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林拳的起源及其发展概述

2018-11-28董国兴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1期
关键词:拳术拳法少林寺

文/董国兴

常言道:“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确,少林武术已然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饮誉天下了。“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今日少林弟子已遍布全球,少林功夫也已经风靡海内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访问团体亲临、拜会。由此可知,少林功夫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功夫的一种,进一步来说,少林功夫已经上升为具有民族性质的符号,是对民族文化的延承,是与海内外交流的有力媒介。

少林拳,因唐初嵩山少林寺僧徒练习这种拳术而得名,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中国拳术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其演练风格特点为:古朴实用,刚劲有力,拳禅一体,刚柔相济,硬打快攻,先发制人。少林拳手法要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眼法要求;头随势转,眼到手到,以目注目,审敌度势。身法要求:定势中正,进退协调,起落自然,变化灵活。步法要求;轻灵敏捷,沉实稳固。

一、少林拳独特之处——佛教武术

在此谈及少林拳的独特之处,除了其独特的演练风格外,更值得一提的即为少林拳具有佛教武术的根源,深受禅宗教义的影响。

1.佛性在心中

《坛经》中说:“自性含万法。”自己性中就包含万物,就连“三世诸佛,七十二部经”也都在人性中。又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还说只要去掉迷妄,使内外透明,那么就可以从自性中见到万法,甚至连佛性都包含在自己心中。少林武术同样重视心性修炼。在《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记载,清末南方武术名家李镜源曾求教于陕西三原寺某僧,僧告以三条心要: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欲学技击先学调息;欲学技击必须勘破生死关。心意的锻炼,贯穿于少林拳术的招式动作中,近代少林寺住持妙兴的性功罗汉拳诀云:“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以发于性灵为拳术宗本。

2.顿悟成佛法

禅宗认为人性本来是清静的,由于妄念像云一样覆盖了本性,所以变得愚蠢。怎么办才会变得聪明起来呢?就是要从佛子心中“顿现”真如本性,那就是觉悟就会聪明的。少林拳以此来指导,则招式、拳套统统去掉,而专注于功法的修炼。其实,练武与禅修一样,“岂在坐也”?又岂在站也?太执着于形式、行为,都是错。只有依从这一点来看,王芗斋创立的脱胎于传统形意拳基础,集传统诸家武术包括少林派之精髓,结合王先生自己习武四十年之领悟,而创编的“大成拳”,就是将禅学运用于武术中的典范。常行、立、坐、卧,都不离拳,所谓“拳拳服膺”,才是真正的旨归。

3.众生是佛

不同于佛教的其他宗派,禅宗说人人可以成佛,所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就大开佛门,来者不拒。而且成佛的方法也极其简便,什么也不要,只要有觉悟。“一悟即到佛地”,“自性悟,众生即佛”,于是大大提高了人们皈依佛教、修炼成佛的信心。吸引了大批人来信奉它,禅宗日后成为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少林武术由于受此禅风影响,同样广收门徒,传播武功。既然武术是普及佛法的一种手段,那么何不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呢?思想上不保守,观念上能革命,也就难怪少林武术能飞速发展起来了。少林寺历史上有几次因遭到焚毁,这是少林寺的几次大灾难,但在客观上却致使大量少林寺僧蔓延南北,散居四方。而少林武术,也因此传遍天下。于是“天下功夫出少林”的传闻不胫而走。

二、少林拳的起源与发展

1.少林拳的起源

少林拳源于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一般把在少林寺练的拳法都称为少林拳,但究其渊源,实为“少林寺拳法”的简称。它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博采各种武艺之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拳派;它是少林寺僧众、民间武师、军中将士等数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佛门以清净为本,僧人以慈悲为怀。作为禅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为什么却素以武功为人敬仰,流传千古,闻名于世呢?这还得从头谈起。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9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等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南北朝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需要,要求少林武功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实行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辣。每日晨光曦微,寺憎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季不断,苦练武艺。隋唐之际,少林武功,已享盛名。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喜爱拳术,而且不少拳法是他创造的,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到了金末元初之际,少林拳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高僧福居特邀二十八家的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两年,传授拳法。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寺憎,通过博采百家精华,发展少林武功。

明代以来,少林寺演武之风极盛。凡来少林寺者,都要以观武作为游此古寺的高潮或结束。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并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

2.少林拳的发展

据各种文献记载,早在隋文帝时,少林寺内的下层僧人就已经把民间武艺带入寺内习练并互相传教。隋末,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寺庙的安全,组建了护院武僧队进行专门训练。

唐初,少林寺昙宗、志操、惠玚等13位僧人应李世民之召,参与征讨王世充。众僧兵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逼降了王世充,立了战功。李世民当了唐朝皇帝后,论功行赏,封官赐爵,扩建寺院,封昙宗为大将军,准许少林寺立兵练武。其后,少林寺武僧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严格训练。除了习练拳术器械之外,还加强气功、轻功、马战、步战的研练,并经常受朝庭调遣,参与征战。由于严格训练和南征北战,客观上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

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少林寺以月空为首的30多名武僧应召出征,用鲜血和生命为少林寺谱写了光荣的篇章。当时的少林武技偏重于棍术,棍法已达较高境地,而拳法还不完善,到了明末后期,重点转入习拳。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武术大发展时期。少林寺附近的民众练武之风兴盛,很多拳种流入寺内,少林寺也逐步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它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集武术精华于少林,少林武术得到了发扬光大,广为流传。

清雍正年间,朝庭禁止民间习武,但也没能阻止少林寺的练武活动。只是由公开转入暗地,公开的传习内容是八段锦、易筋经和其他一些导引功法。由于内外兼修,大大提高了少林拳技。

辛亥革命以后,很多爱国志士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纷纷学习少林拳,并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功勋。

少林拳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一个理论充实、技术丰富的庞大的拳术体系。不仅在中国习者甚多,而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最有影响的要算日本宗道臣,于1974年在日本香川创立了“少林拳法联盟”。宗道臣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广少林拳法,发展会员百万人。宗道臣去世后,由他的女儿宗由贵继任会长,继续为发展少林拳努力。

三、结论

少林拳作为中华瑰宝之一的武术体系的一个分支,从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个性,到其自身所蕴含的独特的佛教理念,直至今日在海内外的广泛流传,少林拳已然已经具备传播中国文化意识、发扬国粹意识、服务武学人意识、给学武者铺路搭桥的作用。相信少林拳会成为“弘扬中华尚武精神,传播中国功夫文化”的有力推动者。

猜你喜欢

拳术拳法少林寺
拳术论
2016年昆仑决比赛拳法技术运用分析
编辑部的故事
新时代传统拳术课程化研究
《少林寺2》立项拍摄
狗拳非遗难寻传
猜拳
太极拳:自然性质的反映和再造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