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五保户供养方式对心理的影响

2018-11-28邬君芳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五保户心理影响

邬君芳

【摘 要】研究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方式对农村五保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筛选出规范可行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案,给今后农村五保老人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雅安市雨城区农村五保户的调查,对比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不同的供养方式,采用SCL-90量表对雨城区部分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和分散供养五保户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同时以部分农村普通老人为对照组。提出对农村五保户心理健康的相关措施办法,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新的思路,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

【关键词】五保户;供养方式;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雨城区农村五保户数量逐年减少,政府对五保户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人均500元/月的标准,达到雨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3419元/年)的45%,比人均3300元/年的贫困线高出2700元,根据经济增长6.5%的预期,五保户将在2020年与其他群体一道达到同步小康,共同迈向下一个两步走目标。但是,国内外许多研究认为,老年人普遍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1-6],五保户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其精神文化和心理感受是否同步跟上,值得探讨。按照课题设计要求,我们对雨城区农村的300位普通老人、集中供养五保户和分散供养五保户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五保户不同供养方式对心理和精神的影响。

一、背景和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老有所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不断深化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提出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预。可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高度重视。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按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老龄人口居住、生活、医疗、心理等一系列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愉快健康地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在这众多的老龄人口中,农村五保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五保户生活质量的好坏,关系到2020年全体国民能否一个不拉地同步进入小康,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关系到能否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和谐;关系到能否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方式对心理影响”的调研,力求通过对农村五保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帮助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对五保户心理健康的重视,在不断提高五保户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重视五保户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专业辅导、组织关爱、亲情慰藉、情趣培养、志愿服务等综合施策改善和提升五保户的心理承受力,緩解五保户的心理压力,让五保户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得、老有所乐,度过一个和谐幸福的晚年。

二、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农村五保户来说,吃饱、穿暖甚至吃好、穿好已经不再是奢求,更进一步追求文化、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成为必然,因此,五保户心理健康保障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突显出来。经调查,截止2017年底,雅安市雨城区共有五保户701名,患有精神疾病的28人。其中,集中供养的有149人,分别是47人在福兴敬老院、37人在鹤寿敬老院、40人在福寿敬老院、25人在和龙敬老院等4所敬老院集中供养,552人分散供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供养方式对五保户心理问题的影响,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雨城区部分集中供养五保户和分散供养五保户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考虑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无常模参考,同时以部分农村普通老人为对照组,对比研究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不同的供养方式对五保户心理的影响,以问题为导向,筛选出规范可行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案,为农村五保户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

我们分三个组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300份,三种老人各100份,A组为分散供养五保户,B组为集中供养五保户,C组为普通农村老人,年龄均在60岁—85岁之间,性别均为男性。通过对量表的分析,五保户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其中分散供养五保户尤为明显。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居住和供养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集中供养五保户,B组为分散供养五保户,C组为普通农村老人。

1.1.1 A组集中供养五保户对象为入住区政府统一修建的敬老院的五保户,即雨城区的和龙敬老院、鹤寿敬老院、福寿敬老院和福兴敬老院,共发放问卷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被调查者均为男性,身体基本健康,生活自理,能合作回答,受教育程度均为小学以下,职业为农民。

1.1.2 B组分散供养五保户对象为居住在自己家中,定期领取政府发放钱物的五保户,涉及雨城区14个乡镇,共发放问卷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被调查者均为男性,身体情况各异,生活能自理,沟通后能合作回答,受教育程度均为小学以下,职业为农民。

1.1.3 C组分散供养五保户对象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涉及雨城区14个乡镇,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被调查者均为男性,身体基本健康,生活自理,能合作回答问题,受教育程度均为小学以下,职业为农民。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照三种类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人员经过培训后,按照1人1户的方式入户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为基本信息、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7]。SCL—90包括9个主要症状维度,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计90个项目,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总分90—450分,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8]。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普通农村老人与不同供养方式的五保户相比较可看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在普通农村老人与不同供养方式五保户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农村老人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维度分值均好于分散供养五保老人(见表1);而集中供养五保户除人际关系、敌对、偏执3项因子外,其它维度分值好于普通农村老人(见表2)。据此可知,集中供养五保户的心理状况普遍好于分散供养五保户,甚至好于普通农村老人的心理状况。

显然,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心理承受力和抗压力更强,心理和精神更健康。

3 分析讨论。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情况,结合入户走访观察和了解,可对分散供养五保户得出如下分析:

3.1 心理问题突出。可从表一中看出,以C组为参照,A组的分值全部明显高于B组分值,说明A组存在相对较重的心理问题。从走访的情况来看,分散供养的五保户长期独门单户居住,在与人交流时,有自卑、胆小、畏首畏尾等表现,也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迷的表现。在同附近邻里的交流中得知,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大多数被评价为不合群、性格古怪和性情偏执,听不进别人的劝阻。

3.2 思维能力衰退。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因自卑、性格等原因与周围邻居交流较少,已经形成一定的交流障碍。与人交流不畅,语言表达退化迹象个别较为突出,听力、视力下降快,记忆力、判断力显著减弱,思维能力呈现全面衰退的迹象。

3.3 孤独寂寞感强烈。与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和普通农村老人相比,分散供养的五保户时常出现失眠状况,经常有入眠难,睡眠时间短、多梦等睡眠障碍,由于休息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造成精神状态不佳,心累心烦、孤单、忧伤、迷茫、痛苦、无聊等负面情绪,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希望,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过艰难度日。

3.4 躯体疾病相对较多。国内有研究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关系不大,仅在躯体化因子上有所反映[11.12]。本研究发现躯体化严重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与上述报告一致。因精神的抑郁和焦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不同程度地有头痛、遗忘、头晕或疼痛等躯体疾病,而居住于敬老院的集中供养五保户,因心理压力小,起居饮食规律,医疗有保障,躯体疾病较少,精神面貌较佳。

综上,可知从总体上看,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比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他类似的研究也表明了同样的看法[4-6、9、10]。就本研究而言,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精神和心理状况远好于分散供养的五保户,集中供养五保户有利于五保户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三、原因及剖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集中供养五保户的心理状况好于分散供养五保户,造成分散供养五保户心理和精神缺失的原因,我们从三个层面简单探究和剖析。

(一)立法层面: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加快,依法治国成为共识,但是立法方面仍然存在不完善的空白点。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中,缺少对五保户心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总体上来看,《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及各省、市制订的实施办法,均是物质导向型的法规和制度,对于加强五保户的全面支持和保障缺少刚性要求,应尽快完善。

(二)政策层面:各省、市、县出台的关于五保户的相关实施意见和办法,几乎没有对五保户心理救助、支持的内容和规定,使基层无法实施,实施上无相关政策依据,精神心理及文化救助缺少落地落实的可行办法。

(三)实践层面:五保户的心理抚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但囿于现实情况目前停滞不前。一是社会不关注,对于五保户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抚慰,社会各界均未重视,看重于物质的帮扶,NGO等中介组织的社会力量动员不足,投入不够;二是部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保障五保户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对于精神文化和心理需求投入不足;三是基层机构服务意识不足,基层政府、村组和敬老院等组织对五保户的信息和资料收集不全,缺少针对心理工作的标准化信息整理程序,对五保户的帮扶和救助工作内容单一,以基本生活保障为主,无精神文化和心理咨询等内容。

四、对策和建议

五保户是弱势群众,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关心,各级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五保户,尤其是分散供养五保户的心理慰藉。从执政者的党委政府来说,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制,促进五保户人群的身心健康。一是完善立法和政策机制,把精神心理纳入其中;二是充实敬老、民政等服务组织的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相关服务;三是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把精神文化內容作为上级考核下级的重要项目,让心理抚慰机制真正落地落实,产生效果。而且要对不同的五保人群制订不同的办法和措施,个性化地开展工作。

(一)对集中供养的五保户采取以下措施:

①双向探视。动员亲属定期入院看望,五保户定期出院探亲;

②夕阳暖心。国内外许多研究认为[13、14],丧偶对人的精神打击最大,因此,要鼓励五保户在敬老院内部或附近寻找合适的配偶,消除孤独、寂寞感[15];

③丰富生活。院内外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形成和谐、团结、暖心的氛围,让五保户有归属感;

④心理疏导。成立心理咨询室,多形式和渠道配备心理咨询师;

⑤集体劳动。组织五保户参与力所能及的集体劳动,如可在院内开展种菜、卫生责任区、养殖等集体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相互交流。

(二)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采取以下措施:

①集中供养。各级政府尽量创造条件实行集中供养,减少分散供养的数量,让五保户不为吃穿病发愁;

②心理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发挥心理抚慰作用,中介组织可以入户上门,开展分散供养五保户的心理健康咨询,还能帮助分散供养五保户开展卫生清扫、理发、剪指甲、送对联、读书等方式,以各种方式关心关爱他们;

③宣传教育。基层组织持续加强对周边邻里村民的教育、宣传和引导,平等对待和关爱五保户,消除心理隔阂,共享发展成果;

④夕阳暖心。为五保户寻找老伴,减少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其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15];

⑤社会参与。基层组织定期组织五保户参加村组义务劳动、进孤儿院等,加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和时间,了解社会,促进与社会的交流,保证其心智与社会同步正常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已经绘就,五保户尤其是分散供养五保户共享发展成果,只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对五保户进行集中供养,做到全覆盖不遗漏,就能破解五保户的心理之困。

参考文献

唐峥华.南宁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00—101.

杨学军,宋明学,洪炜.北京市东城区离退休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58—260.

郭沈昌,赖小林,郭沈亮.84名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6):347.

周建初,黄素珍.老年精神卫生及相关因素的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3—66.

孟琛,汤哲.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J].老年学杂志,2002;20(2):16—17.

黄希庭,陈传锋,余华.老年人自我概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4):222—225.

赵科,谭小林,文晏,曹国兴,张代江,李远.重庆市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9月第11卷第18期,2513-2515.

李敏,郭继志,贾君杰,朱宇航,胡善菊,庄立辉,董毅,罗盛.山东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October 2016,V01.32,No.10,888-891.

薛兴邦,张维宝,俞剑平等.社区老人幸福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34—35.

何流芳.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18(2):7—8.

杨彦春.老人幸福度与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1):9—12.

傅素芬,陈树林,骆宏.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69—171.

梅锦荣.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253—255.

Gallagher DF,Thompson LW,James A.Peterson,psycho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adaptation to bereavement in the elderly[J].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1989;14(2):81—82.

邱蓮.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年 8月第23卷,517-518.

猜你喜欢

五保户心理影响
领救济金的镇干部
农村五保户遗产继承权公证探析
浅析农村“五保户”供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龙湾镇举办医疗扶贫暖人心活动
浅谈焦虑对高考体育加试考生的心理影响及状态调节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家庭临终关怀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