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F-FDG及18F-FP-DTBZ双示踪PET/CT显像诊断帕金森病

2018-11-21乔洪文崔碧霄苏玉盛梁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尾状核纹状体亚组

尚 琨,乔洪文,卢 洁,2,3*,崔碧霄,苏玉盛,李 则,梁志刚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2.放射科,北京 100053;3.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3)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主要病理学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脱失,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临床诊断PD主要依据症状、体征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但早期诊断十分困难。PET可反映体内与PD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变化情况。18F-FDG作为最常用的PET示踪剂,可用于显示PD患者的脑代谢改变情况,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指标[1]。18F-FP-DTBZ是一种以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 type 2, VMAT2)为靶向的PET显像剂。VMAT2存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内,而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布较多,故该区域VMAT2浓度可用于评估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情况[2]。本研究分析PD患者18F-FDG和18F-FP-DTBZ PET/CT显像特点,探讨双示踪剂显像诊断PD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月经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8例PD患者(PD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54~69岁,平均(59.4±7.9)岁,病程1~6年,平均(3.12±1.87)年,均符合英国伦敦脑库PD诊断标准[3]。在患者未服用药物的状态下(停用抗PD药物至少12 h),对其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中第Ⅲ部分(UPDRS Ⅲ)和Hoehn-Yahr(H-Y)分期,对所有PD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根据H-Y分期将PD组分为早期PD亚组(H-Y分期为Ⅰ~Ⅱ期,n=20)和中晚期PD亚组(H-Y分期Ⅱ期以上,n=8);根据肢体症状不同分为双侧肢体症状亚组(n=14)和单侧肢体症状亚组(n=14)。

选取同期年龄和性别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名为对照组,男5名,女5名,年龄52~70岁,平均(55.0±8.3)岁。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联影uMI510 PET/CT仪行3D脑静态扫描。18F-FDG及18F-FP-DTBZ均由本科室自行制备,采用Siemens RDS111加速器生成18F,自动化合成模块分别制备18F-FDG和18F-FP-DTBZ,放化纯度均>98%。18F-FDG脑PET显像和18F-FP-DTBZ脑PET显像分别在1周内完成,2次检查间隔24 h以上。检查前受试者禁食6 h以上,空腹血糖<7 mmol/L。

18F-FDG显像:注射18F-FDG(3.7~7.4 MBq/kg体质量)后嘱受试者在昏暗房间内闭目休息,40~60 min后进行显像。18F-FP-DTBZ显像:经静脉注射370 MBq18F-FP-DTBZ,受试者闭目休息60 min后接受图像采集。CT扫描参数:头部螺旋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80 mAs,层厚3 mm;PET扫描参数:矩阵128×128,层厚2.44 mm,采集时间15 min,以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ordered subsets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OSEM)+TOF+高清图像技术重建。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具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以盲法阅片,对PET图像进行视觉评估,判断各脑区放射性分布情况,如2名医师意见不同,咨询第3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核医学医师以达成共识。在18F-FDG PET图像上,若某一脑区在至少连续2个层面出现葡萄糖代谢异常,则判断为阳性。在18F-FP-DTBZ PET图像上分析基底核区18F-FP-DTBZ摄取。在CT图像上选择3层显示基底核区清晰的轴位图像,于枕叶、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和壳核后部勾画ROI,在与之匹配的PET图像上测量相应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以枕叶为参考脑区,以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SUV与枕叶SUV的比值为每一部位的18F-FP-DTBZ SUV。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

2.118F-FDG PET显像 对照组双侧大脑皮层各叶、基底核区及丘脑放射性分布均匀对称,未见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区,见图1A。28例PD中,5例大脑皮层代谢正常,23例(23/28,82.14%)大脑皮层代谢呈不同程度减低,其中位于额叶17例、颞叶13例、顶叶11例、枕叶1例;20例(20/28,71.43%)双侧基底核代谢正常,5例(5/28,17.86%)单侧基底核代谢减低,3例(3/28,10.71%)双侧基底核代谢减低。见图2A、2B、3A、3B。

图1 男,55岁,健康志愿者 A.18F-FDG PET示大脑皮层及基底核、丘脑放射性分布对称; B.18F-FP-DTBZ PET示双侧尾状核及壳核放射性分布对称

图2 患者男,61岁,早期PD A、B.18F-FDG PET轴位及冠状位示左侧额叶皮层代谢减低(箭); C、D.18F-FP-DTBZ PET轴位及冠状位示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不对称,左侧壳核(白箭)及右侧壳核后部(黑箭)放射性摄取明显减低,左侧明显 图3 患者女,65岁,中晚期PD A.18F-FDG PET轴位示左侧额叶、右侧颞枕叶皮层及左侧基底核代谢减低(箭); B. 18F-FDG PET冠状位示左侧额叶代谢减低(箭); C、D.18F-FP-DTBZ PET轴位及冠状位示双侧尾状核及壳核(箭)放射性分布减低

表1 PD组与对照组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

表1 PD组与对照组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

组别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PD组(n=28)2.94±0.831.98±0.561.61±0.43对照组(n=10)3.16±0.343.37±0.343.28±0.36t值1.8436.86411.518P值0.118<0.001<0.001

表2 早期PD亚组、中晚期PD亚组与对照组间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

表2 早期PD亚组、中晚期PD亚组与对照组间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

组别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早期PD亚组(n=20)3.06±0.882.15±0.561.73±0.41中晚期PD亚组(n=8)2.69±0.711.66±0.401.41±0.42对照组(n=10)3.16±0.343.37±0.343.28±0.36F值3.36754.54386.991P值0.041<0.001<0.001

表3 双侧肢体症状亚组左右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n=14)

表3 双侧肢体症状亚组左右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n=14)

侧别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左侧2.54±0.671.59±0.381.46±0.39右侧2.49±0.741.63±0.381.45±0.39t值-0.8310.673-0.244P值0.4270.5180.812

表4 单侧肢体症状亚组肢体症状侧与症状对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n=14)

表4 单侧肢体症状亚组肢体症状侧与症状对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s,n=14)

侧别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肢体症状侧3.13±0.852.41±0.671.89±0.55症状对侧3.13±0.722.15±0.361.62±0.29t值-1.907-2.277-2.972P值0.0830.0040.007

2.218F-FP-DTBZ PET显像 对照组双侧尾状核及壳核18F-FP-DTBZ摄取呈对称性均匀分布,未见放射性异常分布稀疏或缺损区,见图1B。早期PD亚组双侧尾状核18F-FP-DTBZ摄取呈对称性均匀分布,中晚期PD亚组双侧尾状核放射性分布较对照组稀疏。PD组壳核18F-FP-DTBZ摄取较对照组稀疏。见图2C、2D、3C、3D。

PD组尾状核18F-FP-DTBZ SUV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壳核前部及后部SUV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见表1。早期PD亚组、中晚期PD亚组与对照组间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早期PD亚组尾状核18F-FP-DTBZ SU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分别较对照组减少36.20%和4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晚期PD亚组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较对照组分别减少14.87%、50.74%及57.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PD组患者尾状核18F-FP-DTBZ SUV与UPDRS Ⅲ运动评分、H-Y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壳核前部18F-FP-DTBZ SUV与UPDRS Ⅲ运动评分、H-Y分期均呈负相关(r=-0.463、-0.564,P=0.002、0.001);壳核后部18F-FP-DTBZ SUV与UPDRS Ⅲ运动评分、H-Y分期均呈负相关(r=-0.412、-0.585,P=0.005、0.001)。

2.318F-FP-DTBZ PET联合18F-FDG PET显像 14例双侧肢体症状亚组患者中,左侧与右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其中双侧大脑皮层18F-FDG代谢减低8例,单侧皮层代谢减低4例,双侧皮层无代谢减低2例。14例单侧肢体症状亚组患者中,双侧壳核18F-FP-DTBZ摄取呈不对称性,肢体症状对侧壳核前部及后部SUV较症状侧减低(P均<0.05),尾状核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见表4;其中症状对侧大脑皮层18F-FDG代谢减低9例,双侧皮层代谢减低3例,双侧皮层无代谢减低2例。

3 讨论

目前诊断PD和评估PD病情主要依靠症状及体征,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尤其是疾病早期,临床误诊率高达25%[4]。大脑额叶与控制躯体运动相关,顶叶与躯体感觉相关,颞叶与语言、记忆等相关,枕叶与视觉的整合相关;PD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躯体症状可能与上述部位受损有关[5]。

PD患者存在广泛的大脑皮层代谢减低[6],且随着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其脑部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范围和程度逐渐增加[7-8]。本研究结果显示82.14%(23/28)PD患者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代谢减低,脑代谢减低程度以首发症状的对侧更为明显。PD早期,基底核代谢增加;随着疾病进展,开始表现为代谢正常,之后则表现为代谢减低[9]。Akdemir等[9]观察7例PD患者的18F-FDG PET脑显像,2例双侧基底核代谢减低,2例单侧代谢减低,2例代谢正常和1例代谢增加。笔者前期对15例PD患者进行定性分析[10],发现3例基底核低代谢,定量分析发现10例基底核代谢减低。有学者[11]采用18F-FDG PET显像结合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发现PD患者中央前回、丘脑、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增加,而前额叶运动区及顶枕部代谢减低。

研究[12-13]发现健康受试者在黑质、纹状体、杏仁核、海马等区域存在18F-FP-DTBZ高摄取,而在皮层和小脑摄取很低,只有纹状体的约1%。在PD患者中,随病情进展,黑质纹状体神经元中结合18F-FP-DTBZ逐渐减少,首先影响壳核后部,随后是壳核前部、尾状核以及黑质[14]。Okamura等[15]利用VMAT2显像研究17例PD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发现VMAT2水平在壳核后部减低81%、壳核前部减低70%、尾状核减低48%。Hsiao等[14]对PD患者进行VMAT2显像,发现轻度PD患者尾状核及壳核的VMAT2水平分别减少21.50%和58.20%,中度PD患者分别减少60.75%和79.49%,而重度PD患者分别减少63.94%和83.20%。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和中晚期PD患者壳核的18F-FP-DTBZ SUV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而早期PD患者尾状核SU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生物标记物对于早期诊断PD尤为重要。采用不同示踪剂的多巴胺显像研究[14-15]表明,纹状体放射性摄取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包括H-Y分期、病程、UPDRS Ⅲ以及UPDRS其他部分评分等。本研究结果表明壳核18F-FP-DTBZ SUV与UPDRS Ⅲ运动评分、H-Y分期呈负相关,提示18F-FP-DTBZ PET显像是早期发现PD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减退的敏感指标。

PD患者18F-FP-DTBZ PET显像的特征性表现为症状对侧纹状体18F-FP-DTBZ摄取明显减低[15]。本研究观察不同肢体症状的PD患者,发现无论临床表现为单侧还是双侧肢体症状,壳核均被累及;一侧肢体症状更为严重时,对侧壳核的18F-FP-DTBZ放射性摄取减低程度更为明显,可能与PD患者病理学上黑质受损表现不对称有关,即起病肢体对侧的黑质—纹状体通路损害较起病侧更为严重;而对侧皮层18F-FDG葡萄糖代谢减低也更为明显。

总之,18F-FDG及18F-FP-DTBZ双示踪剂联合PET/CT显像可反映脑葡萄糖代谢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的情况,分析大脑葡萄糖代谢水平以及VMAT2水平,为诊断PD和评估病情提供全面信息,有望成为诊断PD的生物学指标。

猜你喜欢

尾状核纹状体亚组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尾状核头的弥散峰度成像研究
运动疲劳小鼠皮层-纹状体突触可塑性受损的机制研究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GABA和多巴胺的影响
侧脑室注射α-突触核蛋白对黑质和纹状体单胺氧化酶B表达的影响
英语词块研究的进展
表现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尾状核出血性脑梗死1例报告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光、磁成像法探测脑胶质瘤微环境脑组织间隙结构及脑组织间液引流的变化*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