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任务驱动法促进实操课教学

2018-12-07孙孙丰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中职

孙孙丰

【摘 要】本文结合中职学生实操课程的教学,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促进实操课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仔细设计任务,合理组织课堂,认真教学评价反馈等一系列的方法来讨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知识收获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中职;实操课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设计教学任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一步一步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任务,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

一、仔细设计任务

(一)“任务”设计应该很有趣

学习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求知的欲望。学习将处于最佳状态,从被动听课到主动探索,知识的记忆也将深刻而持久。因此,任务的设计应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这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内将总体目标细分为小目标,并将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并通过这些小任务展现总体学习目标。

(二)“任务”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特点

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体差异、认知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设计各部分任务,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

掌握实操技能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设计任务时,应考虑任务规模,知识点内容以及前后关系等因素,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提高。

二、合理组织课堂

(一)设立任务,提出要求,并明确目标

每个学生的任务绝对不能是模棱两可的,应该是特定的一点。这个任务也必须是可行的,可操作的,而且是大而小的。有些任务可能与以前完成的任务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规避形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设计任务,确保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师指导

教師必须要指导学生开展重点难点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指导完成任务的途径。任务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操作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学生在遇到任务时往往会有时间差异,并且有一个理解任务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完成任务并采取必要的提示仍然是必要的。

三、认真做好教学评价反馈工作

教学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将以不同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导致我们的学生向不同的预设方向发展,从而构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的技能素养。在实操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开始左顾右盼,忽略了进一步的学习或和改进,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并不多。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考虑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投入和良好的评价反馈,以便课堂更有效。

(一)使用多样性的评价反馈

在传统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优先考虑教师评估,甚至有时忽略评估。而众所周知,对中等职业学生来说,尤其需要针对性,需要指导,我们需要收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即时的多样性评价反馈,让他们在信息转化和新的认知生成中挖掘更深层次的技能内涵。让不同维度的学生综合评价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使用分层评价反馈

鉴于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我们希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所发展,所以必须考虑分层评估。评价反馈是学生的学习导向,也是不断进步动力的源泉。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反馈

为了鼓励学生避免单调无味的学习,促进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关注不同起点学生的素质提高,就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完成任务。如何准备课堂,期限评价,评价到更长时期,突出评价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思考,不断地改进。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得到了众多专业教师的认可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任务驱动”在个性化,素质教育等具备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合作,群际竞争等方法可以很有效的完成,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当我们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应该专注于指导完成任务的方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将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实践探索和问题讨论上。这个模型的愿景将会非常好,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进行自我教育,让每一位学习者终身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广胜.浅谈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7(020):30

[2]夏永秋.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的方法[J].科学时代,2013(03)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中职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