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分层视野下河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2018-12-10孔晓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3期
关键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公平

孔晓娟

摘 要:高等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阶层流动的润滑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动力支持。但由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河南的经济发展程度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河南高等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都存在很多不公平的问题。因此,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营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就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76

1 社会分层视野下河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表征

胡森认为平等包括三方面:个体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的平等和目标的平等,胡森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河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框架。

1.1 起点不公平

不同阶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很大差异,不仅体现在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还表现在所受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上。

河南是农业大省,来自农村社会中下层的学生中小学时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远不如城市社会上层学生。上层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在高考中占优势,他们进入重点高校和优势专业的机会远多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学生。

研究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农民阶层与非农阶层的整体差距是5.6倍,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此外,高考移民也上层社會的特权。教育腐败加剧了原本失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了教育机会不均等,河南很多三流院校里,集中了大批中下层家庭的子女。

1.2 过程不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转型不断加剧、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高等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问题日趋严重。

河南是农业大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少,农村低阶层人口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所处阶层及文化程度,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文化、信息、经济支持不同,进而形成学习过程中的不公。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大学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实践。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却需自筹学费,参加社团活动和实践锻炼机会少。生活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但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下等阶层面临的劣势形成鲜明对比,这又在入学机会不平等的基础上,再次扩大教育的不公平状况,造成河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

1.3 结果不公平

高等教育被视为社会公平的工具,一定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必然要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阶层间交流,但从高等教育的实际结果看,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毕业时差别大,弱势群体家庭劣势十分突出。

河南高校的好多学生都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农村家庭,他们家庭贫困,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的筹码,但毕业后缺少必要的经济、社会资本,无就业优势,往往找的工作也不好,又要从收入中拿一部分“反哺”家庭,其生活水平不高,许多人沦为蜗居在都市中的“蚁族”,成为城市中新的中下层人群。

2 社会分层视野下河南高等教育公平缺失的归因分析

2.1 经济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影响河南省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原因是河南经济的发展程度。但河南高等教育经费少,高校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速赶不上高校规模的增迅。因此,河南高等院校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文化对现代教育影响巨大。我国长时间受封建等级制的影响,人们的等级观念强,在选择高校时也是如此。河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少,高阶层家庭子女报考河南本地高校少,导致河南高校中低阶层家庭的子女呈上升趋势。

从表象上看,教育是现代社会改变阶级分化的有效体制,每个勤奋有志向的孩子大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本应促进阶层流动的高等教育,在此却成为阻碍阶层流动的桎梏。

2.2 教育政策制度的不公平

城乡二元体制下,河南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最明显的是存在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不公平。

全国各高校对各省市的录取名额采用分省定额划线。河南经济发展落后,高等教育起步晚、资源基数小且优质资源少,但生源多、国家扶持力度小,生均高校占有量无优势,高考制度对河南考生不利。这是第一层次的不公。

河南农村人口多,经济发展落后,城乡收入水平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大,受高等教育机会最少的是农民及其子女。在争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时,优势阶层拥有好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而劣势家庭的子女则只能依靠自身奋斗。此外,国家贷款资助体系的不完善,使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因无力承担高等教育费用而被拒之门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性更加加剧。这是第二层次的不公。

教育政策所导致的不公平通过现有教育复制和传递,形成新的教育及社会不公平现象。

2.3 高校校际间资源配置的差异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和校际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具体到本研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高校校际间经费投入等资源配置的差异问题。

如河南省公办和民办高校间的差距: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只面向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政府基本不投资。另外,民办高校教师在劳动报酬、职称评定、医疗养老保险等政策同工不同酬。这方方面面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不仅在河南存在,在全国也很普遍。

3 社会分层视野下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公平实现的基本策略

3.1 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为河南高校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

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环境所导致的机会不公正的结果。弱势群体在政策法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缺位”,为部分优势阶层的人提供适宜的土壤,他们利用权力、财富或社会关系,通过影响或牺牲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实现自身教育利益最大化。

因此,要真正让河南省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就必须健全教育法律法规,要让弱势群体参与制度规则的制订,并促使现有的规则趋于更公平。教育公平和教育保障,就是对贫困者最重要权利的保障。政府应当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政策不能人为地制造差距和扩大不公平。

3.2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河南高校校际间差异

教育不公的实质,是每个人占有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优质高等教育仍属于稀缺性资源。对于稀缺性资源,就会存在配置不均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减少了社会底层的教育选择机会,使他们在向上流动中处于劣势,受教育机会的失去, 也使他们失去了向上层流动的机会。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反映在高校校际之间,是經费投入的差别化对待。因此,河南政府在高校经费投入上要保证其公正合理的分配,要从根本上扫除教育公共政策的偏差,减少高校间的校际资源分配差异,使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逐渐减少而非进一步拉大,保证各阶层都能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

3.3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为弱势阶层向上流动提供保障

罗尔斯公平三原则指出:(1)每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2)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3)如起始状况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他认为一种正义的社会制度应该通过各种制度性安排来改善或优待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最不利成员”的处境,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

据罗尔斯三原则,教育制度应全面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政策上突出弱势补偿理念。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失去上学机会。河南政府除提供接受正规教育所需的相应教育资源外,还应对贫困家庭给予政策性支持,完善资助体系,避免因学费问题,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进而加剧贫困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

3.4 营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创新创业时代,政府需制定公平合理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河南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减少河南高校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此外,高等教育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润滑剂,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河南政府应通过不断调整与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努力清除影响高校发展和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各种制度障碍,给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阶层流动机会,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为河南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与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钟秉林,赵应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肖月.阶层差距与高等教育公平浅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李立国.教育公平辨析[J].江苏高教,2002,(6).

猜你喜欢

社会分层高等教育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