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探微

2018-12-07郭娜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高职院校

郭娜

摘 要: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优秀设计艺术人才成为影响和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平台作为高等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和探析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设计艺术人才 培养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待遇薪酬低,工作岗位不匹配;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泛化,缺乏实践能力。应用水平不高,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学习加以过渡和升华。尤其是对于设计艺术类人才来讲,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作薪酬和社会分工,只有具备较强的设计艺术能力,才可被用人单位认可[1]。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完善,高校招生类型逐渐多元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伴随而来的是学生就业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不一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方向不精准,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甚至忽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设计艺术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设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指导。就我国高职院校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看,以教师的课堂指导和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听讲,课堂互动环节较少,互动时间较短,互动参与率不高。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单纯的授课为主,缺乏课外实践辅导,致使学生眼界窄、知识体系不全[2]。通过调查分析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发现高职院校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对设计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清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二是课程设计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所选择的设计艺术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陈旧、僵化,课程内容定位不准,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教学方式和手段陈旧,以教师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位置,基本上很少参与课堂互动,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致使学习到的知识过于僵化,不能得以灵活、全面应用;四是培养途径过于单一,以单纯的理论说教培养为主,缺乏学术、课题研究和实践操作,没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生产、生活或一系列科研活动当中;五是校企合作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配套不全[3]。研究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设计艺术类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模式没有联系企业,尚未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设计艺术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符,一些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是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理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資料收集等方式获得某高职院校及用人单位所反馈的意见,发现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的专业思维意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结果和实际情况,充分修订、完善实践技能培训方案,探索复合学科交叉综合建设新机制。设计艺术不是单纯的美工、绘画,而是将艺术、工程、造型、审美、技术等元素有机关联,形成统一整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教师便清楚教什么,学生也知道学什么,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预期的专业设计艺术类人才[4]。

(二)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要突出科学、合理化特点,确保课程模块层次分明,满足设计艺术思维和专业能力素质培养需求。可以坚持工作需求为导向、实践任务为驱动,将专业能力、基础素养的培养与课程内容全面结合,从本质上打破传统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松散结构,建立“课程环”,将设计艺术思维意识具体渗透到课程内容设计过程当中。学期、学年的教学任务围绕“课程环”体系,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相应小系统的设计,解决层次化问题,按主题设计学习模块,如:基础课程学习模块、专业能力素质提高模块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呈现螺旋式上升模式。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对于学生设计艺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来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5]。

(三)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来讲,教学模式的创新非常有必要,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过于落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学生没有参与课堂互动,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灵活选择授课地点和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课外活动互动,开设第二教学课堂,以此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实行“分组教学”、“合作教学”模式,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经典解读、观点陈述等方式,课堂理论教学、示范教学、实践指导等方式同步进行,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引导,学生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强化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高质疑能力、辩证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以此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思维探索和艺术创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四)深化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建workshop工作室的方式丰富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大力开展企业项目、设计大赛等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结合相关专业优势,不断增强学生的设计艺术创作能力和技术实践技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任务[6]。workshop工作室模式下引入企业项目、设计大赛等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虚拟学习环境得以现实化,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真正接触到社会岗位工作,打破原有的虚拟封闭环境,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体系,变静态教学为动态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需要在学习阶段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管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依然需要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结合实际,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五)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要应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二课堂、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训是对理论课堂教学的一种升华。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并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训,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综合实践能力,为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结语

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实践证明,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目标,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及就业岗位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教学成果,突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要系统结合不同地域、企业及用人单位需求,全面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及实践水平,确保培养目标清晰、路径合理,并符合市场人才发展需要,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设计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军.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设计,2018(09):42-44.

[2][3]赵倩.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文库,2016(21):252,83.

[4]赵忠鼎.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美术大观,2016(09):149.

[5]刘杨.基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定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3):45-50.

[6]庞映平.职业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0):109-111.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高职院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