将作品完美诠释,这其中虽然有各个声部节奏、音色、力度的变化,但都遵循统一的旋律,使合唱有条不紊地进行,尽管各声部的旋律不同,但都存在于和声框架里,通过彼此配合、协调,最后实现目标的统一。这恰好就是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最后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合唱的“和谐”之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审美主体精神世界中的美。通过合唱活动,陶冶人的情操,愉悦心情,还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审美情趣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人文素养、综合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是人声,最美的人声是合唱”,合唱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较其他音乐形式而言,更加丰厚、美妙、震撼的音响效果,就是因为合唱作为人声同器乐比较,它的情感表达更直接,较独唱而言,声音的层次感更加丰满,多声部的变化更加丰富,它是一个集体协作而实现高度统一的结果。要达到这一效果,合唱队员在训练合唱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服从指挥,所有人员做到同时起拍、收拍,每一次呼气、吸气,每一次强弱、速度、力度的变化都要听从指挥的要求。其次,要学会聆听,聆听他人的音色、其他声部的旋律,然后将自己的音准、音色和其他人员实现统一。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自始至终追求的都是全体队员的高度和谐统一。我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和谐共治的社会理想,合唱体现的这种团队协作意识,应该充分利用,并结合我国国情,使它的社会功能作用更好地发挥,将这项全民参与的文艺活动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更好地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合唱能推动社会文明

如前文所述,审美功能是合唱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对于合唱而言,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聆听者,都能起到陶冶情操、涤荡心灵、培养追求向美向善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仅物质文明要有大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也需要同步提高。合唱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康德认为,要使受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支配行动的道德的人,不能单纯靠道德规范约束,更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对美的追求,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的人,并由此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文明[3]。合唱活动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的文明程度比较高,如北欧国家的社会风气多纯美和谐,原因之一是合唱这种当地人们经常参加的社区公众活动,在活动中,人们不仅陶冶了情操,还学会了相互之间的融合[4]。

音乐是心灵的慰藉,也是心灵的语言,民众通过演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可以愉悦精神,在美的熏陶感染下,提高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培养与提高了审美情趣。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优越性,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唱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参与者、聆听者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民众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优美的旋律,体悟合唱作品表现出来的美好意境,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音乐普及实践中,对于所有合唱团队的组织者来说,合唱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普及广、意义大的特点。因此,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各个层面大力开展合唱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学生、工人等群体的音乐素养,净化心灵,从而形成向善向美的“大合唱”,移风易俗,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三)合唱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具备的崇高的思想情感,它是提振民族精神,激发人民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合唱艺术在我国就是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发展和繁荣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不同时期产生的蕴含浓厚爱国情感的合唱作品。一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经典合唱曲目直至今天仍然被传唱,例如《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十送红军》等,这些合唱作品在战争年代鼓舞民众为民族解放和独立斗争,如今仍能够激励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合唱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在演唱那些歌唱祖国、讴歌新社会歌曲时,演唱者饱含感情,全身心投入作品中,就能触动心底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当然,只有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才能把作品完美演绎出来。二是优秀爱国歌曲题材内容蕴含的爱国情感。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1]。爱国歌曲激扬的旋律、壮美的歌词,激发爱国热情,激励人民开拓拼搏,积极向上,这比呆板枯燥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集体主义观念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社会就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集体而生存。现代人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更注重竞争意识,缺乏合作精神,合唱活动恰好对于他们合作意識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合唱是作为这种多人参与、集体歌唱的形式,它需要在训练、演唱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聆听他人,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一起努力,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 25319.htm,2016.11.30.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134.

[3]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

[4]杨虹偲.20世纪我国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8).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合唱社会功能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岛礁区攻防作战的历史演变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