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2018-11-30王晶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

教书育人 2018年19期
关键词:仁学远大理想教育资源

王晶 (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的学说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封建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选择了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名人并对其进行排列名次,孔子被排在第五位。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仁”,以至后人把孔子思想概括为“仁学”,具体体现为:以血缘为基础的“仁”,以修身为目标的“仁”,以品格为导向的“仁”,以和谐为追求的“仁”,以仁爱为核心的“仁”。“孝、忠、信”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基石,“修己安人”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目标,“真、善、美”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精髓,“尚中贵和”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追求,“仁爱”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核心。“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积极有为的人性论、礼制论,属于价值观教育的范畴。孔子通过“仁学”在教育领域里致力于塑造理想的人格,致力于培养人才。“仁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许多方面仍然应该被我国当代教育所重视。从“仁学”视角来审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现实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要求。做好这件事,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中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生理上的变化而引发的极不稳定的情绪表现,好奇心特别强,冒险精神十足。对父母的教诲、教师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持有一种嘲讽的态度,追求刺激的生活。他们对于一些违法和非法行为却有着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容忍或者包容的态度,有时甚至单独或者合伙加入一些非法组织,参与一些非法活动,满足自己的冒险心理,显示自己的“英雄形象”。

与此同时,社会上不良负面影响导致个人主义、个人中心的思想横行其道,污蚀中学生的美好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青少年学生如何区分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耻辱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混淆。因此,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是“私”当头,一切从个人出发,很少有国家、民族大局观念。

道德认识和行为相背离。中学生虽然有较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偏差,有时出现知而不行、知却只要求他人行等不良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为了获得高分而作弊、撒谎等与诚信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在中学生中比较常见。

三、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学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价值观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一个先进的民族必须有先进的民族价值观资源,“仁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价值观教育资源。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提倡国家民众利益至高,道德信念至尊。对忧乐的信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荣辱,以“任重而道远”自我鞭策,视为国立功为人生的最大荣耀和人生的最高价值;对生死,把崇尚道义与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视为道德节操的至高境界。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通过传授价值观教育资源,使中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产生社会认同;而社会国家通过传播优秀的价值观教育资源,通过公认的价值体系凝聚社会成员和塑造国民素养,使民众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并将内化的价值观外化为行为实践。

1.树立远大理想,坚持自我批评

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使个体的内在价值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准则,从内在的视角分析,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不动摇是价值观内化的基础,同时坚持自我信念并恪守自我实践是第一要义。个人的坚定信仰和不懈的主观努力决定了理想的实现与否,树立远大理想不动摇是具有精神性和内在性的,外在性的和强制性的约束也只能通过内在的坚定信念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自我批评强调的是在处理矛盾时注重自我省察,通过自我反思和批评来判定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正确的就坚持,不正确的要敢于认真对待错误和自我批评,这是进行全面的自我教育的方法。中学生需要树立有理想、有抱负的正确价值观,然而由于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复杂事物面前容易价值混淆,因此,树立远大理想,坚持自我批评的价值观教育方法能够促进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化。树立远大理想能够促进中学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求实、进取创新。坚持自我批评能够促进中学生以社会规范进行自我省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自我批评具有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促进中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监督和积极地进行自我思想分析,促进价值观教育的内化。

2.学习与思考并重,做到言行统一

“思学”即独思性学习,是观人自省和见事明理的治学方法。“仁学”的“思学”方法注重在人情世故中锻炼品性,在世事情理中洞明事理,在现实生活中求贤弃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思”与“学”的内在辩证关系。感性知识必须经过理性思考才能内化为自我价值,才能转化到外在言行举止。思想与言行统一是知行统一的行为实践和言行一致的集中表达,是检验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标准。价值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赖于实践的检验和证明,价值内化成于内而行于外。“学习与思考并重,思想与言行统一”主张教育学生在面对人情和世事时进行以修己德行为目标的思考和践行自我改造的行为,这是“仁学”教育方法的基本线路。“学习与思考并重”要求学生认识事物时具备自我分辨的能力,正确处理“思”与“学”的关系。“思想与言行统一”要求学生把教育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继续提升,在自我扬弃的选择中不断进步。“学习与思考并重,思想与言行统一”着重于“行”,值得当代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和借鉴。现代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因此学生在认真接受价值观教育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有利于推动价值观教育的践行。

3.树立学习典范,结交贤友

孔子在学习中非常重视“树立学习典范”的示范作用,孔子的学生评价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名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孔子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集中阐释。从教育方法的视角分析,“树立学习典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教师的“树立学习典范”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基础,而教师崇高的威信是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学到多于课程内容的知识。“结交贤友”强调的是学生要会交朋友,择贤者而交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同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仁交朋友能够取得修养和学识的进步,同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着重强调了选择良友的重要性。“树立学习典范,结交贤友”注重的是培养中学生身边的贤能环境,能够为中学生培养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改过迁善

“运用表扬批评结合的教育方法”将表扬和批评视为统一的体系,过于表扬容易引起骄傲自满,过于批评容易造成自卑自贬,正确适度地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教育方法才能够保证教育的正常实现。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在切实了解学生实际状况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表扬和批评的教育方法,以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风纪风貌。“改过迁善”强调正确处理过失与改进的关系,是把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作为“改过迁善”的过程。“改过迁善”的教育方法强调在处理过失和改过时应该更加重视改过的过程,强调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敢于面对自我而不应该掩饰自己的错误,敢于将“迁善”的思想落实到言行举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勿惮改”。另外,“改过迁善”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反对主观偏见而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学生在实践中有过失存在必然性,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以及如何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改过迁善”关于如何对待和改正错误的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改过迁善”的教育方法能够保障价值观教育的实现。

[1]金良年.论语译注前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3]胡秋琴、沈慧虹.从孔子谈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杨禄清.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策略浅谈[J].教育教学研究,2016(13).

猜你喜欢

仁学远大理想教育资源
兄弟草原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习近平论远大理想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大变动社会与仁学的智慧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青春须早为 岂能儿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