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无为而治”理念的内涵、渊源与大学英语教学

2018-11-21惠燕刘小燕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历史渊源大学英语教学

惠燕 刘小燕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应导入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华文化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主的互融互补的文化,是最为本质最具特征深义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强调孔子儒家文化,也要强调老子道家文化。本研究从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当代价值几个维度论证大学英语教学导入老子道家文化的必要性,并对导入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无为而治;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大学英语教学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9.04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171-05

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导人中华文化。“世界万物都有根。根者,产生之根源也。我国文化也必有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其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道家与儒家,共同引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治理天下的方案,形成了许多学派并展开了争论。老子提出的方案是“无为而治”,孔子提出的方案是“为政以德”。老子和孔子的治国方案和而不同,两人的治国理政理念熠熠生辉。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两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研究孔子,也要研究老子;既要研究儒家文化,也要研究道家文化;既要研究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也要研究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本文将研究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当代价值。本研究试图阐述以下问题: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可以概括为崇尚圣人、研读经典、综合创新;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传承和弘扬孔子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应重视传承和弘扬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传播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

老子的政治理想、治国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无为而治”。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1.“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例如: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二章)

(2)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三章)

(3)爱国治民,能无知乎?(《道德经》十章)

(4)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6)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六十四章)

在老子看来,最好的治理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什么事都不做,而是“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和客观规律去做事,做该做的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遵循“无为”的原则,不妄为、不折腾、不扰民,用“无为”的治国方法治理国家,以期取得“无不治”的效果,使天下得到最为全面的治理,实现天下大治。老子认为,执政者要“爱国治民”,践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执政为民,勤政爱民,有事业心,敢于担当,有积极作为。“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无为而治”的执政纲领是“以正治国”。例如: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五十七章)

(2)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

(3)愛民治国,能无知乎?(《道德经》五十七章)

(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十九章)

(5)圣者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十九章)

老子的政治理想、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执政纲领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何谓“以正治国”,老子认为,执政者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要“少私寡欲”,要“以百姓心为心”“爱国治民”。

3.“无为而治”政治理想实现的组织保证是“圣人之治”。例如: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三章)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二章)

(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

(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二十二章)

(5)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道德经》二十七章)

(6)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二十九章)

老子认为,实现“无为而治”“以正治国”的政治理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践行此理念的高素质“圣人”执政团队。“以正治国”是执政纲领,“圣人之治”是组织保证。老子之圣人,是治国楷模、人格理想、智慧化身。在老子那里,圣人没有自己的私心,以老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积极为老百姓建功立业,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功成名就也不居功骄傲,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高自大,不与他人争斗,圣人治国理政能够自觉践行“无为而治”“以正治国”理念,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老子对“圣人之治”和“圣人”执政团队建设极其重视,在《道德经》一书中,直接论及“圣人”的章节达26章31处。在老子那里,政治家的素质、修养、人格是第一位的,比什么都重要,政治家必须是“圣人”,政治家必须具备圣人的品质,以圣人为榜样。

4.“无为而治”的奋斗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例如:

(1)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五十七章)

(2)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非鬼不伤人,其神不伤人;其非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道德经》六十章)

(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道德经》三十章)

(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

(6)知和日常,知常日明。(《道德经》五十五章)

老子的“无为而治”“以正治国”,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老子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执政团队的成员必须是爱民如子“不伤人”的“圣人”,执政团队要秉承“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无为而治治国理念,依据“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方法去治国理政,以构建和谐社会。执政团队要用“道”辅佐国君,不崇尚武力,不能靠武力逞强于天下。

5.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道法自然”。例如: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而治是个基本概念,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是‘道法自然。”老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无人干涉而万物有序,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发展,“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然后以自然之道介入政治。

(二)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当代价值

《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成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的治国方略,成就了汉初文景盛世、唐初贞观之治、明初仁宣之治、清初康乾盛世。可见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在古代治国理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部在古代被誉为“君王南面之术”的《道德经》,在现代社会对于治国理政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也成了现代中国执政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借鉴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推进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借鉴老子“以正治国”思想,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炼就‘金钢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正治国”从严治党,惩治腐败,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借鉴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注重改善民生,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老子“知和日常”(《道德经》五十五章)思想,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历史渊源

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分析某个思想家的思想成果时,总要与他之前的思想成果相联系,知道这种思想的源头,又要了解他以后的思潮,知道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这样才好给这一思想定位。脱离历史孤立研究,就很难确定这种思想的历史定位,也就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历史渊源可以概括为:尊崇圣人,研读经典,综合创新。

(一)尊崇圣人

老子尊崇古代圣人,研读历代圣贤治国之道,继承、发展、综合创新,创立了道家学说。古代圣贤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是老子“无为而治”以正治国思想的源头。例如: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二章)

2.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

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

4.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二十九章)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

以上各例显示,老子是尊崇圣人的,老子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圣人之治”。据任继愈先生《老子新译》索引条目统计,直接论及“圣人”的章节达26章31处。老子和孔子都尊崇圣人,只是两者的具体形象不同,《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到具体的君子或圣人形象,譬如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历史人物,而《道德经》一书中没有提到过具体的圣人形象。老子所谓的“圣人”是智慧化身、理想人格、治国楷模,古代圣贤的崇高品德、政治主张、政治智慧是老子“无为而治”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形成的源头。

(二)研读经典

汉代班固在考察諸子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本执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宋朝朱熹也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朱子文集·答汪尚书》)老子对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倍好之,这些经典就成了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源头。让我们以《尚书》为例。《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基本内容是君臣谈话记录,系治国安邦之书。作为史官的老子,研读《尚书》是本职,老子“能述古事而倍好之”,用的功夫自然不少。把《尚书》与《道德经》作一下比较,即可看出《道德经》一书对《尚书》的继承、改造和创新。例如:

1.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五十七章)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

2.爱国治民,能无知乎?(《道德经》十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4.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五十一章)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道德经》与《尚书》一脉相承,《尚书》是老子思想的源头。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掌国之典籍”,这为老子做学问搞研究创造了条件。研读《尚书》是本职工作,老子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与《尚书》打交道,潜心钻研,与三皇五帝对话,与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交谈,与管仲、晏婴、子产等贤相切磋,研究“君子南面之术”,治国理政之道。老子吸收历代圣君贤臣治国理政的思想成果,继承、发展、创新,终于写成了《道德经》五千言,而《尚书》是《道德经》的主要源头。

(三)综合创新

老子尊崇圣人。朱熹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老子倍好经典,研读经典,继承先圣的思想成果,综合创新,形成了新的、完整的道家思想体系。朱熹说老子“能述古事”,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己不随意创作。“中国文化强调再创造,中国的传统是述而不作,后人尊重圣贤的创作,但其在‘述的过程中就有很多的‘作。正因为如此,思想才能发展。”老子同孔子一样,他们都爱好我国古代文化,研读古代經典,他们在“述”的过程中就有了很多的“作”,就有了很多的“再创造”。老子同孔子一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集大成者、伟大的综合创新家。

三、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传承和弘扬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忽视老子道家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共存、共融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是最为本质、最具特征和深义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强调弘扬孔子儒家文化,忽视老子道家文化;不能只研究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忽视研究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负有特殊的责任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些年国内外出现了一些否定中华文化、诋毁中华传统典籍、歪曲中国历史的言论和声音。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东弱,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们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负有特殊的责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的国际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任,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大学英语教学既要融入目的语文化,也要融入中国文化。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孔子儒家、老子道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互融互补的文化,孔子儒家文化、老子道家文化是最为本质、最具特征的中华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传播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也要弘扬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其奋斗目标是共同的,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孔子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老子道家认为“知和日常,知常日明”,我们的老祖宗崇尚礼,又崇尚和,万事万物都以和谐、中正为贵,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际社会完全可以信赖的伙伴和朋友。大学英语教学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大学英语教学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家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1.编写老子道家文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往往是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或轻视中国文化的导人;往往是重视儒家文化的导人,而忽视或轻视道家文化的导人。传承和弘扬老子道家传统文化,可以将道家文化补充到课堂教材中去。《道德经》系“经邦治世之学,君人南面之术”。有鉴于此,笔者编写了《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内涵、渊源与英语表达》的材料,作为课堂教学补充教材印发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道家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用英语传播道家传统文化的能力。

2.举办道家文化专题讲座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为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但《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玄妙深奥,研读《道德经》的难度大大超过《论语》,而大学英语课时又十分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内把道家文化讲深学透是不可能的。利用课外时间举办老子文化专题讲座,是个不错的做法。笔者的做法是,围绕传播和弘扬道家文化这个专题,举办系列讲座。比如为了传播和弘扬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举办了两次讲座:第一次讲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当代价值;第二次讲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英语表达。学生反映良好,认为举办讲座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了用英语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3.组织老子道家文化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道德经》及《道德经》英文译著,关注《道德经》研究的最新成果,号召学生举办弘扬道家文化的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演讲比赛、排练弘扬老子道家文化的节目等。笔者曾组织学生排练话剧《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节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大部分教师对儒家、道家文化知之甚少,基本功不扎实。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英语教师要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原原本本地读传统文化经典,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教师应潜心研究,成为研究孔子儒家文化、老子道家文化的行家。“教师科研创新是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尚欣]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历史渊源大学英语教学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浅谈东海吕剧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