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链接:多一只眼看“这一篇”

2018-11-30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董敏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师

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 董敏华

语文课程有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但真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课时基本都花在阅读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上。语文课堂的“少慢差费”现象一直存在,“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也经常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其实,这既是要求,是相关部门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要课内损失课外补;这也是实施途径,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这更是一种理念方向,“用一辈子上一节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习得语文学习的本领,在与语言文字的对话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平时的评课议课中,不时有教师说“书上是这样说的”“教参上是这样说的”,教师们说的都没错。教师们关注了作者眼中的“这一篇”,但是否与作者“情通”;关注了编者眼中的“这一篇”,是否与编者“意连”?视教材为《圣经》,视教参为“法典”,某种程度上僵化了我们的思维、狭隘了我们的视眼。

一、“我”眼中的“这一篇”——追踪本质

要想培养教师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建议在备课前摒弃任何的参考资料,回归到文本原初的状态,完全不借外力,从文本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边读边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我读不懂?甚至还可以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文本有什么问题?

裸读,特别是多遍的裸读,能让文本扎根脑海,让自己在教学中更贴近文本,不自觉地将学生带到让自己感动的文本中、语言中。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当我们从远观到近看,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形到生长经历,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语言文字将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化成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化成敬畏感动在我们心灵。我们内心接二连三地产生一种阅读需要:作者是谁?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怎样写这篇文章?……

在一遍一遍的裸读中,“这一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逐步“裸露”出来,再结合其他资料形成自己的教案,可能更能抵达文本和作者的灵魂所在,带给学生的“一滴水”也一定是丰盈、深厚、有力量的。

二、学生眼中的“这一篇”——淘金

一篇课文并不是什么都要教。虽然我们竭力提倡一课一得,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这也要抓,那也要教,什么都不肯放过。课堂一团浆糊,学生云里雾里。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简要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诗文对应是“文包诗”的一个重要的阅读方法,本文的第一句诗和第一个自然段相对应,告诉人们王维为什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原因之一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与之相对应的语句是“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以此为例,看看教者如何着眼学生,落脚学生,来组织教学的。

第一步: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该环节是教师对学情的估摸,了解学情,才知道哪些是不需要教的,哪些是要教的)

第二步:关注两个数字:15岁和两年。

1.(年龄小)15岁。

师:你几岁?

生:10岁。

师:王维15岁,大概上几年级?

学生边扳手指边数:初二。

师:也不过是个孩子。

(聊天一样,自然走进文本)

2.(时间长)两年。

师:两年,七百多天哪! 你和爸爸妈妈离开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多久?什么感觉?

(用已知铺路,唤起共鸣,激发情感体验)

15岁,多大年龄?两年时间有多长?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推己及人,建立起学生与“这一位”的联系,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文字,触摸到文章蕴含的情思,感受到王维离家的时间越长,思乡的情绪越浓。第二次读,读到“两年”的时候,学生的语速慢了,语气沉了,气息中似乎还有一种怜悯。

学生的已有认知不够,需要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异乡”“异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吗?(细心的同学从诗题中就能找到)“山东”,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两地相距1000多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走着去要走1个多月呢!(板书:画图)

(从家乡到京城长安距离有多远?学生毫无思考的支撑点,没有概念。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地名,地理位置,两地距离,文字的画面感由模糊走向清晰)

长安再怎么繁华,也不是他的家乡,所以王维在诗中说是——“异乡”;

在这里,他没有家、没有亲人,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异客”。

第三次指名读,从学生的朗读中,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那种天各一方的无奈,我们都感受到了。

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经验大致是相同的,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来选择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在具备确定性的同时又为生成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三、跳出从“这一篇”看“这一篇”——见林

“这一篇”的学习活动开展,不仅仅是就“这一篇”而“这一篇”,要关注本文在本册教材、本单元教材中有什么价值,“这一篇”与同一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有什么相通之处。

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

第一环节:看插图想象写话,发散思维,结识“留白”。

第一步:看插图写话。想想司马迁在监狱中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发愤写作的。

第二步:发散。司马迁在监狱里写《史记》的时候,仅仅只遇到这些困难吗?他还会遭遇到什么?

第三步:揭示表达方法。以上“你们所想所说”文章只字未提,作者在这里留下了相应的空白。我们称它为“留白”。

第二环节:赏画析文,文画相通,学以致用,“补白”。

第一步:欣赏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留白”的艺术效果。

第二步:从本单元《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这几篇课文,找作者的留白之处。

文章的插图处、重要的标点处、关键的字词处、理解的困惑处以及背景的迷茫处……都是留白处。

第三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处进行补白。

这幅画中,只有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但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到处都是水。这就是“留白”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美感。

而课文中的“留白”是指某些内容作者故意不写,或写得非常简单,一笔带过,从而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以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我们能挖掘出这些留白之处,进行合理地补写或续写,不仅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以文中插图为起点,认识新面孔“留白”;以名家名画为中点,感受留白之美;以补白为终点,从“学”走向“用”。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学的活动”的展开较充分,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共同的学习经验。

见树又见林,跳出“这一篇”看“这一篇”,通过“这一篇”看一单元,看一类,甚至看“这一篇”在整册教材中或者一个阶段的地位,这样设计的课堂才能提供学生更大的生成空间。

有一首歌叫《我的眼中只有你》,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笔者想说:我的眼中不能只有你。多一只眼睛看“这一篇”,语文教师要当好媒人,帮助学生建立与“这一篇”的链接。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三位一体,作者、读者、编者情通意连,帮助学生建立与“这一篇”的链接,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更具生长性。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