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及其审美观

2018-12-27车秀钰

艺术评鉴 2018年15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审美观

车秀钰

摘要: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是画家创造的独特意境。明确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才能更深入了解中国画。中国画的虚实是人文的,是对自我心灵的更深精神追求和感悟,是心智和修为的呈现,因此重虚境 侧重“写意”。从视觉层面来说,虚实应有更为广义的理解,绘画中的“实”应该是秩序、明晰性的体现,由明确、有序的图式组成,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支点,也是观者欣赏作品的基础;虚则表现为对图式的隐藏和模糊,是基于实的一种扩展。中国画内容的再现是画家对“神”的准确概括之后塑造出来的“境界”,其内容本身也是有“虚实”之分的,实为主体部分,虚为衬托部分。可见从内容到表现形式,虚实关系一直贯穿其中。

关键词:虚实关系 审美观 表现技法 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36-02

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点点滴滴的想法闪现在脑海中,零零碎碎的。通过一段长时间的创作,把自己的这些零碎的想法归纳起来,才明白不外乎是对中国画的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思考,中国画和其他两种乃至一切事物一样,既有它与外物的宏观联系,又有它自身的微观结构。传统的中国画讲究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繪画境界。

所谓宏观联系,是说绘画和其他艺术文化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再大些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并非能从事物表面直接显现出来;所谓微观结构,是从绘画本身来看,最直接的是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表现技巧来区分,再进一步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由于在创作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同是用在关注画面上的东西,比如思想情感的表达和表现技巧怎样运用的更合理,画面的虚实关系、黑白灰节奏等,而没有更多时间去把握这种宏观的联系。下面笔者在画画的具体技巧上谈一下自己的初步体会,就是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及其审美价值。

一、虚实相生,相反相成——虚与实的对立统一

从字面上看,虚与实是相矛盾的,又能说是相统一呢?笔者认为虚和实是相对的,无虚即无所谓实,无实也无所谓虚,只有两个在一起有一个相对比的成份才会产生。所谓实,是指画面中清楚的部分,可以是用笔之实,用墨之实,也可以是从构图章法上来说其繁密处。虚相对实而言,可以是无笔无墨处,也可是笔墨松动清淡处,也可是构图疏朗处。在一幅画中,如果每个物体甚至每个局部都画得很实,紧紧的,那不能称其为画,反之亦然。这不仅违背了艺术规律,也不符合视觉规律。当你的眼睛盯住某个地方时,这个地方的周围都处在你眼睛的余光部分,自然就看不清楚了。任何一幅画,都得有实处,又得有虚处,这样才能称之为画。董其昌在《容台集》中云:“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有略处,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虚实的相互关系,相反相成之理。“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隐显,显者,阳也:隐者,阳也……夫绘事隐显之法,不出笔墨之浓淡虚实。虚起实结,实起虚结。”(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这段论述则从阴阳隐显之理来说明虚实的关系,退一步说明虚实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二、虚难于实,无胜于有——妙在虚无处

综上所述,虚实相反相成,各有其用,那么在绘画的过程中哪个更难处理,哪个最为妙呢?有绘画经验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比如要画一幅山水写生,摆在你眼前的是一堆山石,各种姿势的树木,层林山石间又有几座零零散散的房屋,再加上山顶上的云雾以及瀑布,都非常的吸引你。这些该如何布置?这么多景物若不懂得安排,不懂得用虚实处理,整个画面将会一盘散沙,或零乱不堪,或沉闷雍塞。虚不等于无,而无则一定是虚,而且是彻底的虚。中国画讲究空白,要气脉贯通就必须要画面上的空白形成一种互应与节奏。空白是艺术技巧中一种虚的表现方法。黄宾虹云:“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即棋取用。”(《黄宾虹画语录》)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这句话形象地道出虚的重要性。在画山水画创作中笔者所理解的虚实关系中具体的表现技法有些见解,中国的山水画虽有疏体和密体之分,然而都有个度,任何表现手段,若超出了这个度,就很难成为一种艺术。真所谓“实是力,虚是气”也。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交融一体。实有虚的映衬,更显力量;虚有实的对比,更觉仙气。疏体和密体是画风上的分类,然而在每一幅画中,更需有疏密对比。古人云:“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这是一种艺术处理的手段。在着手落笔之前,要周密考虑疏密、虚实的对比,把握大的关系,然后可以大泼小收、笔笔生发。

山水画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用云雾进行虚化处理的,为突出某个山头,其山腰或山脚用云雾进行虚化,为突出前山,将后面陪衬的山进行虚化。然而这种虚化不是一味的空白,一定要虚中有物,特别是在处理虚化的山体时,要既能抓住山势的大体,又能依稀看到山的脉络走向,千万不可只平涂出一个大概的轮廓,空洞无物是山水画中的大忌。

三、虚实的审美观

虚的重要性,不仅在中国画中存在,而且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在其他的姊妹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且有很高的审美情趣。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来说,有些传统戏曲在舞台上一般没有实景,演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艺术才能。指上说天,指下说地,说这边有座山,那边有条河,这边是桥,那边是亭子。其实舞台上一片空白,观众全都是随着演艺人的动作、语言、表情想象着这一切。给观众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化无为有。还有的戏剧中用仅有的几件道具来表达出此时人的活动。手里只拿一根马鞭子,做出赶马的动作,让人感到好像真有马存在;演水上行船的动作只要有一个船的模型(底部是空的)加上几把桨就可以演了。人在船里面,腿露在外面,两边有摇桨的。动作一致的向前向后,步伐也一致,让你感觉真的船行在水上,其实并没有水这种虚的景给人一种实的感觉。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能表演出不同场面、不同地点、不同情节的剧情,全靠演员们对艺术之虚处的巧妙运用、对意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画同样也如此,简单的作画工具,宣纸、笔、墨就能造就出无穷无尽的画面来。齐白石画虾并不用画水、八大山人画鱼也不用画水,他们留的空白就使观众联想到水,而且是感到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山水画中的空白所让观众感觉到的更多了。有的表示天,有的表示地,有的是云气,有的是雪。古代画雪景的人很多,大多是用留空白法来表示雪景。笪重光云:“真境现时,岂关多笔,眼光收处,不在全图……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处著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境生。位置相戾,有畫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鉴》)此段再次论证“虚无”与“妙境”之间的关系。虚实在审美上还有一点,即朦胧之美。由于虚无具有不确定性、太实了或太具体了,神秘感与想象的余地会大大减少,听多了看多了会产生一种乏味感。在音乐中,我们常常会体会到这种朦朦胧胧的境界。《神秘园》是笔者非常喜欢听的乐曲,听着那虚无飘渺的音调会把你的心带到一个你十分陌生的境界中去,似在深山老林之中,有野花、有高山、有小溪,里面的歌声像是从十分遥远的地方传来,一切尽在神秘之中,是山是水,谁也说不清。欣赏者说不出具体的形象感受,正是在这一片虚无朦胧之中,让你感觉到美的存在,中国画的虚处同样也让人感到这种美的存在,那种虚无缥缈的感受是用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只有通过亲身体会,这也是朦胧美的特点。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里表明这一观点:“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显,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之中有气,窈窈之中有神,茫无定象;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欣赏中国画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若让你看那种一览无余的画面你会不会觉得乏味呢?与那种能充分发挥你的主动性会想象的画相比,结论可想而知了。

通过这次绘画创作,是对自己在绘画学习当中所认识和实践的一个小小的总结吧!总之,这些点点滴滴的认识对自己以后的艺术道路是不无裨益的,虽然这其中的论述有的非常浅薄、幼稚,但这也是自己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唐青.中国画的虚实表现浅色艺术研究[J].书画世界,2014,(03).

[2]张方.虚实掩映之间[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3]任峰.中国艺术绘画的虚实观——谈中国画的形式美[J].池州师专学报,2004,(06).

[4]李昌舒.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5]樊莉.浅析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画的虚实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08,(01).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审美观
解读“黑色”二元对立的审美观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钢琴演奏之音乐的美
诗中有画:顾城诗歌的绘画艺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