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治疗致十二指肠壁血肿并急性胰腺炎1例

2018-12-17罗晓亮傅美丽杜国平李志俭李国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5期
关键词:球部活动性复查

罗晓亮 傅美丽 杜国平 李志俭 李国华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48岁,因“黑便2 d,呕血2 h”,于2016年12月3日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消化内科。患者缘于2 d前无明显诱因开始解黑色大便,共2次,量约700 g,到外院住院治疗。2016年11月29日外院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胃多发溃疡(A1期),并行内镜下钛夹止血术+肾上腺素注射硬化止血术。2 h前开始呕吐暗红色血液,共3次,非喷射性,每次量不等(具体不详),并出现明显头晕、大汗淋漓,由家人送至我院就诊。患者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史,定期规律透析治疗。入院查体:脉搏96次/min,血压123/75 mmHg,贫血面容,全身黏膜重度苍白,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8次/min。辅助检查,血常规:Hb 41 g/L;凝血功能:PT 16.4 s、INR 1.36、APTT 27.2 s;肾功能:肌酐 527.1 μmol/L。急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多发溃疡,底覆白苔,边缘黏膜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变形,黏膜充血水肿,小弯侧见一溃疡,大小约1.5 cm × 1.2 cm,中央裸露较大血管及顽固性血痂,钛夹未能完全夹闭,见活动性出血(图1)。内镜下予硬化3点及电热活检钳电凝,出血停止,血管消失,无活动性出血(图2)。术后予禁食、艾司奥美拉唑、奥曲肽、矛头蝮蛇血凝酶、维生素K1、补液及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后24 h患者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程度逐渐加重。急查血常规:Hb 54 g/L;血清胰腺二项:淀粉酶 3 342 U/L、脂肪酶 15 408 U/L。再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黏膜下血肿,肠腔狭窄变形(图3)。急诊全腹CT提示十二指肠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考虑出血,伴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大量血性渗出(图4)。为明确十二指肠团块性质,12 h后行全腹增强CT,提示十二指肠壁巨大血肿(图5)。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内镜治疗不当使出血渗入肠壁间导致十二指肠壁血肿,并因巨大血肿压迫十二指肠乳头导致继发急性胰腺炎。患者有尿毒症,凝血功能欠佳,目前无活动性出血,暂不宜行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继续保守治疗,给予禁食、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给予艾司奥美拉唑、奥曲肽、矛头蝮蛇血凝酶、维生素K1等。2016年12月7日行内镜下多功能胃肠管放置术,以持续负压引流减少胃酸及胆汁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愈合,同时行肠内营养。2016年12月9日行超声内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至降段17 cm,见一不均质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绕肠管1/2 ~ 2/3周,来源于黏膜下层,最大截面23.3 mm × 49.7 mm,多普勒扫查该处未见流彩(图6),结合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血肿来源于黏膜下层,暂无继续出血。2016年12月11日患者腹痛基本缓解,无呕血、黑便,复查淀粉酶 159 U/L、脂肪酶 426 U/L。保守治疗1周及2周后分别复查全腹增强CT,示血肿较前稍缩小,密度较前减低,腹腔积液较前减少(图7、8)。保守治疗3周后,患者已无腹痛,无呕血、黑便等症状,复查血红蛋白稳定,考虑病情稳定,予办理出院。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包括及积液,考虑痊愈。

二、讨论

本例患者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行内镜下治疗,术后出现十二指肠壁血肿并急性胰腺炎,考虑因内镜止血不当所致。我们认为,患者外院行钛夹止血术并没有把血管完全夹闭,随后再于我院行电凝止血术,上述治疗可能只处理好肠腔面的出血,但因破裂血管没有被完全夹闭使黏膜下仍有出血,渗血逐渐积聚,最终致十二指肠壁巨大血肿形成。随着血肿增大,十二指肠乳头受到压迫,使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压力升高,胰管内皮细胞受损,胰腺血循环受影响,导致并发急性胰腺炎。考虑患者有尿毒症,凝血功能欠佳,术后无活动性出血,予保守治疗。但不排除血肿继续增大引起肠梗阻可能,对患者行内镜下多功能胃肠管放置术,以持续负压引流减少胃酸及胆汁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愈合,同时行肠内营养。经保守治疗后,患者最终痊愈。

近年来,随着汽车发展导致的车祸数量增加,十二指肠壁血肿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但以外伤引起为主[1],医源性十二指肠壁血肿所占比例少,而内镜治疗致十二指肠壁血肿在国内只有零星报道[2]。患者在内镜检查或治疗后出现腹痛时,需警惕十二指肠壁血肿的发生。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不但能早期诊断,而且可以判断血肿的部位、大小、梗阻、周围脏器情况及是否合并穿孔[3]。排除血肿破裂后,一般可保守治疗,预后良好。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患者症状、体征及血红蛋白等变化,若发生血肿破裂,应尽快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无论是国外或国内,内镜检查或治疗致十二指肠壁血肿的报道较少,因此还需进一步系统的研究以探讨其发生机制和特征。

图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小约1.5 cm × 1.2 cm,中央裸露较大血管及顽固性血痂,外院钛夹未能完全夹闭,见活动性出血;图2 内镜下硬化、电凝术,出血停止,血管消失,无活动性出血;图3 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黏膜下巨大血肿,肠腔狭窄变形;图4 内镜治疗后24 h腹部CT,示十二指肠区见团块状稍高密度影,境界尚清楚,范围约7.5 cm × 5.6 cm,密度欠均匀,CT值约20 ~ 53 HU,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可见稍低-稍高密度渗出影;图5 术后36 h腹部增强CT,示十二指肠区见团块状等/高混杂密度影,CT值约46 ~ 61 HU,大小约4.6 cm × 6.5 cm × 5.4 cm,范围较前缩小,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可见稍低-稍高密度渗出影;十二指肠内见致密影,位置较前改变;图6超声内镜示十二指球部至肠降段约17 cm,见一不均质低回声或是无回声包块包绕肠管1/2 ~ 2/3周,来源于黏膜下层,最大截面约23.3 mm × 49.7 mm,多普勒扫查该处未见彩流,考虑血肿;图7 保守治疗1周后复查增强CT示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见团块状等/高混杂密度影,CT值约44 ~ 60 HU,大小约4.3 cm × 5.2 cm × 4.5 cm,范围较前缩小,密度较前减低;图8 保守治疗2周后复查增强CT示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见团块状等/高混杂密度影,大小约4.3 cm × 5.2 cm × 4.5 cm,范围同前相似,密度较前减低

(收稿日期:2018-07-19)

(本文编辑:文 静)

猜你喜欢

球部活动性复查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变中求恒 稳中求胜——中考金属活动性顺序大揭秘
勘 误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温度计为何能显示温度?
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