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空气?水

2018-11-28刘欣宜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光影笔墨中国画

刘欣宜

摘 要:田黎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阳光·空气·水——田黎明中国画作品集》是其代表作品集之一。田老师的作品中充满着隽永的诗意,他善于运用中国画的笔墨去捕捉光影,其清淡朴素的设色下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主要从两幅作品入手去分析其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关键词:中国画 笔墨 光影

《阳光·空气·水——田黎明中国画作品集》作品集里面,以高士为题材的作品包括一系列册页以及《群贤毕至 俯仰天地》。下文将主要分析《群贤毕至 俯仰天地》。

从作品名字来谈。“群贤毕至”出自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画面中的六人似乎代表了天下贤士能人的形象。他们高大的形体或站或坐于山石树木之间,面容安稳祥和、正直坦荡。这种情感态度透过画面传达给我们,也呼应了作品题目的后半句“俯仰天地”。“俯仰天地”出自《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为做人光明磊落,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也是画家想传达的精神之一。田黎明老师并未为对高士的形象做过多的描绘,也未使用某一具体的人物形象,画面中的人物更像是一种程式。每个人各自的姿态略有不同,都是古代文人的形象,更是如出一辙,给人一种看透世间万物,但仍是清明的状态。人物面向观者坦白而立,未有一丝扭捏,也未有一丝自满,当真对的起“无愧”二字。程式化的人物似纪念碑一般,稳稳地伫立于山石之间,似乎更能传达出他们高洁的品质如山石般稳固。

画面中,人的体积被有意识的夸大,与山石树木等高。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起源中,也曾有过“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期,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但是两幅作品所表现的艺术目的是截然相反的,顾恺之的作品是为了突出人物及故事情节,山水仅作为背景来出现。而这幅作品则可以被看为是人物形象与山水形象完整的融合,人物与山石相呼应,呈带状分布,通过运用和谐的颜色把二者在画面上统一起来,最终达到一种人物伫立于山石间浑然一体的效果。山水与人物融合的表现是与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语境脱离不开的。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脱离,从前古人在山水中体验到的乐趣已被现代的工业科技发展的产物逐步替代,山水所代表的文人情趣更多的只存留在作品当中。当画面中的人物与山石树木和谐自由而成为一个整体时,不由得让我们去思考自己目前的存活方式,内心的诗意是否也在这工业化的巨潮中迷失。

从整幅作品的直观感受来说,笔者第一感觉便是“清淡且缥缈”。作品以淡设色为主,以大块的淡色团去塑造形体。就像莫兰迪的高级灰色系一样,没有重色,也没有烟火气息。而“缥缈”的感觉来自于光的运用,有人说田老师作品中的用光来自于印象派的影响[1],我觉得并不完全如此。田黎明老师作品中的光不是自然界的光线,更像是照片过度曝光的效果,也像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国的表现。显然,这些斑驳的光影是来自于作者的心灵,田老师自己曾说,他在游泳时“发现了水中的光斑和逆光下的物体的‘影像”,由此触动了新的表现欲望。他在水滴与墨点晕化时呈现出的斑点中又发现了用水墨技法表达光感的可能性,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2]这种实验也无疑是新颖的,成功与否,还需要时间的继续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并不认为人物是画面的主体,画面的主体应是人物与山水在一起相互交融的关系所形成的意境。画中的人物与观看者似乎有一种交流,这种交流里面有着质问与不安。似乎古人所信奉的理念,推崇的观念,在现今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童年系列同属《阳光·空气·水——田黎明中国画作品集》。在田老师的笔下,客观物象的描写让位于主观情绪的抒发,这种抒发不是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是一种内敛情感的抒发,所有的情绪隐藏在强烈的光影所造成溟濛之中,隐藏在画面中的每个人物之中。

比起上一幅作品中统一的文人形象,《童年之三》的人物主体显得更贴近现实生活,每个孩童的个性特征都有所不同,他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衣物,不同的发型,人物动作也更加稚拙符合孩童。画面中人物主要呈三组分布,右边四人为一组,水中二人为一组,远景一坐一站的为一组。第一组人物与树木相互相,垂直的站立,或侧或正,或环臂或抱头,或单臂环树面向画外。第二组水中的人物较有动感,动作幅度较大,在池水的掩映下身体轮廓稍显模糊。且处于树木阴影下水中的男孩呈现出一种蓝色,这种蓝色让人压抑,池水像一张蓝色的透明保鲜膜把他们罩在下面,仿佛孩童置身于水中忘记呼吸。处于画面远景的两个人物,动态更显放松。一人双腿交叉,左手支撑在花坛上,另一人则以放松的姿势坐于地面上,画面越往后越显得轻松,越贴近儿童的气息。

童年系列共三张作品,文章篇幅有限,只选择了这个系列第三张。这一张距离童年之一的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相对于系列一来说,这张作品孩童的人数明显增多,構图也发生了变化,作品的气氛略有压抑。整个画面的场景处于一种高度曝光之中。白炽灯似的光源下,这个场景似乎静止了,孩童的声音随之消失。所有的人物望向画面与观者有着视线的互动,你在看画的同时,他们也在打量着你。这种打量并不舒服。在这幅作品中,观者反而成为被打探的人,这种视线穿破池水,穿破光线,穿破次元空间的落在你身上。

在画面中,作者舍弃了情节的描写,孩童天真疑惑的神态通过极淡的色彩表现出来。这种色彩存在于田老师这一系列的作品集之中,这种极淡不显轻薄又有一定厚重感的颜色可以证明田黎明老师对国画材料的熟练掌握。系列作品中同样存在打动人心的表现手法还有田老师对光的运用,通过这种朦胧高光过度的光线去塑造一个个与现实相关却又与现实相远的理想乌托邦。田老师无疑是当代有自己独特创造力的画家之一,在保持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同时,他对国画的淡色的运用也是拓宽了国画的表现语言,给予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郎绍君:《试探田黎明的水墨画》,《美术》,2008年第5期。

[2] 毛时安:《透过雾气看——关于田黎明绘》,《美术文献》,2015年05期

猜你喜欢

光影笔墨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光影
光影
书画名人汇
光影之下
笔墨厨神
光影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