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看汉语谚语英译辞典的编纂特色

2018-12-27朱月兰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朱月兰

摘 要: 《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是近年来新出版的一本十分权威的汉语谚语与格言英译辞书。本文具体分析研究该辞典中谚语部分的编纂特点,旨在总结其在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及值得今后类似辞典编纂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 汉谚英译 辞典编纂 《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

一、引言

谚语是语言的精髓,是文化的精华,是几千年人民历代传承至今的智慧结晶。汉语谚语面广量大,结构精巧,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堪称佳作。著名学者张柏然在该辞典序言中称赞它“意旨丰富,旁征博引,博采众长,字斟句酌”,绝不为过。本文将具体分析《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中谚语条目部分的编译特点,旨在总结其在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及值得今后类似辞典编纂改进的方面。

二、优点

《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最近两年刚刚出版的汉语谚语与格言英译方面的专门性语文辞典,整体结构完整,翻译力求精准,译文版本齐全,例证典型权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质量辞书。这部辞典不论对汉英翻译研究者、对外文化交流人员,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中外读者,都是一部参考价值很高的专业辞书。从该辞典的谚语部分分析,其优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译文方面,二是例证方面,三是注释方面。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该辞典的编译特色。

1.译文方面

请看以下这个完整的词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英谚)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Extreme earnestness may break hard things like metal and rock. (丁往道译)∥ Whatever is touched by his spiritual essence, even metal and stone, crumbles to pieces. (A. Forke譯)[Used metaphorically to mean that so long as one devotes oneself to an undertaking, any difficulty can be overcome.]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仅感动了营业员,而且感动了上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Still, no problem is so large that it cant be overcome if ones mind is set on it, and the plight of the unbuilt house had moved not only the clerk but the Lord as well...

(1)翻译原则正确:李明一、周红红认为:习语的翻译主要有三种方法,其选择顺序是①同义习语套用,②直译对应,③意译对应。谚语是习语的一种,翻译谚语时,这三种方法及选择顺序当然适用。《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的编纂者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即套译优先,直译第二,意译第三。

孟祥春指出:“在汉英短语翻译时,译者首先要看‘趋是否可能。一来,‘趋是非常省力的翻译方法,而且如果‘趋之有道,会把语言之间惊人的相似点放到前台,给翻译增加不少的意趣和新奇。”这里的“趋”指的是套译。谚语是各国语言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翻译难度可想而知。在进行汉谚英译时,如能找到神形兼备的英语谚语与之对应,毫无疑问就会成为译者的最佳选择。

更常见的是“形”发生改变、只保留神韵的套译现象。汉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庄子·渔父》。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如果仅看套译,这样形象生动的表述就会丧失殆尽。因此,编者添加了两个版本的直译,不但忠于原文,而且很成功地传达出汉语谚语本身所蕴藏的韵味与美感。

排在直译之后的还有意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那么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意译将原谚语的这一真实内涵完整地传递给学习者,确保学习者能全面彻底地理解原谚语的意思。

(2)提供多种译文版本:词典编译者尹邦彦在前言中提到:“鉴于呈现前人佳译是本书主旨之一,因此这类条目只要入选的译文不同,均单独立条并设参见。为了表达对前人成果的尊重,本书尽量为条目、例证及二者的译文注明了出处和译者。”仍以上面的条目为例,编译者为该条目提供了多达五种译文版本。显而易见,编译者为用户提供的译文版本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使用户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体会到翻译之美与无限乐趣。诚如尹邦彦所说:“书中不少条目的译文是反复比较多个正规出版的译本后甄选出来的,参考价值可谓不低。”

2.例证方面

(1)难度高:对于很多词典来说,例证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普通的词典而言,给词汇配例,只需提供句子。但是要给谚语条目配例,难度可想而知,这是由谚语的特性所决定的。不管简单句还是复合句,绝大多数汉谚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的。为句子配例,势必要提供一个句群,才可能呈现完整的搭配,更何况这些例子要从文献典籍中摘录,更是难上加难。这些贴切的例证为用户提供生动的范例,让用户真切地体会谚语在双语中的正确使用。

(2)权威性:《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的另一大编纂特色是所提供的例证都出自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学典籍,旁征博引,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这些例证包括历代典籍;古代文学,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近现代著名文学作品,如鲁迅作品等。所有例证均标有出处,部分例证还注明译者。

(3)启发性:章宜华、雍和明认为:“对翻译学习者来说,从语词的一般意义到具体的使用仍有一定的难度,而例证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最佳体现;它能提供特定义位中不同于释义的对等翻译,以补充释义的不足,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翻译选择或启发用户的翻译灵感。”用户从例证中不仅能感受到谚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还能从例证译文中学习到更多的翻译技巧,为更好地掌握谚语奠定扎实的基础。

(4)艺术性:正是由于该辞典所有例证皆是书证,用户每次阅读例证,就是对经典的重温,对从古至今历代名著的回味,必能获得艺术与美的享受。原版加英译的对照,更能使用户深切体会到这些文学名著翻译者们的高超水平。毫无疑问,从文学名著中体会到的是翻译之美的最高境界。

3.注释方面

尹邦彦指出:“注释工作是同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本书注释根据权威工具书而作,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些前人的译文理解与此不完全相符。这正好反映出翻译的灵活、译者的见仁见智和上下文对翻译的制约。”在《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中,常见的注释有两种:一种是词义注释,如谚语“量大福亦大,机深祸亦深”。编译者提供了加注“量:tolerance,机stratagem”,这样更有助于用户对谚语中有难度的两个关键词加深理解。还有一种是文化注释,如谚语“囷头上不算计,圈底儿却算计”,加注为:囷:a round bin for grain storage,即古代一种圆形的谷仓。词本身生僻,加注很有必要。

三、缺点

当然,百密必有一疏。从用户视角看,《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1.少量译文有待商榷

有时不同的汉谚被套译了相同的英谚,如:“舍不得鱼饵釣不了鱼来”和“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都被套译成英谚An Empty hand is no lure for a hawk. 第一句内涵与英谚一致,都表示“要想有所收获,需要付出一些成本”。第二句汉谚原为方言“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原意为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晋语等方言中“鞋子”的发音同“孩子”。后来流传过程中变形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表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要怕辛苦”。很显然,译者对第二句汉谚的理解存在误区。有些汉谚为复合句,包含比较丰富的内涵,被套译成英谚时,很容易以偏概全。如:饥不择食,寒不择衣。Hungry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 很显然,英谚很好地对应了汉谚的前半句,而后半句已经被完全舍弃,意思不完整。有些汉谚,一味地套译英谚,原有的文化元素就会丧失殆尽,也是翻译中的错误。如:汉谚“关公面前耍大刀”被套用了英谚“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等。

2.条目数量有限

该辞典是一本谚语与格言的综合性辞典,并不是一本专门的谚语辞典,势必导致谚语的数量不可能太多。

3.用户对译文选择困惑

辞典对很多条目提供了多个译文版本,对学有余力的用户固然可以横向比较,挑选出相应的版本。而对于水平有限的用户,则可能面临选择困难的尴尬局面。

黄群英和章宜华认为:“词典用户的实际需要和认知能力常常不在词典学研究的范围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词典的使用效果,因为词典编纂者和使用者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一种交际关系,不考虑交际对象的接受能力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

四、结语

《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是近年来出版的汉谚英译方面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从用户视角看,它具有译文准确、例证权威及注释明确等三大编译特色。当然,对用户来说,该辞典在条目数量、译文选择及译文准确性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然而瑕不掩瑜,笔者相信,《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为今后汉英语文辞典的编纂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是广大辞典编纂者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黄群英,黄建华.词典释义与词典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初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3):90-94.

[2]李明一,周红红.双语词典编纂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孟祥春.汉英短语翻译中的“趋避”意识与翻译策略探讨[J].中国翻译,2009(2):74-78.

[4]尹邦彦.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5]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