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吟咏情性”

2018-12-17张晟源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严羽妙悟兴趣

摘 要:《诗辩》围绕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提出学诗应“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通过熟读前人佳作培养诗歌鉴赏力。同时希望学诗者在对历代佳作的认真参读中,把握古人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思路,从而建立起以“兴趣”为最高目标的诗歌理想,创作出不着痕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优秀诗作。“识”(前提)、“妙悟”(方法)、“兴趣”(理想)三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诗方略,严羽希望以此来扭转江西诗派的不良诗风。

关键词:识;妙悟;兴趣;沧浪诗话;诗辩;严羽

作者简介:张晟源(1994-),女,甘肃兰州人,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的学诗“以识为主”、“诗道亦在妙悟”和“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说法,是理解严羽诗学观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辨》文本的细读,剖析“识”、“妙悟”和“兴趣”,进一步探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实现对严羽诗学观的再认识。

一、“识”的内涵探析

“以识论诗”在古代典籍中是有踪可循的。孔子要求弟子在学《诗》过程中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钱穆认为这里“识”的内涵有两层:第一指积累关于自然的知识;第二指涵养性情:“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1]325换言之,“识”指的是在大自然中观察和感受事物,为的是拓展胸怀、陶冶情操、揣摩天地之道,培养缘情写物的诗性思维。严羽提出学诗“以识为主”,是对传统诗论的重申,他还将养“识”的方法做了调整,认为学诗者只有以优秀诗篇为范本进行参读,才能培养出高超的诗歌鉴赏力。

《诗辩》开篇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2]1规定了对“识”的要求,还列举了与之相符的作品:《楚辞》、《古诗十九首》、乐府诗以及汉魏五言诗皆为古体诗,以韵律自然,感情古朴真淳见胜;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的诗歌,技巧渐渐成熟,但二人之作胜在情真意切,技法运用灵活自然。由此可知,严羽认为“高”“正”的作品,其共同特点是适情率意、自然淳朴。所谓“入门须正”即将抒情确立为诗歌的本质属性,学诗者熟读这些情感充沛、作法自然的作品,久之就能养成较高的诗歌素养和鉴赏力。严羽对诗歌资源的拣择与他对诗歌本质的理解息息相关。“识”既是拣择学诗资源必备的判断力,有了好的判断力,才能在丰富的历代诗歌中选出真正的佳作进行学习;也是学诗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通过对优秀诗歌的反复参读,进一步提升诗歌品味。

通过前人的优秀诗篇来培养“识”在严羽的时代是有共识的。严羽极力批评的江西诗派诸人也有相似的主张,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中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3]927时人对“识”的重视也相当普遍,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明确提出:“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4]317 在这些相似主张中,严羽之论的特别处在于,他将抒情看作诗歌的唯一本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前代的诗作进行了筛选,指出只有学习表情达意为主旨的典范作品,才能在个人的诗歌创作中走上正途。

二、“悟”的内涵探析

“悟”的本义指内心的感觉、知觉:“悟,觉也。……从心,吾声。”[5]506后来逐渐延伸,指称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主要见于道家思想中,指对难以言喻的“道”的把握和领会方法。“妙悟”两字连用最早出现在僧肇《涅槃无名论》中:“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之无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6]209这里“妙悟”指聪颖敏慧,善于感受和领会天地之道、成佛之方。

《诗辩》篇中,“悟”有“悟入”、“妙悟”等不同说法,它们的具体意义都不尽相同,根据具体语境对其进行梳理辨析,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悟”的丰富含义。“悟入”本是佛家术语,指的是“领会并证入实相之理”。[7]243《诗辩》中则指学诗者熟读古人佳作,有了相当积淀后,能够把握古人作诗的要领和思路,达到开悟的境界。黄保真认为,“悟入”是“‘妙悟这种纯审美的把握方式在‘学诗阶段的表现形态。它是以纯审美的态度去体悟前人佳作中的审美规律、思维方式,进而把它变为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的过程。”[7]246佛家所谓“妙悟”是指“对禅道即本有的佛性的觉悟。”[8]28在论诗时,“妙悟”便是领会诗歌本质的最高法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2]12他举出韩愈、孟浩然的例子对“妙悟”之重要性加以解释,刘辰翁点评此处说:“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2]15,可知“妙悟”是指诗人兴之所至,感情流露自然的诗歌创作方式,这要求诗人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和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能够将内心独特的审美感受以自然、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完满地实现创作对象、内心感受、语言文字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后呈现出自然流出、不着痕迹的诗歌作品。

严羽认为最上乘的是汉魏诗歌“不假悟”的境界,自然感发而作,对技巧的雕琢少,最契合诗歌的抒情本质。“悟”则分为“透彻之悟”、“分限之悟”、“一知半解之悟”。最高者为,达到“透彻之悟”的是从谢灵运到盛唐时期的诗歌。许学夷说:“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如僚之于丸,秋之于弈,公孙之剑舞,此方是透彻之悟也。”[2]16可见,“透彻之悟”也是指诗歌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妙悟”指诗歌的创作方法,“透彻之悟”是对诗歌作品的鉴赏评价之语。陈伯海认为:“‘不假悟指的是直寫胸臆,发自天然,‘透彻之悟则是指有意识地追求艺术上的高妙,由人工而进入化境”[9]241,将“不假悟”与“透彻之悟”进行了到位的区分。而“分限之悟”、“一知半解之悟”则是尚未达到理想境界的不同阶段的“悟”。

“悟”是针对诗歌创作方法而言的,指诗人能根据不同的审美体验,找到与之契合的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将其呈现出来,达到一种言意合一的状态。汉魏诗不依托技巧而浑然天成,盛唐诗有法可循却不露痕迹,正是“悟”的极致。“妙悟”说仍然围绕着诗歌是性情所至的产物展开。

三、“兴趣”的内涵探析

对“兴趣”之“兴”的解释学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兴趣”之“兴”即指比兴的表现手法,东汉郑玄将其解释为“托事于物也”。 [10]796也有学者认为,“兴”是指感兴,即“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兴起及创作冲动的产生。”[8]158二者都是围绕着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解释“兴”的内涵,分歧在于,到底是诗人先有了某种情志,然后借恰当的物象兴寄成诗;还是诗人先看到了某种物象,由此触发情感而成诗。这引起了“兴趣”的两层不同含义:一是指诗歌具有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二是指诗人在外物感触下产生的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表现。二者都是对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的描述。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与诗人和客观世界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好的诗歌能够呈现出诗人内心感受与客观物象之间的沟通联系,也就是“兴趣”的体现。

严羽对何为“兴趣”也做了解释:“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2]26“兴趣”就是读者在诗歌中看不到诗人对意境的刻意营造、对词句的精心雕琢,仿佛浑然天成之作。严羽用几个佛家典故进一步解释“无迹可求”那种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特点,这种特点为读者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诗歌达到了回味无穷的表达效果。可见,“兴趣”就是指诗人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或体悟,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不着痕迹地表达内心情思。同时触发读者,使读者在诗人营造的意境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意绪。于是,诗歌就不仅限于传达作者的所感所想,而且还是一个触发读者的契机,使读者也能参与到对客观世界的体悟中。在这个过程中诗歌也因不同读者的个性化解读,具有了无限丰富的旨趣和意味。无论作者有意识地选择物象运用比兴手法,还是无意间受到感触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只要诗作含蓄蕴藉,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都可以纳进“兴趣”的范畴。

严羽对“兴趣”的阐述仍是以诗歌的抒情本质为中心的,如果说“识”和“妙悟”是学诗方法,那么“兴趣”就是学诗者诗歌创作的目标和最高理想,也可以说是衡量诗歌价值的尺度。

有学者认为,《诗辩》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2]26的观点,与前文强调“识”、“悟”,要求学诗者熟读前人佳作是矛盾的。其实,强调学识积累和审美判断力的提高是为了培养学诗者的诗歌品味,建立以抒情为本质的诗歌观念,并不是说学诗与不需要读书学习。严羽如此重视学诗者在入门阶段的诗学观之确立,是为了矫正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2]26的诗歌风气。自《诗》《骚》以来,诗歌一直都是表现诗人情感意志的文学体裁,如果将文字、议论和才学引入诗歌,难免使诗歌缘情的本质遭到侵蚀和破坏,甚至会混淆诗歌与其他体裁间的界限。江西诗派注重师承前人用意和技法的风气不仅削弱了诗歌的创造力,而且忽视了诗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严羽是为了维护诗歌“言志”“缘情”的本质,而在此重申强调“吟咏情性”[2]26的诗学主张。

四、结语

《诗辨》围绕着“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观,主张学诗者首先要以良好的诗歌鉴赏力——“识”为前提和基础,拣择前代以情志为本质的诗歌进行参读,从而领会古人在诗歌创作中获得审美经验的方式及其创作思路,学诗者还要能树立起以“兴趣”为最高价值的诗歌理想,创作出“无迹可求”、意味深长的优秀诗篇。严羽希望通过学诗路径的调整,对江西诗派刻板因袭传统、脱离现实的诗风进行纠偏,最終使诗歌言志缘情的本质回归。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严羽著,郭绍虞校释. 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僧肇著,张春波校释.肇论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成复旺.中国美学范畴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7]

[8]严羽著,张健校笺.沧浪诗话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陈伯海.“妙悟”探源——读<沧浪诗话>札记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85(1):235-244.

[1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严羽妙悟兴趣
A laser-produced plasma source based on thin-film Gd targets for next-gene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艺术感言
鲐巴鱼奇事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试析严羽所自为诗反映的思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