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西宝卷念卷活动的历史演变

2018-12-21章永平

赢未来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世俗化

摘要:河西宝卷念卷活动是中国宝卷念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唐代佛教俗讲发展而来,经历了清代康熙、乾隆、嘉庆朝的打击之后,逐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从宝卷结构、文化传承、演唱仪轨、大众心态等方面均体现出世俗化、娱乐化倾向,最终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河西宝卷;念卷;宗教仪轨;世俗化

20世纪20年代以来,民间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宝卷被顾颉刚、郑振铎等学者介绍给学术界,依据中国宝卷开展的念卷活动也逐步为社会大众所了解。念卷活动主要流传于北方的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河西和南方的江浙地区,在河北、山西、山东和江浙地区称宣卷,河西地区则称念卷。郑振铎认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1]车锡伦先生认为,宝卷的渊源是佛教的俗讲。[2]本文拟从中国宝卷的重要分支河西宝卷念卷的渊源和历史演变入手,试对河西民间念卷活动的属性进行分析。

一、河西宝卷分析

作为河西念卷活动的演唱依据,河西宝卷历来广受学界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一些学者还对部分宝卷的版本进行了考察订正和比较研究。目前,共整理出河西宝卷汇辑刊本11本,包括《酒泉宝卷》共5辑,《金张掖民间宝卷》共5卷,《甘州宝卷》,《山丹宝卷》上下两册,《民乐宝卷精选》上下两册,《临泽宝卷》,《永昌宝卷》上下两册,《凉州宝卷》共2册,《河西宝卷集粹》上下两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河西宝卷选》上下两册和《河西宝卷续选》上中下三册。据朱瑜章教授研究,除去同名卷和同卷异名卷,共有210卷,[3]大约占全国宝卷总目的13 %。宝卷多数为清末以来的手抄本,也有少量的木刻本和石印本。

河西宝卷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宗教神话故事宝卷、历史传奇宝卷、民间传说宝卷、寓言故事宝卷等。宗教神话故事宝卷比如《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敕封平天仙姑宝卷》《香山宝卷》《沉香宝卷》等,历史传奇宝卷比如《薛仁贵征东宝卷》《呼家将宝卷》《杨满堂征西宝卷》《赵匡胤宝卷》《昭君和北番宝卷》等,民间传说宝卷比如《十五贯》《薛平贵回窑宝卷》《牧羊宝卷》等,寓言故事宝卷比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等。从思想性上分析,宗教神话故事宝卷多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以劝人皈依宗教、宣扬“无为真空”,歌颂神仙功德为重要内容,其余宝卷主要以劝人行善、行孝为主,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行善就会得到神灵的护佑”等思想。

从宝卷念卷的艺术表演形式上分析,宝卷念卷活动主要有道白和演唱两种艺术表演形式。道白是对事件来龙去脉的陈述,演唱则主要是对故事情节的渲染,演唱和道白主要由念卷人承担,其他人员在念卷人演唱过程中承担“和佛”任务。“和佛”即在念卷人唱完一句或几句之后接“南无阿弥陀佛”或“弥陀佛”,“和佛”的时机一般是在长期的配合中靠默契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发现于青海民和地区的宝卷《佛说大明六字真言嘛呢经》,其“和佛”唱词是“唵嘛呢叭咪吽”,具有寶卷与藏传佛教文化融合的特点。

二、河西宝卷念卷活动的源起

根据车锡伦先生考证,现存最早的宝卷应为《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时间应在元末明初。20世纪30时代,宁夏发现手抄本《销释真空宝卷》,专家考证应为明万历年间西北人印宗所著。车锡伦据此推断,大约在明末清初,宣卷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4]。同时,从河西宝卷念卷与河北、山西等地的宝卷宣卷相比较,二者在文学形式、演唱仪轨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推断,河西宝卷和念卷活动不应是本土产生的,应是受全国各地的宝卷念卷的影响而产生的。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车锡伦先生的推理是完全正确的。

另外,在甘肃洮岷一带也有部分宝卷流传,但以宗教神话宝卷为主,而集中在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地区的河西宝卷,宗教神话宝卷已不是主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故事,这可能是因为宝卷在明末传入甘肃,而洮岷一带的宝卷念卷行为在清康熙年之后遭到严厉打击,未能向世俗化方向发展所致。同时,在甘肃临夏、白银以及青海的部分地区也有零星的宝卷念卷活动,念卷内容和仪轨与河西地区并无二致,应是受河西地区影响产生的结果。

最早在河西本土创作的宝卷是张掖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其“题识”标明“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吉旦板桥仙姑庙住持经守卷板”。“平天仙姑”为张掖人,其故事在《甘州府志》有记载,这也说明在清代康熙年间河西地区的的念卷活动已相当繁盛。

三、河西宝卷念卷活动的宗教渊源

如前所述,宝卷源于佛教的俗讲。俗讲是佛教僧侣依照经文为世俗听众讲解佛教教义的宗教活动。据记载,俗讲在唐代十分盛行。根据李贵生先生研究,河西宝卷中的早期佛教宝卷和民间宗教宝卷,也是经常在佛教道场内演出的,如《目连救母宝卷》在“盂兰道场”演出,《大乘金刚宝卷》在“金刚道场”演出等。[5]从田野调查来看,不少河西宝卷也是收集于寺院或寺院附近的农户。这说明念卷行为曾经是被佛教等宗教活动所认可和接纳的,早期念卷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应是佛教寺院。

河西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十分繁荣的佛教活动,武威的天梯山、白塔寺、华藏寺,永昌的圣容寺、云庄寺等,都曾经是十分重要的佛教寺院,张掖城在明清时期寺院众多,敦煌莫高窟更是我国佛教文化繁荣的代表。河西念卷之所以在此出现,显然与该地长久以来的佛教文化氛围的浓厚关系密切。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五凉全志》记载:清代武威及其周边各县办丧事“佛事多不免”,“至于斋七,佛事不免”,“亲丧崇尚浮屠”等语。[6]这说明了河西念卷活动的兴盛与流传是有十分深厚的土壤的。

明成化、嘉靖以降,民间宗教白莲教在全国大范围兴起,山东人罗梦鸿创立“无为教”,“无为教”主张“真空无为”,崇尚“无极圣祖”“无为老母”,他们借助宝卷传教和收信徒,并编撰了“五经六卷”,正因为如此,现存不少河西宝卷宣扬“真空无为”。“无为教”组织缜密,影响深远,有政治企图,一些信徒甚至为非作歹。清康熙年间,“无为教”遭到了清政府的严厉镇压,大量宝卷也被查抄,甘肃一带也有大量查办“无为教”的记载。但河西民间的念卷活动之所以能很快得到恢复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应与河西地理位置偏僻、清政府清理不彻底有关。

四、河西念卷活动的世俗化发展

河西念卷活动历经康熙、乾隆和嘉庆年间的打击之后,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尤其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河西念卷活动的大众娱乐功能更多明显地表现出来。

至少从明代开始,念卷活动就已经不限于在宗教场所进行活动,而是开始进入了信众家庭。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详细地描绘了吴月娘请僧道尼姑到家中宣卷的故事,其中演唱的《金刚科仪》《黄氏宝卷》等宝卷至今仍在流传。念卷活动进入家庭并逐步成为其主流传播形式,是宝卷念卷的宗教仪式世俗化的重要条件。

如前所述,河西宝卷涉及宗教的宝卷仅占少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宝卷是清末民初创作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宝卷的宗教色彩明显削弱,而且有与小说话本、秦腔等地方戏曲有明显的相互借鉴的痕迹,不少宝卷还穿插演唱当地小曲、民歌,主要功能也转变为劝人行善和娱乐,河西宝卷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河西宝卷念卷活动世俗化的关键。

相比较而言,河西宝卷的诵唱比较简单,许多古老的曲牌已经失传,据王文仁、柴森林整理,河西宝卷有《哭五更》《浪淘沙》《耍孩儿》《黄莺儿》《傍妆台》《驻云飞》《清江引》《罗江怨》《皂罗袍》《一剪梅》《锁南枝》《小上楼》《画眉序》《绵搭絮》《驻马听》《谒金门》《一江风》《前腔》《红莲儿》《叠落金钱》《山坡羊》等58个曲牌。[7]其中,像《画眉序》《雁儿落》《山坡羊》《傍妆台》等一批老曲牌已经失传,而《哭五更》《李彦贵买水》《张良卖布》《刮地风》等曲牌则是吸收了河西民间小调形成的,甚至有的还加入当地的劳动号子。这说明了宝卷传入河西地区之后,在诵唱过程中充分吸取当地民间小曲的娱乐成分,才受到当地民众的喜欢而广泛传播。

从河西宝卷的传承上分析,民间信奉家中藏有宝卷可以避灾,有些人甚至不但请人念卷、还请人抄卷。据吴玉堂记录,武威市古浪县李克贤老人保存的宝卷是从老人祖父传下来的,大约是在19世纪80年代左右。不少现在世的宝卷传承人也回忆,自己的祖父曾从事抄卷念卷活动,时间大约在清末民初。[8]清朝末年,河西宝卷抄卷热的兴起,应与清末取消科举制之后,读书人为了养家糊口,依靠自己识文断字的本事,从事之前被读书人所不齿的抄卷念卷工作有关。

相比较而言,河西宝卷的念卷活动在仪轨上并不是很严格。一般而言,做会、丧事等场合,念卷人多穿戴比较正式,坐在方桌前,击打木鱼、罄等法器,并且伴有烧香作揖等动作。而更为常见的逢年过节、普通禳灾避祸、小孩满月、新房落成等场合请卷念卷,念卷人多穿平常服饰,洗手、漱口后即开始念唱,有些在炕上念唱,仪式也比较随意,娱乐性更强。这一方面体现了念卷活动与河西风俗和经济生活条件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念卷行为逐渐由宗教仪式向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转变的特点。从民众的心态分析,河西民间4、50岁以上的当地居民几乎都知道念卷活动,很多民众将念卷活动视作佛事,知道请卷人请人念卷是期望禳灾、转运等,甚至知道有一些宝卷宣扬皈依宗教可以刀枪不入等谬论,但对念卷行为并不排斥,多数人只是将念卷行为当做一种民间信仰或文化娱乐形式。

五、结语

从河西宝卷的基本构成、河西念卷行为的历史演变上分析,河西念卷行为经历了一个从宗教仪式到世俗化、民间娱乐活动的演变过程。目前,绝大多数河西宝卷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念卷也是河西特色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应得到文化旅游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3.521.

[2]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3]朱瑜章. 河西宝卷存目辑考[J].文史哲,2015(4):78.

[4]车锡伦.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J].敦煌研究,1999(4):5.

[5]李贵生.从敦煌变文到河西宝卷[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1):102.

[6]清·张玿美总修,張克复等校注.五凉全志校注[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6):50.215.321.

[7]王文仁,柴森林.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牌的初步考察[J].星海音乐学报,2009(1):47.

[8]吴玉堂.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37.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甘肃省高等院校科研项目“河西地区民间说唱艺术的品牌树立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A-2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章永平,男,汉族,甘肃灵台人,1979年4月出生—,研究方向:西北历史文化,本科学历,讲师职称,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工作单位: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世俗化
“世俗化”转型与晚清知识分子的道德变革
土耳其18世纪以来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艺术鉴赏话雕塑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