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本供给

2018-12-07吕志达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吕志达

摘 要: 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驱动下,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以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为重要抓手着力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院校为根本主体、以院校为实施基础、以院校为教育阵地落实好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校本供给理念生成、校本供给模式建立、校本供给管理优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实施。

关键词: 海西新建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校本供给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打造“双创”升级版。那么,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主题和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联结起来,提供哪些服务、怎样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探索的核心命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主体的高校必须紧紧抓住创新创业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进行院校本位的发展设计和教育布局,以切实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的重要性

实现“双创”力量在创新创业浪潮中“领跑”角色的转换,“当下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以‘双创为手段,推动‘草根创业走向‘创新创业,从低端供给走向更有效的中高端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侧质量,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造‘双创升级版结合起来,才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创新型国家提供战略支撑”[1]。

(一)校本供给是政策文本落地实施的必然要求

国家政策文本所规制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为院校指出的是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统一性要求,但不是院校照搬硬套的实施方案。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面对的是具有显著办学个性的院校是具有鲜明成长特点的学生,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要在因循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更加鲜活地开发创造具有院校特点、符合学生发展诉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研究,为院校发展、学生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校本供给体系。

(二)校本供给是高等教育供给系统的组成部分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是院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寻找地方与高校的创新创业供给方向、供给要素、供给结构和功能输出,最终实现创新创业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增值、社会服务优化的重要举措,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一个教育供给策略和实施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是基于院校本位的高等教育供给复杂系统工程的具体化,将为新建本科院校异质转型发展、优化生态发展、增值人才培养、发挥地方智库作用提供内生动力,是高等教育供给系统的组成部分,将成为院校增强高等教育职能的重要基点。

(三)校本供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校本化,重在构建自觉、有序、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课程实施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育教学策略,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的合理性、有效性价值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从国家教育教学要求到地方高校创造实施,正是校本供给设计、运行的关键过程,需要完成課程构建、活动设计、师资培育、平台融通、考核评价、制度保障、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自行为规则。在促进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积极重构、调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加强校本供给体系建设。

(四)校本供给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契合

校本供给强调以院校为根本主体、以院校为实施基础、以院校为教育阵地,建构具有院校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立足院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强调开发设计中院校的整体性发展态势,既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动态、良性发展,又要促进院校形态形成、存续、有利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要异质化发展、结构转型,就要有适应性策略选择,校本供给正是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重要路径。

二、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的瓶颈

海西新建本科院校积极融入区域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明显存在深化发展的瓶颈。

(一)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导向和现实转化的错位分离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既要对新的教育取向进行‘指向,又要在从教育取向到教育工程的技术转换过程中进行‘示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筹兼顾,设计与实施的紧密结合”[2]。通过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研究发现,2015年以来的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比例最高,但满意度较低,显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渠道的课程环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没有真正起到最主要促进作用;而社会实践活动、假期实习/课外兼职则成为对创业起最主要促进作用的在校活动,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创业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占比提升的情况显示出这些项目逐渐对毕业生创业产生积极效应。显然,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广泛、系统地开展,难以满足学生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的素质结构需要。院校在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适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与社会需求、就业格局、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方面存在错位分离现象,这对于今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维度和现实运行的错位分离

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维度关键在院校整体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关键要理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并给出校本化实施方案,涉及课程、课堂、实践、资源、文化、制度等。当前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形式主要有开设创业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项目指标活跃第二课堂,给予学分化评价、科研奖励刺激;积极探索实体化或统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产业学院;积极组织“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业竞赛;建设管理大学生开放实验室、“设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力求搭建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政策、项目集聚中心。这些更多的是在外界因素导向上的创设,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存在,带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同质解构色彩,与院校寻求转型、异质化发展和在校本供给维度实施有效性教育存在错位分离现象,明显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强大外延。

(三)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模式和结构调整的错位分离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模式的建立重在为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具体化、可操作的行为组织规范和处理方式导引,是一种自政策文本到院校实践的生成方式。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为校本模式的建立提供办学定位、资源条件、教育模态等具体情况的路径遵循,在形态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促使新教育主题和新形态秩序有机衔接,保障教育供给有效、有序进行。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职业、创业三个维度上的应用型转型,着力点落在实验、项目、竞赛、孵化等现场预设,使得校本模式停留在趋同化表征的粗线条路径上,以至于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要素的建设框架、目标、总量、布局、手段和模式还跟不上学生需求、社会要求,缺乏学业发展、“创意-创新-创造-创效-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成长结构布局,缺乏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模式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价值融入,但和结构调整存在错位分离现象,以至供给能力不到位、供给总量不到位、供给结构不对称。

三、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对策

海西新建本科院校为了适应福建省经济新常态下“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在校本供给导向下,调整教育理念和资源整合思路,结合校情探索能力适用、特色发展、海西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道路,打造契合度高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落地方案,形成内驱发展的运行体制机制,形成有效、有序的校本供给体制机制,将有效促进院校转型发展,适应海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着力校本供给理念生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向深入,其知识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等综合特征越加明显地体现在多样化、层次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上,也体现在观念、模式、路径等方面的深化改革中。

一是构建应用型办学理念。“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命题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探索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教育价值的维度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知识价值的辩证统一”,“无论是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都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武装”[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教育价值选择,尽管带有办学历史的“路径依赖”,但更强调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契合,重视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创造性培养,重视面向未来为所有学生提供终身可持续的能力教育。应用型办学关键在于注重市场要约、学生成才、职业培养、创业取向的契合导向,注重因循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分工趋势和未来价值引领需求,注重依托学科理论和实践对实际应用场景、对具体职业形态的适应和发轫,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强调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匹配与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4]。对海西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融入新时代教育主题、接续院校历史发展理念、明晰院校未來发展方向是转型发展时期亟须紧迫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其区位生态、校情实际、可持续发展空间和社会发展态势、人才培养需求着眼,应用型办学理念是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将更加突出引导性选择重新审视办学实践。

二是处理好“三观”问题。在普通高等学校大系统中以自行为组织方式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结合依赖的各种关系和要素,科学建构创新创业教育方位,将是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双创”升级版的重要表征。因此,要着重处理好发展观、特色观、文化观三个观念问题。首先,从发展观来看,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转型发展中耦合创新创业教育新课题,必然要重新审视院校发展观,在更高站位上、更深层次上着眼“双创”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空间。在尊重发展历史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和社会角色等发展定位,注重从校本供给维度为整体发展理顺供给内容、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保障有效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次,从特色观看,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格局中的优势期待是已经沉淀的院校成色,进而是培育的品位取向,最终落在根据地方特点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着力点在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展院校致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体,以院校为教育阵地、与产业行业共生共建共享,建设学科新群落、联结技术新路径、贡献产业新局态。再者,从文化观看,海西新建本科院要“重视建立大学精神生态、社会文化生态与知识人文化人格的成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重视‘和而不同、宽松、理解和多样性发展的价值观”[5];要强调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梳理社会化创新创业共性文化和院校化创新创业个性文化,有融合地导引学生、有区别地驱动学生。

(二)着力校本供给模式建立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建立校本供给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进的基础部分,支撑着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双创”升级的整体凝聚力。

一是明确常规性发展路径。在常规性发展路径上,要突出校本化自主性功能选择,强调以院校为根本主体、以院校为实施基础、以院校为教育阵地,从根本上突显院校发展的独特性。海西新建本科院校立足院校发展历史和特殊校情,在多元化办学结构中寻找能够从客观上彰显立校之本、符合院校内涵道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如莆田学院明确“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办学定位和“做大工科、做强医科、做实文理、做精师艺”发展思路;三是学院明确以工为重、以师为精,多学科协调发展,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涵发展之路;宁德师范学院明确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以服务地方产业应用型专业为重点,突出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根本上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眼地方特点和需要,其基本定位应该是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的、有特色的教学型高校,其实质是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紧密结合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6]。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的重要遵循,离开了常规性发展路径,任何多样化的创新架构都将难以根植、难以成为体现更高层次的教育范式。因此,明确常规性发展路径是校本供给模式建立的路径前提。

二是做好“三全”升级再造。校本供给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在院校实施的重要引擎,必须结合校本特征实现院校本位的融合、开发和升级再造,要全方位大势推进,以院校为根本主体,融合更多创新创业主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全面实施;要全过程大力融合,以院校为实施基础,面向产学研用创新创业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更高层次上聚合发展;要全要素大量集聚,以院校为教育阵地,集合更多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更深程度上发挥作用。首先,要立足院校特点整体规划。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场所,要根据政策文本内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因地因校因师因生制订教育规划、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的具体方案;要抓住各学科思想方法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最近发展区”,进行实务性校本领导,强调学科内涵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向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科基础价值,既强调统一性意见、合理性布局,又明确科学性方案、实效性策略。其中,关键要找准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与院校行政规制开发的落脚点,找准校本供给模式和院校发展路径的契合点,找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支点,找准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相长中的节点。其次,要立足创新内涵增强融合。校本供给模式不是静态的理论框架,而是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不断转化为动态的操作模式,需要借助一切可融合转化的主体能动性、过程多样化和要素全面性条件,需要升级再造以生成一切有利于推进实施的更优化条件。因此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与新时代创新创业格局形成良好互动,校本供给模式就要立足创新内涵增强融合,在现代性的物化环境上内外兼修、融通打造,让更多创新创业主体自觉进入,让更多创新创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让更多创新创业成果获得转化收益。再者,要改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创”背景下经濟结构调整对人才的群体结构和社会结构有了新要求,“双创”命题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个体素质结构有了更高要求,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转型发展的耦合性驱动下必然要重新定位并完善新时代主题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强调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核心素养结构和要求融入培养模式当中,将海西建设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融入培养模式当中,为人才培养创造学理上与实践上相互联通的现实场域,以适应海西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三)着力校本供给管理优化

海西新建本科院校要补齐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短板,注重校本供给环境营造,推进校本供给有序、有效实施。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校本管理主体,规范指导和有效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如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校本化研究团队、教学团队、指导团队,研究校本供给模式和操作方案,落实校本化课程教学工作,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特别要培养和引进“双师双能型”团队,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校本化实施的人事管理制度,特别是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和绩效激励制度,支持师资队伍自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建立产教融合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际的对应平衡,形成有效联动的融合模式和实践框架;建立“双创”学籍学制学分管理制度,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弹性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给予参与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建立适应“双创”升级的成果导向、实践导向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土壤。三是加强标准建设。主动融入专业群落与产业生态的对接研究,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标准;开展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比对研究,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组织标准;链接学理探索与生产实践的对应研究,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标准,从根本上形成结构化标准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校本供给提供经验基础和指导依据。四是加强资源建设。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统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资源,打造校本资源融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校本研究和教育教学服务。五是加强平台建设。积极打造集教学、实训、孵化和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发展提供更到位的指导服务,提高政策落地概率和成果转化概率。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是新时代发展理念赋予高等教育的新内容。在打造新时代“双创”升级版背景下,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充分认识和把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痛点,深入探索以院校为根本主体、以院校为实施基础、以院校为教育阵地的校本供给思路。诚然,在校本供给维度上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实现海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具有实践可能,也将促进院校获得更多发展动力和资源配置,推动院校异质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切实培养适应海西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阳.推动“双创”发展,不能一味靠政策加法[N].解放日报,2018-4-3(11).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4.

[3]刘彤,王雪梅,陆薇,曹典编著.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与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9-10.

[4][6]莫华善.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从大学职能分化的视角[J].钦州学院学报,2012(7):13-14、15.

[5]戴联荣.大学生态的评价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2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