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2016-12-13边萃薛婧婧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理性理念

边萃++薛婧婧

摘   要: 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思想先驱,二人美学思想对中西方美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就二人美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对美的根源和本质的探讨以及在审美和文艺心理活动中情感因素的突出地位及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客观地评价他们在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科学地促进中西美学的融合,更好地推进现代美学建设。

关键词:仁学;理念;审美情感;理性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243-0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开山鼻祖,柏拉图(前427-前347年)作为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样以其美学思想被视为西方美学的开拓者。二人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分别为中西方美学传统的形成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要探究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特点和差异,就必须从研究这两位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特点入手。

一、孔子和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便是仁学。仁学是孔子的一种道德哲学,所谓“仁者爱人”,孔子赋予“仁”的含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指亲善互爱的待人方式,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恢复西周时期自上而下的礼法制度,其目的虽为维护奴隶制宗法制度,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也具有普遍的人民性,表现出对人民的重视和爱护,充分反映出人本主义色彩在春秋末期的体现。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理念论。理念论是柏拉图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所谓“理念”,是指一种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宇宙中普遍永恒的原理大法。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就理念,理念是第一性的,是恒定不变的唯一真实,我们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是源自理念世界而产生的摹本,是第二性的。这种理论完全颠倒了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另外,其理念论与宗教神学有着共同的认识根源,如柏拉图在探讨美的来源的问题上就属于神秘主义或半神秘主义,他似乎认为,真正的美是神灵赐予的,“神对于诗人们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用他们做代言人,正因为要使听众知道,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词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

如果说,孔子的美学思想由于与其仁学相联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感性实践和道德伦理特色,那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则由于与其理念论相结合,因而具有深厚的理性思辨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两种思想体系差别在美学思想上的烙印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探讨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上,孔子和柏拉图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途径,并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自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以来,美的本质问题就成了美学中最深奥、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也是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学者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因此,基于理念论,柏拉图提出,感性具体事物的美是相对的,是不真实的,而美的理念才是真实存在并且永恒不变的。柏拉图说:“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由此可见,“美本身”或“美的理念”是先于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且决定着具体事物的美的,是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究竟是什么,这里,柏拉图其实是忽视了实体与属性之间的根本区别。

孔子则从其仁学出发,把美与人的感性实践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对于美学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既与当时社会的政治、伦理和人生理想紧密相关,也是组成早期人类思想整体的重要内容。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所强调的,就是美与善的一致与和谐。与此同时,孔子也充分肯定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本身的美,把美同艺术的特征和感性形式联系在一起。值得肯定的是,孔子强调了“美”与“善”分别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内容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因此,他既看到了美与善之间的和谐与一致,又能够认识到美与善属于不同范畴,这是对春秋前美善同义的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无疑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飞跃。

孔子论美,重在美与人的社会伦理实践的联系,强调美与善的相互统一。这不仅与柏拉图否定现实世界美的真实性的观点完全不同,而且也与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的美即是真的思想大相径庭。

三、在对美感的认识上,孔子和柏拉图都注意到审美和文艺心理活动中情感因素的突出地位及其特点,但两人对审美情感的作用及其与理性的关系却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

柏拉图对审美和艺术的情感特点及作用的分析主要是以其建立在理念论基础上的伦理学说为依据的。柏拉图的伦理学说是抬高理性、贬低情欲的。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感(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和地位。理性居于统率地位,其功能是发号施令,指挥灵魂的其他部分。意志则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情欲。情欲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真正的德或最高的德须以理性为基础,而情欲则是人性中的无理性和低劣部分,它应当受到理性的控制。可是,柏拉图在考察和分析审美和文艺心理活动时,却认为审美和艺术的情感作用是排斥理性,不受理性控制的,因而也就不符合他的伦理学说。

孔子在评价诗、乐时,曾提及审美和文艺心理活动中情感因素的突出特点。《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有关孔子谈论诗歌对人的陶冶作用的语段:“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美学角度分析,孔子认为,诗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兴、观、群、怨”这四个方面,即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学得讽刺方法,言简意赅地概括出了诗歌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心理特点。而在四个方面中,孔子把“兴”摆在“兴、观、群、怨”的首位,不难看出他对于艺术审美的情感作用、情感特点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孔子并没有忽视情感活动与认识活动和理性作用的关系,而是在考察美感心理特点的时候,将艺术欣赏、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和认识、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进行分析探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对二人美学思想的比较之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审辩他们各自的合理优越之处和欠缺不足之处,可以更客观地评价他们在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譬如,柏拉图强调美的本质和普遍性而将其与美的具体事物相区别,重视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研究;孔子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情感特点以及情与理的和谐统一,重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等等,都是他们各自对人类美学思想宝库的独特贡献。如果我们能通过孔子和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比较,正确地评价和吸纳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在中西美学的融合中推进科学的现代美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柏拉图(古希腊).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理性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用心处事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