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在“自然”与“使然”的融合中生长

2018-12-05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自然美的

杨 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建立与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与品质,提高儿童音乐素养成为时代的要求。音乐审美能力是对音乐美的感知、理解、判断、表现、创造的能力,是儿童生命成长中重要的艺术素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①在音乐教学中,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的。然而,受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利益的驱动,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审美缺乏对音乐的本质感受,缺乏对音乐内在的体验与价值判断,偏离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使儿童音乐审美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异化现象。

一、儿童音乐审美“生命缺失”的问题表征

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儿童音乐审美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感悟与超越,在儿童生命张力扩充中内心获得启迪和唤醒,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获得审美享受与精神升华。在儿童音乐审美教学中过于强调认识结果,忽视儿童的心灵感受、情感体验、生命感悟,会不自觉地滑入技术理性的认知误区。

1.技术 = 体验 ?

很多音乐教学常常注重音乐技能习得,而缺乏儿童情感的参与,缺乏儿童的判断与思考,认为音乐技术的学习就等同于音乐的审美体验。如,你能哼唱这段旋律吗?嘴巴张圆,能让歌声再美一些吗?

2.分析 = 审美 ?

音乐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停留在对音乐的表层感受,只要了解乐曲的结构、旋律的变化,对音乐作品做特性分析,认为音乐分析明白了,审美就完成了。如,乐曲分为几个段落,哪两个段落的旋律基本相同?

3.认知 = 能力 ?

音乐教学关注音乐符号、音乐知识、乐谱的学习,认为知识掌握了,能力也就提高了。如,乐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变化?你认识这个音乐记号吗?

音乐审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自然的浸润,阐述着生命的精神,超越生命。②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美的整体感悟与全面综合的反应能力,是在音乐审美实践体验中显示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它不以技能技巧的掌握为标志,也不以认知的解释说明为目的。在以上的事例中,儿童的音乐审美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生命的生成与互动,缺乏感性思维与理性理解之间的联系,致使儿童没有了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在以音乐的认知与技术的习得作为审美的价值与目标中,音乐审美体验被引向了单项体验的理性分析;在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说教中,儿童自然成为工具的人、理性的人;在概念式的表达中,儿童所具有的艺术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走向枯竭。

二、儿童音乐审美“生命缺失”的成因分析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它充满着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生命体验。③儿童音乐审美的过程是生命本能的自然存在,从感性直觉切入,经过情感融入、价值判断,精神得以释放与升华,在音乐时空的发展中,通向儿童自然本能的解放。认识的偏差导致儿童音乐审美“生命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技术理性学习忽略了儿童的音乐本能与精神超越,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互动,抑制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如果音乐审美缺乏内在的感悟与价值判断,逐渐脱离了音乐本身的生命力,那么音乐审美主体也就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量。

其二,音乐审美中理性至上与解释说明,泛化了体验中的主体与客体,过于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弱化学生的个体价值和心理发展需求。这使得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中,教师的知识垄断与权威性更加凸显。

其三,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追问,忽视音乐本体重要的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性,削弱了音乐本身的精神弘扬,必定会扼杀音乐内在的生命意识。因此,音乐审美也就远离了自然的生命,从而导致儿童生命精神的荒芜。

儿童的音乐审美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无限发展的自我价值的不断超越。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在自然生命存在的基础上,追求价值生命的超越与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对音乐本身的认知错位,也有对音乐审美的片面误解。如何摆脱音乐教学中的认识偏差,让音乐审美回归音乐的本体价值,回归儿童生命的本真,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在音乐教学中寻求儿童生命自然与教育使然的共通融合,是提升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应然取向。同时,在理性的实践探索中需要感性的灵感与启迪,在充满生命印记的审美体验中表达,在永不消逝的永恒时间中诠释音乐的价值。

三、唤醒、激活、超越: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三个关键阶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④即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因此,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于音乐实践体验,通过优化音乐教学过程,引导儿童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获得审美愉悦,积累审美经验;通过唤醒、激活、超越三个关键阶段,促进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一)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

儿童是本能的缪斯,热爱音乐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音乐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儿童生命的本能,在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促进儿童的实践表现,陶冶其性情,浸润其心灵。

1.感知入手,丰富审美体验

儿童对音乐的感知本能是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的前提。在音乐聆听过程中,对音乐的感觉与知觉能力要依托音乐本身来提高,如对音高、速度、力度等的感知。音乐教学要依据儿童的感知能力,抓住音乐的本质特征,遵照美的规律,创设音乐的审美情境,唤起儿童的音乐审美注意,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

案例1 《鳟鱼钢琴五重奏》欣赏教学

教师:今天,有关小鳟鱼的故事就在主题音乐的变化中开始了。听,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的速度有什么样的变化,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钢琴演奏,音乐速度变快了,小鳟鱼在嬉戏、玩耍……游得更加快活。

教师:你会怎样用形体表现呢?(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表现,有的摇尾巴,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相互打招呼……)

本课教学在情境的创设中,通过小鳟鱼的故事,引起儿童的聆听兴趣,在对特定的音色、速度变化的感知中,鼓励学生张开联想的翅膀,自主感受、体验、表现。在与音乐世界的互融互感、碰撞遇合中,产生意向化的表现,在审美主体的自我体验中,感受音乐之美。

2.情感引发,促进音乐表达

苏珊·朗格说过:“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⑤音乐审美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儿童的情感与音乐本体所表达的情感不断碰撞、互换、影响的过程。⑥在音乐教学中,儿童凭借直觉判断音乐的价值,在音乐情感的召唤下将音乐内在的审美形态不断地转化为外在的音乐表达,在审美体验中感受艺术的真谛。

案例2 《村居》歌唱教学

教师: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欢快活泼的情绪,儿童在春天里放风筝的快乐情景。

教师:你们会用什么样的歌声来表现这种快乐和美好呢?

学生:用轻松、短促、跳跃的声音演唱。

教师: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试一试。

(学生演唱)

教师:歌曲中儿童嬉戏、追逐,画面由远渐近,你会怎样演唱呢?

学生:声音要有停顿,唱好歌曲中的休止符并用由弱到强的声音来演唱。

本课教学没有机械的说教和技能的训练,以情感的联结搭建音乐的联系,产生与音乐的共鸣和交流,带给儿童无限的遐想。通过激起儿童的内心情感,发展儿童的审美情感,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实践中内化表达。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也因此变得生动而充满能量,真实而充满生命力。

(二)激活儿童的音乐思维

音乐审美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贯穿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矛盾变化中激活与发展,在审美判断中走向音乐本质,在实践体验中揭示音乐深层次的、隐含的美。

1.利用音乐联觉,感受音乐变化

音乐审美的过程不是单一、间断的感受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多层面的心理体验过程,需要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相结合而完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图谱的直观性,在联觉感知中将抽象的乐音嬗变成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音画形象,在感性的体验中渗透理性思考,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

案例3 《花之圆舞曲》欣赏教学

教师:聆听音乐,随着图谱一起律动,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教师: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知道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吗?

学生: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

教师:三拍子的韵律表现了一个圆的世界,在音乐声中百花仙子们正在跳着绚丽的华尔兹。

再听音乐,分析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节奏有什么变化?

学生:画圆的地方是由弦乐演奏,音乐节奏长而宽松;拍手的地方是由长笛演奏,音乐节奏短而密集。

本课教学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多种感官融合,促进学生走进音乐、学会倾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与音乐交流,产生共鸣;在感性体验中加强理性思考,感知音乐的变化;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交融中,促进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内在品质的形成,从而达到音乐美的享受。

2.展开丰富想象,内化音乐感悟

音乐的模糊性、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给儿童的想象带来了自由的空间。音乐作用于儿童的听觉,影响着儿童的感官世界,刺激着儿童的心灵变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儿童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多维时间流动和虚幻空间中,达到对作品的认识与升华。

案例4 《鳟鱼钢琴五重奏》欣赏教学

教师:危险即将来临,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的,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危险的来临,让我们想到小鳟鱼落入渔夫的渔网,在拼命地挣脱;大鱼在吃小鱼……

教师:是的,作曲家就是通过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了小鳟鱼的痛苦和挣扎。你们能用哪种身体乐器来表现强拍,又可以用哪种身体乐器来表现弱拍呢?学生:跺脚可以表现强拍,拍腿可以表现弱拍。教师:聆听音乐,随着老师的指挥一起感受并表现。

本课教学在感官聆听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发展变化,发挥其想象力,并在图谱的提示下,利用身体打击乐器,随着音乐的节奏、力度的变化进行表现。在这一实践体验中,促进儿童的思想和作品产生碰撞,情感和音乐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内化音乐的精神,升华音乐的感悟。

(三)超越精神自由的生长

音乐审美的过程就是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音乐的流动中情感始终渗透其中,并在不断发展的抗衡中对比、辩证,对美进行重组与塑造。音乐教学要帮助儿童建立美的认知,提高美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生命体验中感受美的力量,在精神的超越中不断生长。

1.深入音乐内涵,积累审美经验

音乐的艺术美产生于作品本身,也来自于审美主体的心灵深处。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要紧密结合音乐作品,深入音乐的本质内涵,加强音乐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进行理性的分析,在实践体验中产生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有效积累音乐的审美经验。

案例5 《小白菜》歌唱教学

教师:这首河北民歌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让我们边唱旋律边画旋律线条去找一找?

学生:歌曲中每个乐句的旋律都由高音往低音落下,而且是递次下降。

教师:这样的旋律进行,仿佛是一种哀叹,一种倾诉,就像是人们苦难生活的写照,而民歌就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音乐审美来自于感性的体验,发展于理性的思考,最终又升华于感性。本课教学将音乐基础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综合感受,将音乐的认识、理解、判断融合在审美实践之中。同时,在深化音乐内涵的思考中,引发儿童内心的情感共鸣,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2.审美创意表达,走向美的心灵

艺术是一个想象的、可能的、梦幻的世界⑦,在声音的流动中赋予生命的色彩。儿童的音乐审美体验过程是一种自然进行着的无意识积累,并能把潜意识想象都带到现实音乐中来。在审美创意表达中,儿童的音乐审美由表面到内在逐渐深入,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由外在到内涵的深化走向了无限的发展可能。

案例6 《鳟鱼钢琴五重奏》欣赏教学

教师:音乐的尾声会有什么样的戏剧性的转折,又会以什么样的情绪结束呢?

学生:音乐又变得活泼、欢快,好像小鳟鱼摆脱了危险,又获得了自由。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渴望美好,音乐中优美的主题再现告诉我们自由、欢乐、永恒和美好一定会到来,而这正是作曲家心中向往的境界。

音乐是抽象的、完整的、有情感的,又充满感染力的形象,并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寻找平衡。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听觉感知的指引下,产生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感受去诠释音乐内涵,不断深入乐曲及其意境,捕捉音乐变化,在美好的想象表达中发展个性化的审美品质,走向美的心灵,实现精神上的生成与超越。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形成审美品质,塑造完美人格。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音乐教学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关注音乐的本体价值,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挖掘儿童的音乐潜能,彰显儿童的生命力量,并不断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培养儿童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让儿童在生命自然的生长发展中,追求生命精神价值的无限超越。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②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页。

③ 程建平《论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同一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④ 同注①。

⑤ 〔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⑥ 陈喜《音乐体验教学:内涵、价值与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⑦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自然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