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期望和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8-12-07吴东张晔吕春明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相关性

吴东 张晔 吕春明

【摘 要】 本综述通过对关于父母期望和教养方式文献的研究,旨在探究二者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发现:过往研究中,从内在逻辑关系入手探讨父母期望和教养方式相关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关键词】 父母期望;教养方式;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1-294-01

Abstract:This review aims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s by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on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collate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in the past, from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 research is still relatively scarce.

Key words: parental expectations; parenting style; relevance

近些年来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众多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其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关于父母期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尤为丰富。为了能够更清晰和针对性地了解目前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故对以往文献进行如下梳理和研究。

1 父母期望

1.1 核心概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期望[1]有如下解释,“指人们对每样东西提前勾画出一种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期望[2]既可以体现在对自己的期望,也可以体现为对别人的期望,当被期望者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接受了这个评价或期望,并切实感受到期望者的态度变化,被期望者会因此而发展出符合期望和评价的行为或态度。Buck和Doris(1991)对期望[3]的理解是个体依据自己经验和现实,对未来做出的预料和构想,也是促使个体产生的对未来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朱贤(1997)指出“期望”[4],又称期待、希望;是指人们在自己过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推动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对未来结果的认知。因此,期望既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人们基于过去和对现实判断后做出的对未来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预判。

父母期望正是基于这一点做出的对孩子未来的看法,但是对父母期望的涵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定义。譬如:Shigehiro Oishi(2005) [5]将父母期望定义为父母依据在其心目中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与子女互动的经验,而对子女日常表现和未来发展所寄予的期望与评价;侯琳琳(2012)[6]界定父母期望包括对子女日后的规划,也包括对子女当前生活、学业表现的期待;还有学者如温佩泽(2014)[7]将父母期望看做是父母对不同时期个人经历和认知变化一个变量。总之,不论何种解释都不能否认父母期望包含了父母对自己过往经验和外界环境变化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未来的看法。

1.2 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父母期望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一是父母期望对孩子学业、学历和职业的影响,如陶燕乐(2002)[8]等;二是对影响父母期望的因素做了研究和探讨,如朱恒(2011)[9]《私营企业主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及行动策略研究》。三是有研究者拓宽视野从不同文化的对比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相较西方欧美国家,中国父母在学业上的重视程度更高;同时有学者对比了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在教育期望上的比较,如周爱保(2006)[10]《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

1.3 父母期望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期望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对孩子造成的结果如何,是否真的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样,通过研究发现从期望效果来看,虽然父母期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积极正向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业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其带给孩子巨大压力的消极作用,特别是过度期望或高期望正在成为造成孩子压力的主要来源。

1.3.1 期望的积极影响 Min zhan(2006)[11]等的研究发现子女学业成绩受到父母期望的影响。Michelle M Englund(2004) [12]在其研究中指出家长的期望和参与对学业成绩存在积极的显著的影响。候琳琳(2013)[13]研究指出父母期望作为成就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会影响到学习成绩。薛婧(2017)[14]发现学业成绩受到父母期望和管教的积极影响。马金玲(2017)[15]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受父母期望的显著影响。

1.3.2 消极影响 在研究中发现父母期望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又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当父母的期望远高于孩子的实际能力时,这种过度期望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

(1)过度期望理论

过度期望是自八十年代来伴随着独生子女[16]的成长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示出愈演愈烈的状态。90年代,南京大学风笑天[17]教授通过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的研究后,发现中国家庭父母普遍存在高期待的現象,并对过高期待进行了阐述:“家长的期望超过儿童客观能力的限制,成为儿童无法达到的目标”。

(2)过度期望的消极影响

从消极影响来看,张春兴(1981)[18]研究发现孩子受到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后会产生较大压力,继而导致成绩较低。上官木子(1994)[19]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高期待对子女是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易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赵芳(2005)[20]研究结果显示,过高期待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涉及孩子的情绪、学习、行为等各方面;隆鑫(2012)研究结果显示,过高的期待如果脱离孩子实际,无疑会给孩子设下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收获一个适得其反的结果;张德兰(2014)研究显示,父母期望显著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压力越大,子女承受的期望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Jerry Trusty(2000)在对青少年教育目标的稳定性研究中发现:教育期望越高,成就越低;刘绍英(2015)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严酷的升学压力、父母和社会的高度期望,他们已经成为亚健康高危人群。

2 教养方式

2.1 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相对稳定,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2.2 分类

2.2.1 国外分类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四种主要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

2.2.2 国内分类

国内众多学者在参考国外经验、依据大量实证研究后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分类类型,如国内学者刘金花认为评定教养方式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依据这两个维度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

2.3 教养方式问卷

2.3.1 概述 为了定义和评估父母教养行为的有效构成,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arker等人共同编制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1993年由岳冬梅等人修订为中文版,包含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過分干涉、过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偏爱被试等因子。

2.3.2 应用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自修订成功以来,国内学者利用此问卷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许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梳理和总结,陈陈(2002)研究显示我国学者的研究呈现出正在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的特点,努力从更多更具体的方面探寻影响教育方式的因素,及其内在结构。有的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方面的影响入手进行探究,如梁家国(1995)等等,在这一研究框架下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宏观到微观,从近期影响到远期展望不一而足;有的学者从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发现学业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如王建中(1996);有的学者对不同教养方式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情绪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王极盛(1998)等。

总之,通过对近三十年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探讨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生活、成长、情绪、人格、行为等各方面的研究众多,从宏观到具体,从跨地域到跨文化,从积极影响到消极影响等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3 结论

过往研究中将父母期望和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独立中间变量的研究较多,但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入手,探讨这二者相关性的研究在过往的研究中还比较缺乏。从概念上来说,父母学业期望是父母依据自己的经验或判断对子女在学业上的表现所倾注的愿望;而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两者强调的内容不同,期望更加强调的是价值观和态度,而方式强调的是做事所采取的方法,从逻辑的先后顺序来说行为方式可以是价值观和态度的一种表达。根据Rokeach(1973)的观点认为价值观具有动机的功能,对行为有指导作用,那么探讨作为价值观层面的期望与作为行为层面的教养方式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尽管一个人的教养方式可以受到多种信念、教养理念、个人经验等的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众多文献中对影响教养方式的因素也进行过探讨,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将教育期望和教养方式这两者联系起来的研究还非常少。曾有学者任登峰(2012)在其研究中从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期望和教养方式的关系入手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其研究对象集中于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研究的问题也只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尚缺乏对普通孩子的代表性。

总之,在今后的研究中,从父母学业期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联系入手,探讨父母学业期望与教养方式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将会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992

[2] Bandura, Albert.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W H Freeman,1997:1

[3] 姜利. 期望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上海教育科研, 2003 (2) :33-35

[4] 朱贤. 计划技能[J], 佛山大学学报, 1997.10 (6)

[5] Shigehiro Oishi, Helen W Sulliva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in Culture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5, 2005(10):1267-1294

[6] 候琳琳. 延边地区初中生父母期望、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D], 延边大学硕士论文, 2013

[7] 温佩泽. 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8] 陶艳兰, 张乐. 家庭教育中学历期望之现状及其原因[J]. 青年探索, 2002(3):29-32

[9] 朱恒. 私营企业主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及行动策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相关性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