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与喜剧的融合碰撞

2018-11-28周祥东康卓凡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徐峥现实主义

周祥东 康卓凡

摘 要: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火爆国内电影市场。究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融入了喜剧元素、并结合演员的表演突破和制作方的工匠精神,三者熔铸成一部交响乐章。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 现实主义 徐峥

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后首日破3亿大关、首周票房更是突破11.7亿,在票房数据的辉煌之外,广大民众更是看到了面对高价药品时自身的慌张无措。《我不是药神》把真实的社会事件当内核,以喜剧片的形式为外核,用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高品质的情感故事。观众更是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内,面对中国抗癌药价格过高的社会问题,找到了自身的痛点,从而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现象级”作品,人民网、光明网、中国艺术报等权威媒体多次发声赞扬影片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我不是药神》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一份涌动的希望。影片适应了时代与社会的思想需要、找到了适合大众审美的情感痛点,最终赢得了它的商业价值,实现了影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价值。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所言:“《药神》开掘现实的勇气和类型优化的智慧确为当下国产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 [1]

一、徐峥“演员”身份的回归

《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让徐峥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一次的回归,让观众看到了徐峥在艺术上的新生与毁灭。回瞻徐峥的艺术道路,从《春光灿烂猪八戒》到《泰囧》《港囧》,徐峥一直以喜剧演员的形象徘徊在“艺术”的窄门之外,他对票房的贡献可圈可点,但是在艺术上的贡献却貌似些许匮乏。而《药神》中的徐峥则一反常态,观众没有看到他刻意追求喜剧的表演,相反看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层透视。

影片的开端,由徐峥饰演的程勇以造型邋遢、生活贫困、靠着卖神油过日子的底层人物浮现在观众面前。在接触白血病人后,徐峥完成了从白血病人身上谋求“暴利”到无私帮助白血病人的转变。在面对人的生命这样一个巨大而斑驳命题的时候,徐峥饰演的程勇辗转在人性与金钱的枷锁之中,以不留一丝痕迹的表演风格完成了观众对他的理解:在影片结束之后,程勇最开始所贩卖的药品高于进价四倍被人悄然遗忘,大众铭记的,仅仅是他最后的无私与奉献。可以说,徐峥跨越了固有风格的栏杆,实现了演技上的升华和对自我的突破,将白血病人对药品岌岌可危的期盼演绎的入木三分。

二、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巅峰之作”

韦勒克说:“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代性概念,是一个不断调整的概念,是一种理想的典型,它可能并不能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得到彻底的实现,而在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中又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的特征,过去时代的遗留,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各种独具的特点结合起来。”[2]

翻阅中国影视艺术的纵深画卷,不难发现,从中国第一代导演开始,现实主义电影就已经开始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存在。以《渔光曲》《神女》为代表的左翼电影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个高峰。新中国的成立后,“十七年”间,涌现了一批以反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主义电影,如《内蒙人民的胜利》《女篮五号》《牛局长到来之前》等更是成为了当时电影的主流存在,它们塑造着国家与民族的形象,承载着深邃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内涵。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四、五、六代导演同时发力,又使现实主义电影迎来一个春天,尤其是以贾樟柯为代表的一批导演,以其实景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嘈杂的背景声,表现出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致敬、对理性对文明的渴望与呼唤。自新时代以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还未曾出现一部令人举手称赞的作品。作为“巅峰之作”《我不是药神》将真实事件加以改编,再以当代大众所喜爱的喜剧形式加以对沉重题材的“掩饰”。既保留了影片的艺术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觀众的观影欲望。《我不是药神》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电影商业化、娱乐化的语境下,在商业金钱与文化艺术的相互博弈中,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样本:在现实主义与喜剧相结合的道路上实现了完美突破。

三、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突然感受到一股喜悦之气,在影视投资者为了金钱的回报几近癫狂之时,制片方却能用“工匠精神”来对影片进行精细化打磨,将人文关怀埋藏在深层次的电影叙事中。首先,对于剧本的精致打磨,其作品题材取于现实事件,话题极其敏感,编剧将其改变成一个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融入进中国传统哲学的性善论,如程勇在经历了好友吕受益的死亡后,他内心深处被金钱所逐步吞噬的善,便被激发出来,通过贴钱给白血病人买药,原为影片万恶之源的金钱,成为了一个救赎的载体,完成了自我与大众的救赎;其次,是演员对人物的塑造。尤其是王传君为了找寻人物病后的虚弱感,彻夜不眠、鸠形鹄面,体现了其作为一个演员的匠人精神;最后,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橘子,更体现了导演的精益求精。橘子,是吕受益每日补充维生素C的需要,将其随身携带,展现出吕受益的强烈求生欲望。正因整个摄制组对于作品每一个环节的绝不妥协,才创作出来一个百看不厌的“经典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文艺工作者想要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人民的欢乐,忧患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在《我不是药神》这样一部 “现象级”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大获成功之后,徐峥说到“在拍电影上,我觉得我还算年轻,在过程当中,有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寻找初心和热情的源泉。”如何能维持市场、艺术、思想三者平衡,是当下电影工业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避免说教式的宣传片。现实主义电影应作为主流,肩负起中国电影繁荣的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电影及观众带来震撼与惊喜。

参考文献:

[1] 饶曙光.现实底色与类型策略——评《我不是药神》[J].当代电影,2018(08):21-23.

[2] 伟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原,余微,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241

作者简介:周祥东,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影像研究。

康卓凡,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石家庄第六中学高三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影视批评。

猜你喜欢

我不是药神徐峥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徐峥:理财不““囧”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
那些年,追逐爱情的女汉子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