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生长 天天向上

2018-12-25朱燕芬

江苏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核心素养

【摘 要】从无到有为“生”,从小到大为“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突破过多的禁锢,从组织生命的低阶走向高阶,从结构力、空间领导力、建设力、生长力、牵引力五个方面平衡学校的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育人模式和目标绩效,重构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技术、人与资源、人与学习场景之间的关系,实现现代学校治理的创新转变。

【关键词】教育即生长;核心素养;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6-0043-03

【作者简介】朱燕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建于2008年,原为百年老校湖塘桥实验小学御城校区,2015年8月独立建制,仍隶属于湖塘桥实验小学。2016年8月正式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学校正式独立运行。给这所学校奠定一个怎样的底色?如何管理这所学校,才能让未来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辜负当初二实小开创的岁月?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思考,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这才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因此,明确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即生长”,办学理念——为了儿童的蓬勃生长,“生长性”就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生长对一所学校来说是一种渐行渐近的发展样态;生长对一位教师来说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自我修炼;生长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是一次悄无声息的自然拔节。

一、结构力——寻找“合纵连横条块并举”的管理样态

管理结构是组织有效性的基础,是组织有效运行的物质保障,运行机制是组织常态运行的制度保障。所以,当一个校区成为一所独立的学校,在外部治理、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制度环境四个维度都有待进一步弥补与变革。

1.“重结构,轻机制”的管理样态。

组织中的条是什么?条是线条,是纵向的,是垂直的。块是什么?块是平面的,是横向的,是延伸到边的。条是制定政策的,块是执行政策的,但在执行政策时有不满意的,允许有建议权,允许更改。学校横向设置六大职能部门:行政支持部、课程研发部、质量检测部、学生指导部、资源保障部和信息安全部;纵向分设一到六年级六个级部,立体架构“合纵连横条块并举”的管理模式,实施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管理、分布式领导,承认每一个人的局限,又基于每一个人的优势搭建平台。

2.“多内部,少外部”的学校治理。

变革教师会议,围绕“共同体建设”,有教研者的心声、奉献者的表白、追梦者的憧憬、合作者的亮相、引领者的眼界,邀请企业家、社会人士、学生家长、学者名师,分享交流,打开视界,跨界碰撞。教师例会变为一种交流,一种学习,一次智慧的碰撞,同时营造办公室文化,既愉悦身心,又有文化品质,倡导开放、交互、共享的氛围,共度一段美好时光。

3.“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人文环境。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人为设计的,塑造人们互动关系和减少不确定的约束,这种约束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这两种制度的螺旋上升,交替行进,相互完善,直接影响着办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打造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一支队伍就像一个人的组织。

二、空间力——发现“最美的生长”非正式学习空间

“建筑师型”领导是学校发展的总设计师、首席服务官,重视管理自我的同时就是在重设、变革、长期影响。

1.学校建筑的新航向,校长空间领导的新向度。

因为笔者自身的原因,对建筑设计一向比较敏感。很喜欢日本的民宿,干净、整洁,小巧而精致,很有设计感,因此欣赏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理念——让美丽的光线与生活的体贴等元素充分融入建筑空间。这种与自然的息息相通,具备了强大柔韧的力量,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从而深远地影响一个人或者一所学校的品性,乃至整个教育生态圈。

2.非正式学习空间,校园地域性的文化表达。

2016~2017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学校停车场的改建,真正实行人车分流的同时,开辟出秘密花园,从而享受晨曦和黄昏中的一路花香,丰盈内心喜悦;改造校园,雕刻经典故事,提供三四年级学生大课间活动空间;改造五楼阁楼,创建一个观摩教室和一个烙画工作坊,丰厚动手实践;创建“拾光里”,师生交流研讨,从而发现最美的生长,丰润内心世界;投入经费改造学校网络,创建“E学习”空间,随时随地学习,丰富学习生活。

三、建设力——遇见“1+1”卓越教师培养工程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教师的参与行动,教育改革无法真正带来学校的改进和教育教学的实质变化。学校从校区成为学校,教师的管理有什么新变化?

1.从“沉睡巨人”走向“领袖教师”。

百年老校的教师团队有传统、有底蕴,有一群可以成为领袖教师的沉睡巨人。我们提出培养“乐滋滋的好教师”——有理想、有才情,肯付出、肯担当,能学习、能跨界,会反思、会创造,从“教育情怀(炼师魂)”和“教学技艺(强师能)”两个方面出发,实施“1+1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举行教师自编操比赛、唱响“十九大”歌唱比赛,开展十大正气教师、十大特色教师、新“三好”班主任、最美家庭等评比;开展“朗读者”“思想者”“教研者”“写作者”“合作者”等小型共同體展示活动,发现身边的优秀榜样,展示教师的精神,彰显学校的凝聚力。

2.从“巨人肩膀”走向“成功彼岸”。

学校邀请了诸多学者名师来校进行专题指导,都是针对学校发展难点、重点,有的放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种子教师训练营”“蓓蕾教师成长营”“青果教师展示营”,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与专业决策权,使每个教师都有实践和展示的舞台,让专业影响力和学术领导力迅速扩展到整个教师队伍。

四、生长力——探秘“教有品质学有素养”的生长课程

课程是一所学校在区域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能体现和代表学校生长逻辑的课程,必先具有一定覆盖性和包容性,这就决定了课程在内容上不能唯学科,也不能唯个人,应当多元组合,前后贯通,融汇教育与教学。

1.探索“立德树人”的校本路径。

课程因为“人”的生长而诞生,因为“人”的培塑而建构,因为“人”的完善而统整。“万物生长课程群”一个核心导向就是构建一种“种子课程”,引领学校、教师、儿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课程的“向下扎根”就是为了“立德”——在课程濡染和践行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的高贵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课程的“向上生长”是课程的终极目标——“树人”,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2.孕育“优质学校”的教育哲学。

“优质学校”是对自身办学资源有充分认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蓄积饱满的前进动力学校的统称。作为“优质学校”,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学校“万物生长课程群”以鲜活生动的课程样本阐释了“教育即生长”的教育哲学。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万物生长课程”就是这样的教育哲学在学校中以课程的名义和方式落地生根,成为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富有特色的“软实力”。

3.开辟“适合自我”的成长田野。

适合的课程是让一所学校彰显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让一名教师找到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让一个儿童获得一个舒展心智的平台。“万物生长课程群”让学校成为一片丰富肥沃的课程田野,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这片田野中某个板块的开发者和耕耘者,开发出符合自身尺码的课程板块,而儿童则是一粒种子,每个儿童的种子属性各不相同,他们只需要在这片课程沃野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能够逐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土壤。

学校基于“活泼泼”这个育人目标,开设三个课程群:“定向课程群”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共生共长;“潜能课程群”基于学生兴趣发展的空间,最快生长;“贯通课程群”基于学科建设融合的模块,最佳生长。

4.对接“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育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万物生长课程群”的建构恰逢其时,一方面提供开阔而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改变传统课程资源“线性”“平面”“松散”的特征,建构其“立体”“多维”“系统”课程内容结构。另一方面为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了大数据平台。“万物生长课程群”是多项、多维、多态课程的综合体,借助于“互联网+”的“1+X”的思维进行有机整合和贯通;在“万物生长课程群”进行教学评价时,基于“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师、家长、伙伴、自我等多维评价与反馈,从而寻找學校教育品质提升的DNA,形成教学新样态。

五、牵引力——催生“乐滋滋的家校共育”德育模式

《全新思维》这本书中谈到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力、娱乐感、探寻意义。这些跟分数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非常有意义,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内容。

1.培养乐滋滋的好儿童。

我们根据确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精心设计和开展主题明确、形式活泼、多元开放的德育活动。第二届秋季运动会、两届种植节、首届足球联赛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形成系列。学校加强“三级社团”——精品社团、旗舰社团、普识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现有精品社团5个,旗舰社团21个,普识社团57个,以社团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团活动与兴趣选修课程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开展活动。

2.培植乐滋滋的好家庭。

家长焦虑已经成为很多校长剪不断理还乱的“教育结”,今天的社会让家长承受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而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却在日益增加,所以,家校冲突就必然加剧。因此,今天需要以家校新关系成就未来新学校,换句话说,家长是学校教育天然的同盟军、资源库和能量源,我们需要转观念、搭平台、创机制,以良好的家校沟通、家校协作、家校共育,让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转化为一首首最优美的诗,而教师和家长理应成为这首诗最深情的朗读者。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核心素养
返璞归真,追寻“生态体育”教学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