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教育的定力 培养关注天空的人

2018-12-03张菊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张菊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学科,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学科。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坚守教育的定力,重视自己的课堂,要站在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高度看待教育的整个过程,将课堂与生活、社会紧密结合,培养关注天空的人。

关键词:教育定力;小学;道德与法治

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即席演讲时曾说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这段话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是相合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关注天空的人,培养有道德、有远见、有民族意识、有爱国情怀的志向高远之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学科,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学科。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小学教育中,却处于尴尬的现状。

第一,家长不重视。在家长的观念中,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小学科,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是基础学科,也不像体音美那样可以培养个性、发展特长,所以可有可无。

第二,学校也不大重视。在很多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由学校管理者或年龄大的、身体不好的老师担任,这还属专职,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治的老师都是兼职,特别在乡镇学校,师资短缺,更是如此。

为了加强学校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一些地方的上级教研部门在学期末质量监测时,会把道德与法治纳入统考学科之中。于是,道德与法治又成了一门被迫重视的学科。因为只要是统考,就会涉及到成绩排名,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评比。而统考,又往往是一张笔试卷说了算。为了应付统考,老师们往往是赶课,选重点,出试卷,督促学生背记。记得有一年,有个学校的老师为了应付毕业考,学期一开始就直接出试卷,讲重点,背重点。问及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他说一周两节课教材上完都吃力,怎么复习,索性就背重点算了。如此只为应试的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了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课程目标,不得不令人反思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定力

身处教育的一线,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现在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能坚持自己的教育初衷,被迫随大流,随考试指挥棒,到最后甚至偏离最初的教育思想,而把教学变得简单化、应考化、功利化。這一部分虽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一部分也是教师个人失去了教育的定力所致。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至少要具备以下三样定力。

1.要重视自己的课堂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清醒意识到自己所任教学科的重要性,要重视自己的课堂,钻研自己的课堂。切莫因为家长的不重视或学校的不重视,自己就失了教育的定力,也把道德与法治看成一门无关紧要的小学科。更不能因为不考,或是因为应考,而忽视自己学科教学应该达到的培养目标。

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良好习惯与品德形成的主学科,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承载面、涵盖面都是相当广的。只要认真研读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块六大要素十八要点,你会发现,道德与法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两大块的核心素养,体现得更为明显。就以已经在使用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不看内容,光看标题,如《别伤着自己》《让我自己来整理》《出行的学问》等,都会明白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自我管理的核心素养。而这些都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慢慢习得,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缺位,要重视自己的课堂。

2.要站在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高度看待教育的整个过程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德育主学科,课堂的教学是一个方面,课堂下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也是巩固教学成果的一个方面。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站在德育的全局视野来关注学生的行为,来审视学生是否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德育实践。德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四环节的一步步升华,“知”只是基础,“行”才是最终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课堂上讲完,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要站在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高度看待教育的整个过程,即便是课间时间或校外时间。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严于律己,严守文明礼仪,严守社会公德,为学生的文明行为以身作则。例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认识您了》,帮助一年级新生认识校园的教职员工,并教会他们礼貌招呼。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去除学生的胆怯、害羞等情绪,教师自己就必须是礼貌待人的示范者,除了学生与自己打招呼时要微笑回应,在平时与学生校内外见面时也要主动招呼,要让学生感觉到互相礼貌招呼就是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时时坚持,处处坚持,学生才会形成礼貌待人的习惯。而这,绝不仅仅是一节课就能教会的内容。

其次,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刻把握育人的契机。不管是否在自己的课堂,只要是涉及学生品德形成的,就要伸手,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一次,我去一个班上课,发现他们的教室走廊没有按时拖,特别脏。按理,这不是我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应该不关我的事,但我还是伸手管了。我问:教室走廊是谁的值日岗位?为什么没拖?没拖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明显的责任缺失的教育案例。于是,我借机就这件事教育了全班同学,让每个同学明白,有岗就有责,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责任担当,是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养之一,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一个教育的细节,才可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3.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关注天空的人

如果说现在的学生最缺少什么,那就是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几年前,我曾在六年级课堂上做了一个小调查,问我们国家主席是谁,总理是谁,有部分学生居然答不上来。现今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写拼音、认汉字,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埋在作业堆里,其次就是跑各种培训班,虽然偶尔会有些应景式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两耳不闻窗外事”,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记得以前曾看过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的作业》,一个中国孩子在四年级时随父母到了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学生,老师首先给他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中国的昨天与今天》。孩子的父亲还担心孩子完成不了,结果孩子从图书馆抱回了一摞书,几天后,打印出了一个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其后,孩子还完成了很多类似作业:《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对于二次大战,你怎么看》等。这种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应值得学习。

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学科,课堂之外发生的一切才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目光延伸到“窗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关注时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他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眼界才会更高远,才会“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一直坚持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新闻播报与评论”。每一段新闻,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都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学生来说,一个新闻,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并且这种案例不需要我们多说,主流舆论导向自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学生对新闻搜集、处理到最后完成评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有时,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对国家大事不懂。但自开设了新闻播报与评论课后,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人,不能因为他们小而看轻他们。以下是2014年课堂上几位同学的新闻播报,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近来,美国黑白种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黑人民众对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布朗一事深感不平,不停地游行示威,以示抗议。虽然我不是黑人,但我仍清楚地感受到美国本土种族歧视的严重。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为什么不能人人平等!希望这世上多涌现出像马丁·路德·金那样的民族英雄来维护自己的民族。

——六(4)班 陈子鸿

在河北冀州一处新建楼盘,一位13岁的女孩为了帮父亲讨要工钱,从高楼跳下,结果不治身亡。看了这则新闻,我很悲伤,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齡,居然为了父亲讨薪而死。我痛恨那些克扣农民工工资的建筑老板,也为小女孩的选择而可惜。遇到这种事时,我们不是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吗?

——六(5)班 李俊阳

201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7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举行了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习近平主席和一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一名少先队员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屈辱,我们不能忘记当年南京的惨烈景象,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对不起30万条生命啊!

——六(2)班 蒋宇琦

……

国家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课程,就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能做的尽管不多,但起码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承担起本课程应担负的教育责任。学生本就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人,可在现在这种应考的模式下,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国家的思考都被活生生地扼杀。如果连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都忘了教育的初衷,那教育还有何意义!

最后,我想说:老师,请坚守教育的定力,引导学生关注天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国家才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丛小杰.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2018(1).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