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性被家暴,没你想的那么稀奇

2018-12-26梁宏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施暴者家暴受害者

梁宏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遭受家庭暴力的似乎只有女性。然而有一天,一个男人跑到妇联求救,说他遭受了家庭暴力,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哇,这男人也太不中用了吧,还像个爷们儿吗?

女人打一下能有多疼?犯得着求助吗?

不会是他来个恶人先告状吧?……

2018年10月24日,银川的张先生因忍受不了妻子对他的辱骂、殴打并抓伤面部,无奈之下向银川市贺兰县人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要求法院判令妻子“离自己远一点儿”。法官经过审查认为,张先生的申请符合《反家庭暴力法》第27条规定,遂向张先生签发了人身保护令。

事实上,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后,北京、湖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男性获批人身保护令的情况发生。不只在国内,男性遭受家暴在全世界并不少見。

女人猛起来,后果也可怕

据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风笑天2010年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24.9%的女性和22.8%的男性都曾在婚姻中遭受过(至少一次)不同形式的暴力,这其中,男性被家暴的比率只比女性低2.1%。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来自美国疾控中心2010年发布的《全国亲密伴侣和性暴力调查》:在美国的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中,大部分的男性受害者(92.1%)遭受的是肢体暴力。其中,13.8%的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严重的肢体暴力,48.8%的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精神攻击。大块头强肌肉的白人男性,也会被伴侣痛殴到抱头鼠窜。

家暴的主要受害者当然是女性,但男性被打,也没我们想的那么稀奇。只不过比起女性,男性遭受到家暴之后,待遇可是大不同。

在银川的张先生得到人身保护令的30天前,与他同姓的知名女影星张雨绮因为家庭纠纷而“刀砍老公”被送进了派出所,3天后火速离婚。这本不是件光彩的事,但狂扇前任巴掌、开车逼停前夫的“火爆女侠”张雨绮在网上却得到了近乎铺天盖地的喝彩:“社会我绮姐,人狠话不多”“从你拿刀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为了你的粉丝”“真正敢爱敢恨的女人,活得潇洒”……一时间,理性被淹没在评论的洪流中,人们忽视了本质,谅解了暴力,只因为施暴者是女性。要知道,所有的家庭暴力都是错误的。家庭暴力中没有赢家,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付出的代价都是惨痛的。

那些在家庭暴力中挣扎的男人

“打不赢离不了,我抑郁了”

倾诉人:杜强,29岁,厨师

起初媒人介绍我和妻子林文认识时,我根本没想过自己之后会有这么窝囊的时候。林文身高1.72米,喜欢健身。第一次见面,她穿了高跟鞋,跟我差不多高。当时我还开玩笑:“我不爱健身,咱俩谈恋爱以后要是打架,我没准儿都打不过你。”

当时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后来却应验了。结婚两年,甜甜蜜蜜变成磕磕碰碰,她说的话也越来越难听,我一直认为这是许多婚姻避免不了的过程,忍过去就好,但没有想到,她竟然开始用暴力解决问题。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被她家暴的情形,因为犯懒不想开车,我跟她商量打车去机场,她本来正在收拾行李,突然暴怒,顺手把要装在行李箱里的化妆品劈头盖脸地向我砸来。“不是之前都说好了吗?你懒得跟头猪一样!”我顿时涨红了脸,把遥控器向她的方向扔去,她被激怒了,下一秒就火冒三丈地冲过来把我按在沙发里狠狠地扇了好几个耳光。

我的耳朵嗡嗡作响,心好像被人扔进了冷冻柜里,躺在沙发上起不来身。那天晚上我没有回家,一个人去外面溜达了很久,不敢去找朋友诉说,更不敢让父母知道,丢脸、无助、茫然,我只能在第二天工作时狠狠地颠炒锅发泄怒火。

那次过后,妻子向我认错,她说父母从小对她要求太严,她的心理很脆弱,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可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是心理医生啊。她平静时像个正常人,一旦发起脾气来就像个疯子。第一次家暴之后,她似乎有些收敛,但之后发生口角依旧时不时推我两把、摔几个盘子,有次她狠狠打了一下我的头,却告诉我“打是亲骂是爱”……有时我一看见她瞪眼睛就会下意识地想躲,过后想想真来气,我还算个大老爷们儿吗?

上次我被她打急了,吼着要跟她离婚,她却说她的生命里不能缺了我。好像她不发脾气时真的挺好的,对我爸妈也很随和,她现在也改好一点儿了,我这么揪着不放是不是也不对?之前网上有个抑郁症测试,我试了一下,结果居然是有抑郁倾向。到底该怎么办,我要喘不过气来了。

“我宁愿挨打,也不想过这种日子”

倾诉人:周天,42岁,教导主任

在我们家属院里,人人都知道我有一个天天对我骂骂咧咧的妻子。她的起床气似乎可以延续到晚上,惹到她根本不需要理由。指桑骂槐是她的强项,我觉得自己好歹是个知识分子,所以她骂什么,我几乎都不还口。就像那个电影《无问东西》里王敏佳的中学老师一样,妻子永远对他苦大仇深、挑剔不止,对他恨不得千刀万剐,但他始终沉默以对。

“你聋啊,我的话你听不见?”“你看你那窝窝囊囊的怂样”“你懂个屁!”我不还口,一是担心吵架声音太大吵到邻居,二是担心会影响9岁的儿子,父母关系不好给孩子的童年留下心理阴影。可是我越不还口,她就越来气,她说我不把她当人看,瞎了眼才嫁给我这个闷葫芦。现在全楼的人都知道妻子天天骂我,还说“周老师家里有个母老狮”,丢脸丢到姥姥家去了,她听了居然骂我骂得更起劲了,她觉得大家是在夸她在家里地位高。

有一次,邻居大哥好心拉我出去喝酒,酒过三巡,他小声问我:“小周,你和你媳妇的那方面,是不是不和谐啊?”我听了面红耳赤,感觉好像受到了奇耻大辱。妻子之所以这么对我,是因为结婚第三年时,她怀疑我和单位的女同事有染。我对天发誓这绝对是误会,也一再向她解释没有这回事,但她就是不相信。我越来越感觉到,她怀疑我出轨其实只是一种借口。真实的原因是,她喜欢控制一切。比如我挺喜欢教导主任这份工作的,但她觉得做生意挣得多,当我反复说自己不是经商那块料时,她就觉得我不听话,就是对她有二心。

还有,我们的性生活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一旦我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用非常强硬的态度拒绝我的求欢,非得我妥协之后,她才同意同房。一来二去,我哪里还提得起兴致?我每天晚上都好像睡在一根木头旁边,白天这木头活了,就跳起来骂我。我倒宁愿她揍我一顿,给个痛快。

“妻逼夫反,夫不得不反”

倾诉人:李大为,31岁,项目经理 

在外人看来,我妻子是个乖巧的小女人。记得当初我追求她时,她非要我必须无条件宠着她,什么都得听她的,不然就不当我女朋友。嗨!这就是恋爱中的女生玩儿的小把戏吗?《非诚勿扰》里那些相亲成功的男生不都是这样向女生表白的吗?没想到她还真把这话当成婚姻信条了,婚后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上交工资卡。

我没犹豫,直接把所有的卡都给了她,但她每个月只给我400元零花钱,每次外出和朋友聚会,我都会因为囊中羞涩被哥们儿嘲笑。时间一长,我向她抗議,结果她也不乐意了,还特别委屈地说:“你以前不是说结婚后什么都听我的吗?”这大概就是自掘陷阱吧,但事已至此,又有什么办法呢?

接着,我很快发现,她不只管我的钱包,还喜欢打击我的精神。也许在她看来,她长得漂亮,当初是我主动追求她的,所以很有优越感。上个月,我们小组的项目成功上线运营了,庆功宴上我喝了酒,席间她打电话我没接到。回家之后她叉着腰冷嘲热讽:“哟!不就是弄了个项目吗?至于这么嗨?不知道的以为你当董事长了呢!”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她第几次这么说我了,酒劲儿上头的我直接一掌把她推翻在地,她呆了一下后给了我一拳,然后冲到厨房拿出菜刀就要砍我,为了自卫,我抄起门边上的雨伞跟她打了起来。我们从门口打到客厅,又打到厨房,直到我认输才停手。

我不懂她这样柔弱的女人为什么爆发起来如此可怕,我不懂自己为什么从一个家暴的受害者,骤然变成了一个施暴者。但可怕的是,虽然家暴这个念头被我的大脑拒绝过无数次,但下次我们发生矛盾时,当她张牙舞爪地冲向我,我依旧会狠狠还手。曾经说好了要宠她一辈子的,暴力之后我很悔恨,施暴时我很痛快,简直要精神分裂了。是她逼我的,我才会以暴制暴。

当“跪搓衣板”升级为家暴,男性受伤更多

在人们眼中,“跪搓衣板”是一句针对男同胞的玩笑话。很多人甚至觉得,惹怒伴侣之后诸如跪搓衣板、跪键盘一类的小体罚甚至可以被视为调情的举动,男性的力量大于女性,时不时服个软,即使被打两巴掌也不算是大事儿。但体罚实际上就属于家暴,国际社会学界将家庭暴力分为以下3种:

首先是肢体暴力,殴打、捆绑、禁闭、体罚甚至使用物体攻击受害人;其次是言语暴力,经常性的谩骂、侮辱、吼叫、讽刺、威胁或不实控诉;最后是心理暴力:威胁自杀、经济控制、逼问行踪、极度忌妒以及阻挠对方探视其亲人等。

女性实施的家暴,在肢体上体现为“掐”“拽”“抠”等小型伤口,长袖长裤便可遮盖;在精神上的谩骂、侮辱和控制属于隐形伤害,而看客对男性受害者的嘲笑和贬损更无异于伤口上撒盐,他们经常外表上看起来如若常人,但心中早已崩溃于无形。在我们见不到的地方,有许多男性正在瑟瑟发抖。

然而,遭遇家庭暴力的男性对求助羞于启齿,原因不难理解,强大、有力、内敛、赚钱养家是传统文化对男性的定义,这些固有印象很难与被伤害、软弱、委屈、求助的受害者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而无论国内国外,女性才是家暴受害群体的大部分,当男性遭遇家暴时,评论中的女性会觉得“痛快”“活该”“你们男人也有今天”,男性会认为“没用”“可笑”“大老爷们儿不该挨打”。人们潜意识里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男性家暴受害者,所以当“有泪不该轻弹”的男性被打时,不公平的看法才会接踵而至。

面对家暴,男性女性都是受害者;但面对家暴舆论,男性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当遭到家暴时,男性与女性一样,对结束婚姻抱有相当大的恐惧。有的男性担心,如果自己离开,妻子会伤害孩子或阻止探望;有的男性觉得被妻子殴打后,就失去了家庭保护者、供养者的角色,他们感到非常羞耻,失去自信,不敢离婚;有的男性找不到能够帮助自己的机构或资源,或是报案求助后没有得到相关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只得继续忍受;有的男性无法正视夫妻间存在的问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施暴者会做出改变;有的男性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家暴,他认为妻子的过激行为只针对于某次矛盾,事情过去就好了。

打破沉默,是全体家暴受害者该迈出的第一步。2016年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第三条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男女平等不该只体现在权益上,更应该被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观念中:施暴者不分男女,一样该接受法律的制裁;受害者不分男女,一样该得到帮助、抚慰和同情。 

结语:

自从走入婚姻大门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该知道,婚姻是同舟共济,爱的旅程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家庭生活不会永远风平浪静。所以,当婚姻关系中出现了问题,切忌变成一个被情绪操控的人,甚至诉诸家庭暴力。

不管谁家暴谁,都没有赢家。当矛盾出现时,伴侣不该是站在对立面的两方,而应该肩并肩、手牵手站在一起,与对面的矛盾对抗到底。婚姻是最牢固的亲密关系形式,希望所有的婚姻里,少点儿冲突,多点儿亲密。

责任编辑 何欣洋

猜你喜欢

施暴者家暴受害者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反对家暴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需要立法保护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分析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