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临床研究

2018-12-05

关键词:股骨颈置换术康复训练

潘 琼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1)

股骨颈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之一,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项机能的减退成为本病的好发群体,且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老年股骨颈骨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致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手段,且疗效显著。此外,有研究指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尽早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提升疗效,进而优化生活质量[1]。本文欲探究功能康复训练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伴有精神类疾病以及冠心病者,样本入选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8月,分为(传统组、试验组)两组,传统组男女比例为3:2;年龄61~77(66.8±2.4)岁。试验组男女比例为11:9;年龄62~76(66.0±2.7)岁。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传统组给予常规干预,具体是在术后口头引导患者早日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试验组给予功能康复训练,包括。

1.2.1 并发症的预防

结合老年人免疫力低、基础疾病类型多、易感染等特征,应在术后给予足够量的抗生素,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后2d停止给药。术后患肢穿戴矫形器并维持15°外展与中立位,在术后3周中禁止患者对患侧进行屈曲、内收与内旋等活动,以免术后关节脱位。抱枕术后切口引流的有效性,负压引流管插管24~72 h,在引流量≤50 mL时方可拔出引流管;术后患肢穿戴弹力袜,麻醉消失后就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运动,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炎。

1.2.2 功能康复训练

(1)术后1~2天,采用主动、被动的呼吸练习方式去预防心肺系统并发症。并在有效阵痛的基础上,引导患者进行患肢的等长或等张收缩练习,以腓肠肌、股四头肌及股二头肌为主。在手术当日麻醉感消失后,就可引导患者主动进行患侧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踝关节背伸等远侧关节运动。术后首日,进行双上肢屈曲运动与深呼吸运送,以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2)术后第3天,在拔出负压引流管后,可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髋关节伸直与旋转练习,若应用骨水泥型,术后3天可在医护人员会家属陪同下借用助行器下床练习行走。生物型和内固定下床时间可适当延长,早期功能训练以肌肉舒缩及远端关节活动为主,1~2周后才可过渡至屈膝屈髋锻炼,逐渐进行下床站立、负重行走。

(3)术后第4天,患者在外物协助下,可首次在床边坐起。要保证髋关节屈曲>90°,以降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4)术后第5天,在患者坐起时无头晕、心慌等症状时,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监督下允许患者站立与行走。初始极端可在助行器协助下进行原地踏步练习,然后在病房内练习行走。

(5)出院指导:嘱患者在出院后坚持康复训练,注意安全。睡觉时尽量取平卧位,若需翻身,则最好选择健侧卧位,将一软枕安置在两腿间,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教会患者正确上下楼梯的方法。维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加强营养,以促进病情康复。嘱患者术后定期前来医院门诊复查。

1.3 观察指标

1.3.2 髋关节功能的评定

分别在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第3、6个月时候回访调查,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保证进行评价。Harris包括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关节功能、畸形4个维度,共计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功能越满意。

1.3.2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2]在最末一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共包括躯体角色、情绪角色、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四个维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 16.0软件包,“±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当P<0.05时,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髋关节功能的评定

出院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所提升,且试验组Harris评分高于本组出院时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s)分

组别(n) 出院时 第3个月 第6个月试验组(40) 56.29±2.34 79.47±6.30 88.24±1.33传统组(30) 55.87±8.29 68.50±7.60 80.12±3.51

2.2 生活质量的评定

试验组总体健康为(82.67±6.95)分,高于传统组(63.98±5.12)分,其他四个维度评分也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n) 躯体角色 情绪角色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总体健康试验组(40) 79.58±5.32 79.65±7.71 82.04±5.97 79.06±7.84 82.67±6.95传统组(30) 57.65±5.14 60.23±6.36 63.54±5.87 59.47±7.74 63.98±5.12

3 讨 论

在老龄化社会中股骨颈骨折为骨科最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其治疗效果与其它位置骨折间存在明显差异,骨不愈合率、坏死率相对较高,故此被称之为“未解决的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发明,为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带来了“福音”,该术式能更好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术后患肢功能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恢复,则与连贯性、系统化的功能康复训练相关。系统化的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维持髋关节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假肢的松动率,进而整体提升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质量。有临床研究发现,系统化的功能康复训练促进骨愈合、促进局部代谢、减轻水肿,增强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进而保证重建关节的稳定性,有助于预防患者因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而造成的失用性肌萎缩,有助于改善人工关节的活动范围,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年限,尽快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进而提升生活质量[3]。

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以及SF-36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程菊红[4]部分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由此可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接受系统化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提升髋关节功能水平,优化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股骨颈置换术康复训练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