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需要想象

2018-12-25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潜水隐喻比喻

成尚荣

教育需要想象。

毋庸置疑,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扎根实践,脚踏实地地行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来不得半点虚幻。不过,教育绝不排斥想象,更不否定想象,抑或说,教育内在地包蕴着想象;再换个角度说,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

尼采有个相当精彩的比喻: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教育要发现世界的秘密,发现人类的秘密,但那些秘密往往隐藏在大海深处,成为宇宙中的一个“黑洞”。潜水者的伟大,就在于深潜、探索、发现,最终揭秘。想象就是这样的潜水者。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成为潜水者,去发现未知,让未来前来。假若,教育本身缺失想象,怎能培养潜水者呢?教育怎能伟大起来呢?

想象是种教育的力量。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教授曾说:“想象是儿童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他认为身体是第一种力量,知识是第二种力量,而想象是第三种力量。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想象是教育的力量,尽管它比身体抽象,比知识模糊,但它和身体、知识一样伟大,甚至可以认定,没有想象,身体不可能美好,知识不可能发展。想象,以美其身,以美其智。因此,教育怎能缺失这样的力量呢?

想象往往诞生隐喻,具有文化生成的意义。康德认为,“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其重要特征是“隐藏于在场的当前事物背后之不在场的、然而又是具体的事物,它要求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显现的东西与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因此,罗素十分肯定地说:“真相是重要的,想象也是重要的。”因为想象,产生了比喻;因为比喻,想象鲜活起来,并有了哲思,于是想象中的比喻,实质是隐喻。小威廉·E·多尔进一步说:“隐喻比逻辑更有效。”隐喻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以及美学意蕴,是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缺失想象的教育肯定是不行的,也是无法想象的。

想象是种创造性思维。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它总是给你带来丰富的、多彩的未到场的事物;想象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犹如天马行空,无所不至。其实,想象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质,其中不乏质疑、批判,而这一切都指向创造。在教育中,常常囿于知识,拘于所谓的规则,折断了想象的翅膀。究其根源,是管理者,是教师本身缺少想象力,是教育驱赶了想象。我们口口声声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什么不能实现?这和对教育想象的认知不深刻有很大的关系。让教育的想象力回来吧,让创造力回来吧。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想象带来独特的意象,带来意想不到的气象,生動,精彩,深沉,伟大。教育尽现万千气象,这是一种境界啊,我们当追求。

杜威曾提出“道德想象命题”,他认为道德想象可以预演历史画卷。的确,教育需要想象,并非是空想,并非是胡思乱想。想象总有落脚的地方——行动、实践,还有课程、教材、教学,还有管理。努力吧!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本文写作参考孙孔懿先生的《教育像什么》,致谢。)

猜你喜欢

潜水隐喻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爱的隐喻
买椟dú还珠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快乐潜水
潜水去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