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018-12-25张石明

江苏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摘 要】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此为基点推进学校课程整体建构,既是践行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以南京市建邺区为例,着眼于区域层面实践,力图在核心素养发展的国家战略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问卷、访谈和文本收集资料,呈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课程建设现状。研究发现,当前课程建设已经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系统规划不足、课程教学中没有自觉践行核心素养、评价机制还比较单一等问题。进一步推进核心素养与课程整体结构的结合,还需要从区域层面展开顶层设计,实现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挖掘学校的本土经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区域推进;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6-0025-04

【作者简介】张石明,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南京,210019)局长,党组书记,区教育督导室主任。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内涵提升,建设好国际化教育强区,顺利进入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南京市建邺区把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和载体,不断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以期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从区域层面更高水平地推进学校课程的整体建设。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后,如何及時开展转化研究,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从区域层面上推进核心素养的进程,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当前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为基础,聚焦南京市建邺区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建构,探究区域层面的推进策略。

一、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以南京市建邺区为案例,采用问卷、访谈和文本收集资料。研究内容主要依据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描述课程建设实施的现状、效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使用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研制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过程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问卷调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24所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2073份教师问卷,有效问卷为2052份;第二部分是对24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共获得小学生有效样本数7282份、初中生有效样本数4742份、高中生有效样本数604份。其次,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建邺区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主要了解校领导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知、学校目前的推进状况、相关意见和建议等。此外,还了解了骨干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等。最后,对典型学校的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课程规划、教学案例等资料。

二、学校课程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南京市建邺区的学校课程建设,已经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评价机制改进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介绍现有课程建设情况,以及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状况。

(一)基于学生文化基础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文化底蕴的塑造。学校课程通常以分科的方式进行知识上的传授。但是,这只是一种有形的形式,其根本目标还是塑造学生丰满的精神世界,具体表现为学生应当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在显性课程方面,常规课程中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系统构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也受到了高度重视,被纳入课程教学中。不仅如此,很多学校开设了众多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人文底蕴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南师大附属中学新城初中开设了“走进地理——衣食住行话地理”“探索世界之谜”“茶艺”“失落的文明”“洞箫”“昆曲”“合唱”“水彩铅华”等课程;南师大附属中学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开设了“历史大课堂”“国学”“民乐团”“名著阅读与欣赏”等课程。

科学精神的塑造,也是现有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数学、物理、化学等国家课程,其重要目标就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南京市建邺区拥有多所小班化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由于班额小,课程教学中更便于展开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校本课程方面,南师大附属中学新城初中开设了“趣味生活实验”“物理创新实验工坊”“昆虫世界”“创意机器人”“创客生物”“机器人总动员”等;南师大附属中学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开设了“数学基础提升”“地理信息技术”“趣味化学”“数学建模与实践”等。

当被问及“最喜欢的授课方式”这个问题时,其中偏好“小组合作”的学生共有2335人,占总数的18.50%;偏好“课前预习—课中合作—课后巩固”的学生共有3821人,占总数的30.20%;偏好“课堂提问”的学生有649人,占总数的5.10%;偏好“更多实践环节”的学生有2579人,占总数的20.40%;偏好“多样游戏”的有2950人,占总数的23.30%;偏好“其他授课方式”的初中生有320人,占总数的2.50%。结果显示“课前预习—课中合作—课后巩固”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受学生的青睐,传统的课堂提问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被大部分的学生所接纳。

问卷中关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形式共有四种,被2073个教师选择了5078次,其中选择与学生的主要互动形式是提问的有1908次,在总的选择次数中占到37.57%;选择讨论交流的有1983次,占到总次数的39.05%;选择与学生一起做游戏的有1125次,占到了22.15%,选择自己与学生互动较少的只有62次,占到了1.22%,可以看出提问和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二)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心是学生能够自主发展。南京市建邺区在推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能力,还着眼于各所学校从整体上建构学会学习的理念。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提出儿童“问学课堂”,以质疑、发现、深究进行学习;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实施了“个性化理学”,强调个性潜能发挥、个性优势张扬、个性认知建构的整理性学习;莫愁湖小学实施了“个性化展学”,通过三展示、三步骤和三策略让学习看得见;南师大附属中学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实施了“个性化作业档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学科特色和学生个体特色的档案集;南湖第二中学实施了“ATDTA”创意课堂,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问、想、做、测、评进行创意教学;南京市江心洲中学实施了共生教学,构建“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的课堂基本模型。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共同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

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建邺区学校课程建设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关于健康生活,南师大附属中学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实施了绿色德育课程,学生自初一开始细心呵护一盆植物,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观念;南京市陶行知小学实施了生活教育课程,通过将包括国家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体系统一规划,形成“学习力课程”和“生活力课程”两个系列的生活教育课程;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实施了自我策划教育,在高中学段着力强化了自我策划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学生课后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时候主动学习状况,了解学生主动学习现状。调查发现,有3890名学生表示没有督促也一定会主动学习课程,占比30.70%;多数时间会主动学习的学生有5981人,占比47.30%;偶尔会主动学习的学生人数为2530人,占比为20%;除此之外,还有253名学生表示从来不会进行主动学习,占比2%。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也能够主动学习课程,体现出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发展健全人格,教师也给予很大关心。当问到教师是否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在被调查的2073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会非常多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942位教师,占到了45.44%;融入得比较多的有996位,占样本的48.00%;融入较少的只有135位,占6.51%;几乎没有融入的只有0.05%。从这样的数据分布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科教学任务的不同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重视程度不同,但是绝大多数教师还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

(三)基于学生社会参与的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是學生具有社会参与能力。关于社会参与的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在责任担当的培养方面,既需要在常规课程建设中强调,又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课程推进,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郊游远足,参加义工服务,学期中的义卖等。在实践创新上,很多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南湖第二中学就实施了“STEM创意生活工坊课程”,着力形成衣、食、住、行四个系列的校本课程体系。

通过调查学生的闯红灯状况、随地丢垃圾行为状况、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状况、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及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书籍的状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主动承担起基本的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当询问“您有没有过闯红灯的行为?”时,其中回答不会的学生有9630人,占总体的76.10%;回答偶尔的学生共2821人,占总体的22.30%;回答经常的学生共203人,占总体的1.60%。

回收的2073份问卷中,教育过程较多地提倡保护环境的教师有1172人,占到了54.56%;比较多地提倡的有839人,占到了40.47%;提倡得较少的教师有102人,占4.92%;几乎没有提倡的教师只有1人,占0.05%。教育过程中融入责任意识教育,非常多地融入责任意识教育的教师1205人,占到了58.13%;融入比较多的教师有824人,占38.83%;融入比较少的教师有43人,占2.07%;几乎没有融入的只有0.05%,即1人。爱国意识的培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非常多的有1172人,占样本总体的56.54%;融入比较多的教师有805人,占38.83%;教学过程中融入较少的教师有95人,占4.58%;几乎没有融入的只有0.05%,即1人。

“在课堂上,您会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吗?”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2073份问卷中能非常多的做到这一点的教师有962人,占46.41%;能比较多的做到的有855位,占41.24%;比较少的做到的有247人,占11.92%;几乎没有做到的占0.43%,只有9人。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是很重视的。在核心素养中也提到了对文化基础的培养,人文底蕴这样的素养不是靠学校的国家规定课程就能完成的,需对学生从进校起就进行熏陶和培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基于区域层面开展顶层设计

以区域学校的课程建构实践为基础,通过区域层面的顶层思考与制度设计,探索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要在正确引领方向、理顺体制机制、提供建设保障等方面出台政策,提供人、财、物的支撑。要广开思路,努力发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进行社会调查来分析,也可以通过教科研支持,建设区域资源库等,提升区域内学校的课程领导力,逐步形成区域课程建设的良好生态,催生区域性的课程改革。

(二)实施“六大工程”助推课程建设

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基础,对区域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情况,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探索校本化的课程实践路径与教学变革方式,形成具有校本符号的课程体系。二是全区层面,区域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全面统筹各校、各学科的课程建设,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推进模式。区域推进具体表现为六大工程:核心素养校本化理解和表达工程,育人模式创新工程,学校课程整体建构工程,教学深度改革工程,教学研究转型工程,教师素养提升工程。

(三)挖掘学校本土课程建设经验

学校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需要为学校提供充分的变革和探索空间,调动学校自主投身其中,在时间上给学校自由。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推动校领导落实核心素养的执行力,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实现差异化发展,为学校自主变革提供充分空间。南京市建邺区学校在长期建设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虽然课程建设本身没有冠以核心素养的名义,但是实质上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因而,需要系统梳理各所学校基于自身情况的发展经验,自下而上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通过学校文化的凝练,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建设,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建设中,学校层面实施整体推进策略。进一步推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更好地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四)实施多元动态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评价,是在实施过程中动态地对课程、教师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所以应当要采用多种方法、持续动态地进行课程评价,从多个维度收集有关信息,及时获得反馈并加以改进。加强学校的课程评价制度建设,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派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广泛征求学校领导层、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意见,最终以文本的形式展现课程评价制度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