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对话教材,让思辩撬动语文课堂

2018-12-19陶金花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辨教材

陶金花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这一对话过程的主要媒介就是语文教材。教材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文本语言,它既通俗易懂,又暗含深刻的道理,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手法,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也能够由一篇例子走向一个主题的学习。如何让教材说话,说内涵丰富的“语文话”,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与它深度对话,在深度对话过程中,积极思辨,撬动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对话;教材;思辨

“尽信书,不如无书” 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现在意思是说: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书本,辨完全相信书本,还不如没有书本。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用一颗细致敏锐的心去分辨书中的语言密码,破解文本传达的奥秘。

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学生,书本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有着很强的权威性。书上写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想过书上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不好?有什么不妥,怎样写会更科学,更符合规律等。人没有十全十美,文章也是一样,用心发现,即便是经典著作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常怀一种质疑、探究的态度研读文本教材,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下面就以笔者的教学实例谈谈“深度对话教材”,让思辨撬动语文课堂作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教材“失趣”?在思辨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

这里所说的“失趣”指教材语言简洁明了,朴实无华,学生读后感觉平淡无奇,提不起兴趣。当然是否真的“失趣”,还有待学生进一步思辨,所谓“理不辨不明”,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一遍遍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尽信”书本,到“怀疑”书本,再走向“领悟”书本,在这样的反复深度对话的阅读实践中才能感悟语言带来的巨大魅力。如课文《蚕姑娘》中呈现的,一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确实发现了课文重复的地方有很多,和平时要求“写出新意,写出美感”完全不相同,开始对教材说“不”,认为教材“失趣”,可是当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将课文中不恰当的地方进行合并改写,学生又觉得不妥,认为这样改动就不能体现出蚕姑娘变化的每一个阶段了。所以又回到原点,认为课文这样的重复恰到好处,决不能少一个环节,否则蚕姑娘的一生就失去了神奇的意味。在这样的思考、辩论中学生感受到有时将简单的语句进行反复续写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方法,恰恰语言的魅力就在此。这篇课文中的“醒了,醒了”也是如此,连用两个,看似重复,却透露出一种蛮长等待过后的兴奋。再如笔者执教五年级的《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每一句都很好理解,可就是让读者感到非常幸福,也很满足。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交代了每个人在干什么,那么有趣吗?学生在反复的辩论中提出读这首词时不仅要看画面,更要想象,“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心境”:想象着在这样一个溪水绕人家,青青原草漫天涯的静谧山水中,一家人和谐美好地生活着,夫妻和睦,儿女孝顺,兄友弟恭,如何不趣味十足,如何不让人羡慕至极呢?

其实能选入教材的文本,无论语言多么简练平实,细细究来都必有其深意,若教师直接告知这样朴实的表达是最好的,学生未必领情,不如抛出“意外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辨兴趣,将看似“失趣”的教材读得津津有味。

二、教材“失真”?在思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这里所说的“失真”是指出乎本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常识,在学生感到理解遇到矛盾、冲突时引导他们敏感地关注这些“失真”的地方,进而促发他们不断思想碰撞,深耕深研,不断更新已有认识,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笔者在执教《蜗牛的奖杯》一课时,二年级的学生就不能理解:蜗牛以前真的有翅膀吗?蜗牛壳是真的这样长出来的吗?这样的问题看似很幼稚,但是不解释清楚的话孩子们以后还会有无穷无尽的疑问,例如狐狸真的这么聪明?老虎为什么会说话?风和太阳会说话吗?它们真的会比本领吗?此时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童话故事,多以动物、植物作为主人公,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所以后来再教《狐假虎威》時他们就不再有疑问了。若忽视这样的问题说不定会成为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的认知阴影。再如笔者在执教《黄鹤楼送别》时,最后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我引导学生查看 “浩浩荡荡”在字典里的意思,其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大家仔细想想这个词用在这里恰当吗?学生一开始并不觉得不妥,经我这么一提,似乎发觉了什么,思维活跃的学生说,浩浩荡荡说明波涛很大,那么应该只能看到近处的水势,根本看不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是的,我接着补充,而且课文里最后用省略号,说明看了很长时间,看到了很远的地方,就更不恰当了。学生纷纷回想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波浪,的确是这样,不仅感慨,教材中也有“失真”现象啊。

就像我跟学生常说的教科书编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跟我们一样,难免有错漏的地方,我们面对这些“失真”,应该保持高度的敏感,以探究的意识获得全面的认知。

三、教材“失美”?在思辨中培养学生文字创新能力

这里所说的“失美”是指学生觉得文章的语言写得还不够美,或者觉得文章中有不合美德之处。这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高层次体验,能够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教材进行主观的修饰。如课文《谁的本领大》,学生觉得文章似乎把太阳写得比较有礼貌,而忽视了风先生的品德,好像只有太阳表扬了风,而风没有表扬太阳,对啊,懂得礼尚往来,你夸我,我赞你,互相欣赏,取长补短才为美德,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让我也重新认识这篇课文了,觉得这篇课文把太阳写得有礼貌,而风先生显得略有些小气,这样不太好。于是我们也可以改一改或续一续这个结尾呀。于是学生就在课文结尾处进行续写,比如:“‘太阳先生,你的本领也很大呀!它们哈哈大笑……”这样课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形象都写得比较完美了。这是学生对课文中不太协调的地方提出质疑,是更高的体验。再如笔者在执教《月亮湾》一文时,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课文中好像把月亮湾写得还不够美,原文是,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我想再加些语句进去,行吗?”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不断发挥聪明才智,在“小桥、河水、绿树、青山、鱼儿、桃花”等词语前面加上了许多优美的修饰词,还加入了人们的欢笑声语等,真的让月亮湾更加有声有色起来。而这也是课文后面第三题的阅读要求,看来这既是阅读重点也是难点,然而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思辨中,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当学生心中想为课文添砖加瓦、添枝加叶时,他们的创造性是不容小觑的,往往就能超越文本,超越自我。

四、教材“失信”?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精神情怀

这里所说的“失信”指的是文本教材看似有背景很真实,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却有不同的声音,如何让学生明白教材在选材时注重“大义”偶有忽视“小节”变得尤为重要。如笔者在执教《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当我们为谭千秋老师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时,有个学生忽然提出:昨天在预习时看到一则信息,谭千秋的事迹有假,是当时的采访记者为了宣传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当时采访课桌底下的四个学生,他们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是记者有意引导学生,共同创造出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真是晴天霹雳,如何将学生的心理落差转变为英雄形象的建构非常棘手。借机我转问:你说的这个信息并不是完全不可信,老师还听说雷锋的故事中也有许多编造的成分,跟这个有相似之处。那么大家想想:既然英雄事迹有夸张、失信之处,为什么谭千秋老师的故事还是选入了教材,难道编教材的人信息还没有我们灵通?雷锋的故事还是被大家传颂,成为学习的榜样?学生陷入沉思,我进一步引导:你们希望听到在地震中逃跑不顾学生生死的老师,还是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你希望雷锋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人还是希望自己成为雷锋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很多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当然是第一种。所以他们渐渐明白,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希望看到美好的事情,想成为高尚的人,培养自己纯洁的精神情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避教材“失信”,让学生看到最真的事实,在真实中培养良好的精神境界,不致有朝一日让学生的精神底线崩溃。

对教材说“不”,在与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的深度对话中,让学生的思维启航,辨则明,辨则通。用思辨的杠杆撬动语文课堂的灵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孟子. 孟子[M] . 中华书局,2010.

猜你喜欢

思辨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