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下水”

2018-11-30叶圣陶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指点脑筋动笔

叶圣陶

“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老师出身于学生。当学生的时候,谁不曾练习作文?当了老师之后,或者工作上需要,或者个人有兴趣,经常动动笔的也有。但是多数老师就只教学生作文,而自己不作文了。只教而不作,能派用场的不就是学生时代得来的一点儿甘苦吗?老话说,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这点儿甘苦永久保得住吗?固然,讲语法修辞的书,讲篇章结构的书,都可以拿来参考,帮助教学。但是真要对学生练习作文起作用,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老师消化那些书而不是转述那些书,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因此,经常动动笔是大有好处的,“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

试拿改文做例子来说。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当面改可以提起笔来就改,也可以跟学生共同念文稿,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顿住,向学生提出些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了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两种办法比较起来,后一种对学生更有好处。学生经这么一点醒,本来忽略了的地方他注意了,他动脑筋了。动过脑筋之后,可能的情形有二。一是他悟出来了,原稿写得不对,说该怎么样才对。这多好啊,这个不对那个对由他自己悟出,印象当然最深刻。二是他动过脑筋还是不明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向他提问题。这时候他感到异常困惑,在这异常困惑的时候听老师的改正,也将会终身忘不了。前面说,让学生自己去考虑的办法对学生更有好处,理由就在此。现在要说的是老师要念下去就有数,哪儿该给学生点醒,哪儿该提什么样的问题给学生点醒最为有效,这并不是轻易办得了的。要不是对作文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势将无能为力。怎么达到非常熟练,具有敏感的境界呢?唯有经常动笔,勤写多作而已。

猜你喜欢

指点脑筋动笔
豆豆的指点
不要指点别人的人生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指点
毛毛雨
打扮春天
春天的雨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