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语文学习的“乐之者”

2018-12-15李如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养课堂

李如

【摘 要】 语文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一直是教学的焦点。语文不是一味地读背记,更不是简单题型的罗列。它应该是让学生自觉地沉浸在其中,感受其中的快乐悠游,体悟里面的悲伤哀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惧怕语文到爱上语文,并乐于学习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素养;课堂

语文是一门极其感性的学科,里面不单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有美不胜收的画卷风情;不单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也有憂时感怀的爱国情怀。语文是一门可以启发人类思维的学科,又是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学科。透过文章,我们可以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研读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悟生活。可是如何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以一种自觉的状态去接受语文,爱上语文,快乐学习语文,这是我们要好好研究的课题。快乐学习,不单要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还要能在更高层次上主动地爱上学习。下面笔者以语文为例,浅谈快乐学习的意义与要领。

当前形势下,特别是高中语文的学习,语文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被理科挤占得失去了半壁江山。语文的诗意被价值化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往往也会认为语文缺少实际价值,在短时间内很难看见学习语文的功效,所以对语文不够重视。很多时候,他们学习语文都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学习。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何以能够从文章中感受到语文的快乐与魅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从精神麻木到神采焕发,就成了我们重视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好的学习状态永远都是一种自发的状态,真正地沉浸在其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麻痹神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 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出色的表演家。

语文课堂是多元性的。课堂之上,教师不但要能把要点讲授出来,还要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将文章的情感基调很好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的心情随着文章作者的情感一起震动。作者高兴的时候学生可以跟着一起愉悦,作者悲伤的地方学生会跟着一起落泪,作者在将情感引而不发的时候,学生也会会心一笑,作者情感喷薄而出的时候,学生会情绪激昂。比如,高一必修一第一专题的《相信未来》,就是一篇很好的适合朗诵的文章。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从技巧情感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我相信学生很难能够感受到,在文革的那个时代,食指内心的焦灼,痛苦,然后又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情感。只有兼备了朗诵,才能更好地体会到。记得当时我朗诵了这首诗,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原本嬉笑的学生都静默了,我很清晰地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凝重。我后来让他们齐读这首诗,他们的声音里面有压抑,有激昂,有痛苦,有期望!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感觉到,教师的朗诵何其重要!它在学生和作者之间可以更好地构架一座心灵的桥梁,让这种情感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在文章中碰撞!从而达到快乐学习,主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2. 教师可以通过充满魅力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想把你的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性的工具。”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的,应该是可以启发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或者说可以是诗意的,当然也可以是充满着生活俚语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灵活的,需要我们诗意解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诗意化,需要我们幽默的时候,我们要能够与生活接轨,也就是接地气。然而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师只是机械地解读文章,已经忘记了语文的特点,忘记了语文是感性的,忘记了教师有的时候也可以是语文。我们可曾想过,在目前功利性的高考考试面前,语文课堂干瘪的语言,如何能引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让语文在众多的学科中冲出重围,成功占据制高点。语文教师不能将语文课堂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何以征服学生。故而,教师课前的备课至关重要,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要能做到对课文的一些语段进行联想与想象,要能进行二次加工,用优美的感性的或者理性的语言深度诠释课文,解构文章。哪怕是一些看似幽默的语言,都要进行深刻揣摩,让看似简单的话语也可以韵味无穷。

唯有此,学生才能真正懂得原来语文是不同其他学科的,语文自有自己的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

3. 教师对课文的问题的设计同样可以触动学生的神经。

一堂课,教师能不能带动学生,让学生自觉地跟着走,课文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它就像一根线,线的这头是老师,那头是学生的神经。教师每抖动一次线,学生的大脑就会跟着跃动一次。这就是问题的重要性。当然不是说只要有问题,就一定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要有价值,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问题设计得要巧妙,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文章很长,如何用有效的简练的问题将文章进行解构,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当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一,史铁生眼中的地坛有什么特点?第二,我与地坛什么关系?第三,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什么?第四,地坛与母亲有怎样的关联?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意在让学生从总体上先了解文章,了解地坛的特点,学生在寻找地坛特点的同时也就解决了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其次第二个问题,在了解地坛特点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地坛给我带来了什么,解决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母亲对我的影响,不但可以让学生于文中深刻感悟母亲的伟大,也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一个问题意在从全文的角度再次深入去探讨,史铁生对地坛,对母亲的感受,带领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坛的是用来做什么的,他和女性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史铁生会将地坛和母亲放在一起进行写作,这其中有无必然的联系。这四个问题,看似很简单,而实际上是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解读,也是对生命的解读。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课堂上讨论热烈,甚至很多的答案是超出我们想象范围的,比我们自己的解读得更好。通过良好的问题设计,不但可以深度解读课文,学生在思考解答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认同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动力。

4. 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思考,自由解读的空间。

课堂上,有的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预设范围,就横加干涉,马上叫停。这样,学生以后更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回答完,然后教师再通过现场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原来我可以这样来思考。进一步说,学生的回答固然和我们备课的答案预设不吻合,但不代表全然没有道理。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多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言出有据,教师是可以认可的。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只有在更大范围内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以上是我对快乐学习语文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之快乐,不仅是心灵的愉悦,更是能让学生在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和启发下,能主动地学习语文,从内心接受语文,能够自发地思考语文,研读文中的美,能在更高层次上感受语文的与众不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相通与契合。从而达成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了解到语文不仅是以进取为功利性的目的,更是可以在精神上愉悦自己。

【参考文献】

[1] 方慧. 怎样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和活力[J]. 考试周刊,2014(29).

[2] 王立春. 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0).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素养课堂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欢乐的课堂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